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中國館舉辦“跟著電影遊中國”交流會


新浪娛樂訊 法國時間5月15日,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用“跟著電影遊中國”交流會開啟了今年康城中國館的系列活動。
作為始終致力於推動中法文化交流與中外文明互鑒,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法國的重要窗口和平台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用精心組織策劃的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樂演出為本屆中國館帶來了驚喜開場,以琵琶、古箏、笛簫、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詮釋當代中國電影經典旋律,現場演奏了《權禦天下》、《霍元甲》等電影音樂,為世界友人展示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
本次交流會特邀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薑濤,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焦宏奮,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秘書長餘俊生,中國著名演員、製片人、北京七印象文化董事長梁靜,美國著名製片人、MonteVista Global 聯合創始人唐娜·史密斯,法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菲利普·米爾參加,海外發行人、製片人 1905影業國際業務⾼級總監羅三擔任嘉賓主持。來自中、美、法三國的嘉賓從自身行業經驗出發,圍繞“跟著電影遊中國”的主題,分享如何以電影為媒,構建世界文化交流語境。
值此中國電影誕辰120週年之際,中國電影進入百億票房時代,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理事長薑濤從電影出發,向來到現場的海內外影人介紹了中國館的發展曆史及其對中國與世界電影文化交流的窗口性作用,分享了“跟著電影遊中國”此次落地中國館的意義以及中國館後續多個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並立足中國電影不同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績說明“高質量的內容、國際化合作與戰略傳播打破文化壁壘,讓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成為連接全球觀眾的情感紐帶。”
“跟著電影遊中國”由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交流會現場,嘉賓主持人羅三闡釋了這項活動的內容與意義:“作為中國電影產業與文旅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旨在展現中國電影的文化魅力,同時拓展中國電影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助力中國文旅走向國際舞台。”之後,焦宏奮和餘俊生從不同視角出發,分享了對本次活動的感受。
在焦宏奮看來:“電影是一種影像的旅遊,通過電影瞭解一個國家、民族、人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情感,是一種非常具有國際化的表達。中國影史上的許多著名電影都成為連接觀眾與取景地文化交流的媒介,正如每年的康城電影節讓電影和旅遊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期待跟著在坐各位拍攝的電影一起遊曆世界各國。我們講衣食住行遊購娛,衣食住是物質層面的,是人的基本訴求,那麼到了行的階段就上升到精神層面,衣食住行里的‘行’在中文的語義構成的意思是雙人遊街,是一定要大家一起出去走一走的。跟著電影遊世界,遊中國,遊北京,今天我們舉辦這樣一個交流分享,如果要突出一個遊字的話,電影就是我們所有要聚焦的,我們在坐的要努力拍好電影。”
餘俊生立足北京電影節的舉辦經驗,分享在過去的15屆北影節中,電影是如何持續落地民眾生活,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用其年輕與活力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魅力的。他表示:“今年的北影節提出了看電影愛生活的主題,也提出了春天來北京看世界上最好的電影,同時啟動了中國電影消費年。文商旅體的結合成為最大亮點,我們希望電影真正地走進觀眾,並將北京這座世界曆史文化名城的過去與現在展現給更多人。眾所周知,北京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120年前的京劇電影誕生在北京。今天世界電影有130多年曆史,而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就北京而言,我們很注重通過電影展示人文曆史、紅色文化、山川地貌、京味文化,有很多作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哪吒2》的中國票房第一,全球票房第五,而且目前也在全球各地展映。它通過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我們這次帶著電影《白塔之光》來康城,去荷蘭,通過電影講北京的故事,讓世界瞭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等。我們自己也感受到‘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各國版權機構可以更瞭解、關注中國電影,我們也繼續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通過中國電影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
從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以來,曆經百餘年發展曆程的中國電影成為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哪吒2》憑藉150億+的票房成績獲得全球票房第五名,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與創新結合的同時,讓更多人渴望通過中國電影瞭解中國。
今年的康城國際電影節依舊對中國電影青睞有加,《狂野時代》《花漾少女殺人事件》《風林火山》等作品的入圍讓世界繼續傾聽中國創作者的聲音,瞭解中國的發展與變化。在交流會現場,梁靜分享了其過往製片作品在國內引發旅遊打卡文旅熱潮背後的經驗,她說:“我們每次拍攝的項目的取景地都能為後續同行們拍攝或遊客們打卡蓄力,比如拍攝電影《鬥牛》的時候,我們在山東臨沂搭建了村子,現在這個村子還有很多攝製組去拍攝,也有旅遊觀光,給當地帶來了很多收益。還有《老炮》,在北京胡同實地拍攝擔心擾民,中影在拍攝基地為我們搭建了還原銀錠橋的北京胡同,現在還有很多劇組拍攝北京胡同的時候會去那裡,也有很多人去觀光。”
提及電影《八佰》,梁靜說:“我們決定拍攝後曾經考察過四行倉庫的原址,但那裡已經變成了紀念館。後來我們在蘇州以1:1的比例搭建了四行倉庫,等到電影上映後也帶動了四行倉庫原址的流量,那裡成為上海著名的拍攝打卡地。在我們考察期間,去四行倉庫打卡的人很少,電影上映後,很多人拿著片中的道具去祭拜在那裡犧牲的士兵和將領,這讓我們很震驚也很感動。聽說現在的四行倉庫在節假日高峰期的人流量能達到月十萬次。”
過往經驗之外,梁靜本次攜新電影《東極島》來到康城的消息亦備受關注,對於這部新作品她推薦到:“東極島真的值得去,電影籌備期間我瞭解到它是太陽照射到中國東方最東邊的地方,那裡的日出非常美,很多遊客是為了日出去的。而在當下的電影市場環境里,電影人在做內容之外也要關注與電影相關的衍生品,《東極島》在拍攝期間得到了當地政府、民眾的支持和幫助,大家一定能夠在電影里看到很大的驚喜。”
事實上,因為一部電影帶動取景地成為熱門打卡地的事例屢見不鮮,不久前在洛杉磯舉辦了25週年紀念活動的電影《臥虎藏龍》便是其中之一。這部影史佳作曾在安徽宏村、浙江安吉竹海、河北蒼岩山等地取景,唐娜·史密斯亦分享了製作這部電影時的幕後故事,她說:“我曾經和張藝謀、李安、吳宇森等大導演合作,在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拍攝《臥虎藏龍》的時候很艱難,當時並不覺得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但當它出現在大銀幕上,你會覺得一切都美好而值得。”
為了拍攝《臥虎藏龍》,唐娜去往廣西桂林,雖然最終沒有在那裡取景,但桂林依舊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希望大家都能“去那看看”。她說:“我去過中國22次,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去22次中國’,它有太多可以去的地方,我很慶幸自己去過中國的許多地方,每個人都該去看看。如果你們有任何想在中國拍電影的想法,歡迎聯繫我,這樣我就又可以回中國拍電影了。”
法國導演菲利普·米爾在中國有三年的生活經曆,他表示自己喜歡電影,也喜歡中國,特別是廣西。在他看來,中國與法國團隊的區別在於,前者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克服困難。他分享了自己與演員黃渤的交流故事:“去年在中國館的交流會上,黃渤和我聊到了潿洲島。在那之後,我和中國電影團隊一起去潿洲島旅遊,同時為電影做準備。現在我們在籌備資金,同時說服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難,尤其是在合拍片語境中以華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不過,因為我有拍攝《夜鶯》的成功經曆,所以我有信心我會成功的。”
跟著電影遊中國,是通過電影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轉化為世界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有機的組成部分並產生影響,這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關鍵,是讓世界認識中國、瞭解中國、深入中國乃至愛上中國的方式。中國電影已經步入新的曆史節點,相信未來將有更多人願意跟著電影遊中國,甚至走齣電影親曆那些正在發生的、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