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致敬經典·修復電影論壇”蘇州舉行

“2024致敬經典·修復電影論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舉行。“2024致敬經典·修復電影論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舉行。

10月26日,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主辦的“2024致敬經典·修復電影論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舉行。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為論壇發來視頻賀詞,“這些年來,讓我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國家投入了那麼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修復了上千部的老影片,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工程。感謝國家電影局、中國電影資料館為代表的修復團隊,你們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和智慧,我們由衷的感謝你們,向所有守護經典的人致敬。”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在致辭中表示,今年,修復工作的發展面貌呈現出比以往更豐富的側面和更廣泛的迴響,越來越多的修復電影進入了觀眾的視野,基於修復電影題材內容本身的文創產品、衍生品、品牌打造開拓了獨具特色的電影市場空間,新技術帶來了修復電影技術的革新與挑戰,期待大家能在論壇中暢所欲言,為推動電影修復事業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共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尚友俊在致辭中表示,去年,張掖與中國電影資料館深入合作,不僅拍攝了首部反映裕固族影片《天蓋勒》,而且還參與了經典影片《烈火中永生》的修復工作,深刻感受到了挖掘、呈現、宣揚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修復電影產業值得深入發展。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楊雪培表示,電影承載著無數的故事情感和曆史記憶,不願意看到時間使許多寶貴的影片蒙塵、失真、破損。所以,不僅要保存好這些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現代科技讓它們以最接近原片的方式進行修復,讓老電影重新煥發光彩。

論壇分為主旨演講、沙龍座談兩個部分,專家、學者、影迷圍繞修復電影的文化效能、技術傳承與創新、標準應用、觀影放映等話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新技術的革新與挑戰

老膠片從鐵盒中“被喚醒”

電影記錄了曆史,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技術的革新發展,越來越多的老電影經過修復得以保存、重映,其中一些影片已經成為了國家影像檔案和民族記憶。前沿修復技術不斷髮展,如何更好利用新技術提升效率、如何確定修復標準、如何還原老電影的藝術風格與美感等話題引起了在場嘉賓的熱議。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馬翠霞、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鄭文廣分別以《多模態融合的智能交互與可視分析》《面向經典影視修復的有效AI模型開發》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馬翠霞在演講中介紹了人機交互與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的前沿工作。第一是影視情感表達,能夠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對其進行分析;第二是影視內容的可視化與交互,可對其進行非線性的瀏覽;第三是草圖工作、基於細粒度檢索等最新技術,其中草圖工作能夠對遮擋、破損線條進行識別、補全。

鄭文廣在演講中提出,利用AI進行影視修復,既需要跨領域、跨專業形成產學研結合,也需要真實的、高質量的國產化的數據集,這樣才能夠讓技術真正落地,建構有效修復模型。

“修復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沙龍由中國電影資料館製作部兼數字資源管理部主任、一級導演黎濤主持,中影科技(北京)副總經理陳鼎新、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威、上海電影技術廠有限公司電影修復部副經理袁俊傑、廣東珠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數字母版製作分公司經理梁雄升從自身經驗出發,暢談修復技術、硬件的發展以及對新技術的擁抱。

陳鼎新圍繞中影科技的工作展開,介紹了其業務覆蓋從拍攝製作到終端放映的全產業鏈範圍,主旨是整合所有的資源,希望能夠打造一個電影科技的國家隊。其中,電影修復工作是主要工作之一,目前中影科技將電影修復工作與高格式節目中心進行了整合。希望通過利用最新技術,結合電影修復工作,讓老電影在CINITY大銀幕上煥發生機,既能夠讓觀眾感受老電影的藝術魅力,又能對市場影片進行補充,實現雙贏。

劉威表達了對修復工作意義的肯定,以及新技術的迫切需求,“長影大部分影片都是經典影片,在各界幫助下啟動了修復工作,面對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情況,至今修復了60多部經典影片,但修復標準還未達到4K,希望各界力量能夠與長影合作、提供支撐,讓大數據為影片修復發揮更大作用。”

袁俊傑介紹了上技廠最新的後期製作平台,這個建立在昊浦基地的高標準、高科技後期製作平台,最大的亮點是一個300平的多功能調色中混棚,包括8K、3D高幀率的實時調色、杜比實驗室3D環繞技術。同時,他也強調了對於紀錄片、科教片的修復工作重要性。

梁雄升是從傳統行業留下做修復的,儘管這幾年修復了150部故事片、600多部紀錄片,但受天氣、技術等因素還有200多部紀錄片無法再進行修復。因此,需要有更高的修復技能、修復軟件,能夠提高效率,“拯救”更多的老電影。

“修復標準的辯證法”沙龍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影資料庫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電影修復專家左英主持,上海戲劇學院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川,中國電視電影技術學會秘書長韓強,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標準研究處處長劉茂英,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師蔣詩洋共同探討了修復電影的標準化以及對電影藝術的要求。

石川強調進行電影修復工作時,應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尊重原片中特殊的藝術構思和創意。同時,他以修復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滬語版《烏鴉與麻雀》等影片為例,討論了“修舊煥新”的問題,也就是說修復工作並非單純的技術操作,實際上是藝術的再創作。

韓強談到了自己對修復標準的理解與認識,“技術發展迅速無邊界,但我們的需求和感受是有邊界的。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恰當使用技術。此外,修復工作應是形出、魂在,影片修復後不應失去原有的魂蘊。”

電影科研所致力於電影行業從拍攝、製作、發行、傳輸、放映的檢測和認證,包括修復存檔等方面科學技術研究標準化工作檢測和認證工作。劉茂英表示,“我們已經完成了600餘部影片的修復工作,通過大量的影片修復實踐,設置了5個科研項目,希望能夠提高影片修復的效率和質量,為膠片影片檔案的保存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國內外對電影膠片、母版數字製作等方面有著規定性文件,但是一直沒有關於修復的標準文件。蔣詩洋認為,電影修復工作,很難以技術標準達到一致。在製定標準的過程中,應當構建一個具有適應性的框架,使其能夠應對各種不同的情境,並具備持續發展的潛力。

傳統與現代的映照碰撞

修復電影邀觀眾“入夢去”

老電影中藏著那個時代的文化情懷與記憶,修復的經典電影也在與一代代觀眾的重逢中釋放魅力、賡續文化。修復電影是傳承經典,也是創新創造,此次論壇的專家、影迷朋友們還圍繞修復電影的經典IP挖掘,打造滿足當代觀眾多樣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進行了熱烈探討和發言。

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多媒體部主任薛寧、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高級工程師王崢分別以《演繹經典 傳承文脈——修復影片的創新應用》《做好經典影片的守護者——與社會力量跨界共贏》為題進行主旨演講。

薛寧在發言中闡述了電影修復的新意義,那就是在曆史再現的基礎上,成為傳承文脈、文化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她從經典電影的藝術重現、IP價值的崛起以及文化價值傳承傳播三個方面,以經典電影《勞工之愛情》《盤絲洞》等影片修復、文創開發、網絡放映等為例,強調了電影修復能將承載的曆史、情感以及文化價值重新挖掘,還能讓這些作品重新進入到公眾的視野,跨越時空,觸動新一代觀眾的心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王崢從中國電影資料館與抖音、火山引擎合作進行電影修復為切口,表達了跨界合作去進行電影修復,所帶來的數據意義、文化意義、世界意義。“作為經典影片的守護者,我們要做好傳承工作,集社會各界力量,實現跨界共贏。”

“修復策展與觀影的對話”沙龍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公共事業部副主任沙丹主持,菲林卷觀影團創始人、藝聯上海群群主徐明晨,上海電影學者王培雷,蘇州電影自媒體博主常江源、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李紫葉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暢談影迷與修復電影之間的關係。

地處上海的徐明晨經常參加周邊的展映放映,她在上個月底,從上海趕赴北京,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觀看了一場4K修復版的《天堂的孩子》。因為這部影片讓她印象十分深刻,她覺得,修復電影給她帶來的精神體驗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王培雷是研究中國電影史的,他從史學角度分享了他的感受。“現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江南分館才成立幾個月,可能還看不出來什麼,但是未來兩年、三年之後肯定會有更多的片子產生更新迭代的修復,《2001太空漫遊》從2K到4K,再從4K到將來的8K。可將這些放映過的修復影片進行曆史梳理,就是修復影片的進化史。”

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特寫》的影響,常江源愛上了電影,該片的修復版此次也在國際修復影展進行了放映。從觀眾緯度出發,他建議修復影展要為觀眾考慮,選擇觀眾感興趣的影片,同時也可以考慮通過藝聯專線、分線發行等方式將修復影片推廣到全國。

李紫葉很喜歡經典電影,因為她能通過經典電影找到自己與老一輩的鏈接。她對修復電影有兩點期盼,第一,希望修復電影能夠突破年齡圈層,除了讓年輕人看修復電影,也可以為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服務,與他們進行交流;第二,進行相關的專題策劃,比如女性專題等,呼喚性別之間的平等對話等。

薛寧最後總結道,修復技術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文化和曆史的責任,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修復他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記憶和文化遺產。修復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我們將致力於將其打造成為電影修復領域內的一項學術品牌,讓更多的人支持修復電影,讓優秀電影更好地為觀眾服務,為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文/李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