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藝聯2024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在京開幕

全國藝聯2024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開幕全國藝聯2024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開幕
業內人士聚焦“觀照世情,補益人心”這一主題圍繞藝術電影創作展開研討。業內人士聚焦“觀照世情,補益人心”這一主題圍繞藝術電影創作展開研討。

新浪娛樂訊 12月5日,全國藝聯2024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在京開幕。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國家電影專資辦副主任劉豫霞,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瑋和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院長吳冠平,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副教授、影傳中心副主任梁君健等專家學者,以及《不虛此行》導演劉伽茵,《出走的決心》編劇阿美,《雪雲》製片人頓河,《盛極一時的愛情》導演李冉,《最後的告別》導演張中臣,《東四十條》導演詹涵琪、覃牧秋等藝術電影創作者代表參加活動。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雜誌社主編皇甫宜川主持活動。

開幕式上,中國電影資料館公共事業部副主任沙丹和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選片人王笑楠推介了《追幸福的人》《再團圓》《最後的告別》《盛極一時的愛情》《百川東到海》《風起前的蒲公英》《東四十條》《雪雲》《內沙》《蒼山》等10部參與此次影展的優秀國產藝術影片。

活動現場,吳冠平、左衡、梁君健、劉伽茵、阿美、頓河聚焦“觀照世情,補益人心”這一主題圍繞藝術電影創作展開研討。

隨後,孫向輝、劉豫霞、吳冠平、梁君健、頓河、李冉一起上台宣佈影展開幕。

此次影展從12月6日持續至12月31日,10部藝術影片將通過“情深意篤”“相伴成長”“一方水土”三個主題單元與北京、上海、蘇州、重慶、深圳等5個城市的觀眾見面。影展預計放映500場,還會在各地設置5場專題研討會和20餘場映後交流活動。

激勵新人 凝聚合力

與廣大觀眾相聚冬日影院

“藝術新作主題影展”是全國藝聯發掘和推廣國產藝術影片佳作的重要舉措。2017年以來,已先後舉辦“秋來”“冬暖”“春華夏繁”等多次精彩影展,此次“冬暖”影展是中國電影資料館在中宣部電影局的指導和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下舉辦。

近年來,全國藝聯一直在努力通過分線發行、佳片重映、主題影展等舉措吸引影迷,培育觀眾,取得了顯著效果,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林思瑋介紹道:當前,共有10部中外經典影片正通過全國藝聯“永恒的旋律·中外電影配樂名片主題影展”在國內18座城市進行放映,每日上座率均保持在30%以上。“影迷們對於藝術電影的熱烈反響,讓我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發展充滿了希望。”

此次“冬暖”影展精心挑選的10部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均為尚未公映的新作,且已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展中初露鋒芒。林思瑋表示,“我們期望通過‘冬暖’的放映及相關活動,能夠激勵這些新人佳作,凝聚創作者之合力,與廣大觀眾在影院相聚,為中國電影市場注入新的活力,為這個冬天增添一抹暖意,並向始終支持我們的觀眾傳遞希望與憧憬。”

觀照世情 補益人心

三個單元10部影片亮相5個城市

此次影展以“觀照世情,補益人心”為主題,10部影片共分為“情深意篤”“相伴成長”“一方水土”三個單元,北京、上海、蘇州、深圳、重慶5個城市的觀眾還能在映後與專家和主創進行交流。

沙丹對三個單元的設置進行了闡釋。他表示,“情深意篤”的四部影片中,人物角色都有著深刻的感情,他們的故事彰顯出篤定的意誌,“觀眾可以與這些影片的主人公一路用心經曆情感沉浮,體驗情感共鳴。”

“一方水土”的三部影片將鏡頭對準久別重逢的南方海島、實驗失敗的內沙農場、更改名字的遠方故鄉,“這些電影引發我們在觀看的同時思考,工業化進程中土地與人的關係。”

“相伴成長”單元將鏡頭聚焦兒童與青年人,他們的成長和經曆,與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從他們的視角去看待和記錄這些變化,更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要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

王笑楠表示,此次影展中有8部劇情長片為導演首作,其中幾部也將在“冬暖”影展後進入全國藝聯專線或院線發行,“助力藝術電影新人新作是我們這個藝術新作主題影展的初心和宗旨所在,也期待觀眾朋友們走進影院,極視聽之娛,獲得難忘的觀影體驗。”

分享經驗 建言發展

專家學者論道藝術電影創作

研討中,與會創作者及專家學者依據各自的創作與實踐經曆,深入交流並分享了關於藝術電影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

劉伽茵以影片《不虛此行》為例,闡述了如何憑藉電影語言,使一個平凡人的故事變得意味深長,並深入探討了在劇本創作階段發掘故事獨特性與真實性的策略。同時,她還說明了如何圍繞主人公悼詞作家的獨特職業背景,構建其在故事中的社交關係及人生軌跡。

頓河曾和多個青年電影創作者合作過,他認為,對於眾多懷揣表達慾望的青年導演而言,其處女作的創作曆程往往較為坎坷,但他們的才華與精神大都會在影片中得以展現。頓河向青年電影創作者提出建議:“在當前創作環境中,年輕創作者在技術層面的要求可適當緩行,然而,對於美學層面的追求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

梁君健就紀錄電影在拍攝對象、故事主題上的選擇以及紀錄片與劇情片在創作中的區別進行了分享,闡述了《風起前的蒲公英》的拍攝曆程,包括對孩子們生動形象的刻畫,以及城市的不同生活方式在少年生活中所留下的深刻烙印。梁君健還表達了自己對紀錄片創作的觀點,他認為紀錄片是一種心靈的時間藝術,蘊含著真摯動人的情感力量。

阿美闡述說,在創作《出走的決心》這部作品時,鑒於蘇敏的自駕遊經曆已廣泛引起社會關注,她在創作過程中特意保持了與原型人物的疏離感,並對其經曆進行了適當的改編,旨在使其更具普遍性。

吳冠平表示,當前中國青年電影創作者更傾向於從身邊或親身經曆的故事中汲取靈感,借助故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間美學來傳承文化,擅長從宏觀角度把握文化精髓,並將傳統文化元素視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他還提到了藝術電影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優質國產藝術電影的創作與放映,能夠使觀眾與創作者對世界的認知與感受更加多元且深刻。

左衡認為藝術電影需要通過貼近生活的真實內容和豐沛的現實情感來支撐影片的質感和重量,他還表示,藝術片創作者在呈現現實時,需融入對現實的深刻思考與真摯情感,並與更多現實元素相融合,同時確保這一融合過程符合美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