東西對話 美之相遇 卡地亞的中國情緣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旅程始於何處?對於素有“珠寶商的皇帝,皇帝的珠寶商”盛名的卡地亞而言,中國文化、藝術與美學一直是激發、滋養創作的靈感來源。經由其領先時代的靈感創意與精工巧製,“中國風”賦予了作品全新的生命力,進而更豐富了卡地亞風格的表達。隨著卡地亞近期發佈的風格史詩系列影片《中國情緣》篇章,時光的捲軸徐徐展開,帶領我們走近一場跨越曆史的“東風西漸”。

跳出單一的地域或特定的時代,“東風”和“西風”,更在於廣泛的文化藝術訴求。百餘年來,卡地亞伴隨著東西方文明而成長。自由、兼容並蓄的創作精神,引領著品牌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獨特且鮮明的風格。

東方美激發的靈感故事

珠寶與佩戴者的親密關係,讓彼此的故事顯得尤為意蘊悠遠。卡地亞與民國時期引領風尚的黃蕙蘭所結下的緣分,成就了一時的佳話。

在1921年參加白金漢宮舉行的首次宮廷舞會時,黃蕙蘭佩戴卡地亞鑽石冠冕。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黃蕙蘭是印尼華僑首富黃仲涵的女兒、“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的夫人,她受過良好教育,懂得多國語言,當時的西方媒體將她視為時尚偶像。黃蕙蘭極富個性的穿著,總是與成套的首飾相得益彰。這使得她的個人創造,成為難以複製模仿,甚至無法企及的時尚經典。

著名攝影師霍斯特P·霍斯特(Horst P. Horst)將黃蕙蘭稱為“具有世界精神的中國公民,一位真正國際化的優雅女性”。1943年,霍斯特為黃蕙蘭拍攝了美國版《VOGUE》雜誌照片,在時光中留下了這張1940年代中式旗袍搭配翡翠珠寶的經典身影。

著名攝影師霍斯特 P. 霍斯特(Horst P. Horst)為黃蕙蘭拍攝美國版《VOGUE》雜誌照片,1943年©Horst. P. Horst Vogue Condé Nast 

在鑽石、珍珠等眾多寶石中,黃蕙蘭尤愛翡翠。據短片《中國情緣》呈現,卡地亞曾經為黃蕙蘭打造過翡翠青椒吊墜,這枚傳奇珠寶也最能反映出這位傳奇女性的閱曆與個性。

卡地亞檔案館藏翡翠青椒照片,1926年

Archives Cartier Paris © Cartier

美在於對完美與細節的考量。當年隨同丈夫顧維鈞來到北京後,黃蕙蘭從玉器商人鐵寶亭處得到一塊翡翠,那塊翡翠通體碧綠,溫潤無暇,黃蕙蘭將它委託給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進行再創作,路易·卡地亞為它設計搭配了一條25克拉的鑽石項鏈,至此成為黃蕙蘭的摯愛珍藏。

翡翠在中國始終盛行。首飾、首飾盒、粉盒、鼻煙壺……黃蕙蘭擁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卡地亞作品,其中不乏翡翠作品。卡地亞風格之所以能夠引領全球的潮流趨勢,也正是因為其對不同地域文化藝術保持敏銳感知,並從中汲取靈感,創造出風格多樣的作品,從“各美其美”達到“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多元文化交融 嶄新風格的誕生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語言,而創作就是藝術語言的載體。卡地亞非常擅長展現東方藝術與文化,這正是在不同時期,品牌風格追尋更為精妙的載體。4月14日至8月14日期間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特別展覽,當中數件展品就展示了中國藝術對全球女性生活方式和時尚的影響,更具象地體現了文化交融的意義。

早在1925年巴黎舉行的“現代工業和裝飾藝術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卡地亞作為珠寶商參展其中,路易·卡地亞更擔任了珠寶組別的評審委員會副主席。當時的《VOGUE》雜誌報導稱:“在各類富有啟發的設計中,卡地亞是展品最為豐富、將現代藝術表達得最為清晰的品牌之一。”深受幾何圖形、異域文化影響的裝飾藝術風格,同時應運而生。

在歐洲,“中國風”起於13世紀晚期,興於19世紀。品牌第三代繼承人路易·卡地亞通過旅行、閱讀、考古、收藏來深入探尋中國文化藝術。他還將私人圖書開放給設計師,鼓勵他們看向遠方,大膽運用原文化,最終讓美與美的相遇成就了一場延續百年的中國情緣。

中國風格化妝盒

卡地亞巴黎,1928年

於2023年“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中展出

1928年,卡地亞巴黎設計製作了一款中國風格濃鬱的庭院仕女圖化妝盒。從品牌的畫稿和記錄看,盒蓋嵌片圖樣正來自路易·卡地亞私人收藏的一件康熙五彩瓷盤,而盒蓋上的圖形則同時採用了包括碧玉、珊瑚、藍寶石等結合東、西方美學的多種珍貴寶石鑲嵌而成。

左:路易·卡地亞舊藏康熙五彩瓷盤

克勞德·卡地亞先生遺產拍賣圖錄

來自其父母路易·卡地亞夫婦珍藏

1979年,蘇富比,卡地亞檔案

右:化妝盒設計手稿,卡地亞檔案,巴黎

1920年代,卡地亞除了推出了一系列含有中國元素的珠寶配飾與器物裝置,更在Tank腕表系列中留下了那個時代的風華。

1917年誕生的Tank腕表,在1922年借鑒了中國傳統寺廟的建築美學,進而推出名為Tank Chinoise的設計。跨越百年,Tank Chinoise腕表在2022年重現東方美學的意蘊,再次向中式廟宇的建築風格致敬,展現東西文化共融下的魅力曆久彌新。

Tank Chinoise 腕表

卡地亞倫敦,1926 年

於2023年“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中展出

2022年Cartier Privé系列 Tank Chinoise腕表

開放並蓄 成就超越時空的卡地亞風格

珠寶的故事連接古今,“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展覽作為全球首個以女性在卡地亞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影響為主題的大型展覽,以女性視角的敘事闡述了卡地亞的風格和靈感如何影響噹時的傑出女性。

展覽共分四個主題,第一部分“皇室與貴族女性:優雅與名望”展示皇室及貴族女性在19世紀卡地亞發展初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部分“女性新姿:打破傳統”介紹卡地亞在女性解放潮流的背景下的先鋒珠寶創作;第三部分“好奇尚異:跨文化靈感”探索中國和世界藝術如何激發卡地亞的創作靈感,以滿足人們對新事物的渴求;最後一部分“非凡女性:璀璨新傳奇”則聚焦卡地亞珠寶與現代女性之間的密切關係。

“皇室與貴族女性:優雅與名望”展區圖“皇室與貴族女性:優雅與名望”展區圖
“女性新姿:打破傳統”展區圖“女性新姿:打破傳統”展區圖
“好奇尚異:跨文化靈感”展區圖“好奇尚異:跨文化靈感”展區圖
“非凡女性:璀璨新傳奇”展區圖“非凡女性:璀璨新傳奇”展區圖

其中,1933年到1970年間擔任品牌創意總監的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她的故事也是展覽一大看點。在當時由男性主導的珠寶和製表領域,她是最早高居創意總監之位的女性之一。擁有開放的創作視野,深受異域文化藝術的靈感滋養,同時其鮮明的個性所帶來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也為她贏得了“獵豹女士”的昵稱。

卡地亞獵豹胸針 1949年,卡地亞巴黎 來源:溫莎公爵夫人 於2023年“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中展出卡地亞獵豹胸針1949年,卡地亞巴黎來源:溫莎公爵夫人於2023年“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中展出

在她的引領下,品牌標誌性圖案獵豹的立體造型是卡地亞風格的又一次飛躍。這件為人熟知的溫莎公爵夫人收藏,以自然主義設計呈現出佩戴者的鮮明個性,讓人們看到了女性之美的多面詮釋。

“百樣玲瓏一卡地亞與女性”展覽

因經曆、性情與展覽主題相契合,林青霞、何超瓊和劉嘉玲三位知名女性也借出各自的收藏。對於其收藏的故事,林青霞表示:“我的重要時刻,都有卡地亞;而卡地亞的歡慶時刻,也都有我。”她此次借出的是一頂1919年卡地亞的花環風格冠冕。在林青霞60歲生日時,她曾佩戴這頂冠冕亮相。

冠冕

卡地亞巴黎,約1919年

鉑金、鑽石

演員及作家林青霞出借

而女企業家何超瓊則表達了她對珠寶背後更深層次的看法:“在珠寶閃爍的光芒背後,是文化傳承及交流的任務。”

泰姬陵祖母綠冠冕(可拆分為胸針)

卡地亞,2012年

鉑金、鑽石、祖母綠

女企業家何超瓊出借

冠冕

卡地亞巴黎,1906年

鉑金、鑽石、天然珍珠

演員劉嘉玲出借

本次展覽呈現了卡地亞高級珠寶百年風格演變之中,一次次的傳承與創新。有開放並蓄的視野,就有自由的創作與交流。百餘年來,卡地亞從藝術、文化、人文等多種角度,回應著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與審美經驗。如今,卡地亞正以各種方式呈現並延續雙方的聯結。

包含《中國情緣》篇章講述的故事在內,卡地亞延續著其百餘年來品牌的創新、重塑與延續。這既是卡地亞對於東西方美深度融合,也是其雋永風格的源泉。對美的追尋沒有盡頭,曆經百年的文化對話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