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中環】中環街市開幕兩周年,推出連串「精彩遇見 ‧ 中環街市」慶祝活動及優惠
中環標誌性歷史建築-中環街市由市區重建局(下稱「市建局」)復修及活化,並由華懋集團管理及營運。昨日(17日)舉行中環街市邁向85周年暨重塑兩周年盛大慶典「精彩遇見 ‧ 中環街市」活動啟動禮,並宣佈一系列以「精彩遇見 ‧ 中環街市」主題的跨月兩周年慶祝活動。
中環街市的兩周年慶祝盛典「精彩遇見 ‧ 中環街市」由8月17日起至9月17日跨月舉行,橫跨一個月以三大主題:包括「活在中環Select for Central」、「動在中環Come to Central」及「聚在中環Found in Central」,夥拍20多個不同團體及社福機構舉辦多元化集可持續發展、升級再造(Upcycling)、延續文化傳承、展現無限活力,以及促進多元共融等理念的慶祝活動。另配合政府政策,中環街市將推出更多嶄新的文化娛樂活動,未來三個月將會舉行一連串多元化活動:國際啤酒節、中環夜市、多個跨文化慶典、歷史文化市集、晚間音樂舞蹈表演等,合力振興本港夜市,吸引更多本港及外地旅客前來感受香港的歡樂熱鬧氣氛。
除3 個不同主題慶祝活動外,亦聯乘商戶推出為期一個月的優惠活動:由8月17日開始至9月14日一連四個星期四,每天將會推出3 至4 個不同商戶的限定加碼購物優惠,包括銀杏士多的即食大銀紅燒10頭厚肉鮑魚買一送一、泰式蛋糕店Asok Thai Cake的全線Signature cakes 半價優惠、以及曲奇阿嬸單件裝曲奇買一送一等,每個星期都有驚喜等你發掘,絕對是搜羅心儀商品的好時機。
除此之外,市區重建局委託視覺和數碼藝術家策劃運用電影視覺特效和互動裝置,以重現中環街市魚檔昔日的風情。市建局邀請了專業的電影道具藝術家,他們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極具真實感的道具,包括逼真的魚檔檯面供顧客挑選、裝滿「鮮魚」和「碎冰」的大塑膠桶、懸掛在水缸上方的大木桶以及用於包裝的咸水草。這些道具根據修復後的魚檔歷史照片精心擺放。
在魚檔內,設置了互動拍攝裝置,讓市民能夠與屏幕中的「釗記號」檔主2.0合照,實現互動自拍體驗。檔主角色由市建局的規劃及設計部同事陳洪興扮演,高清的自拍相片可通過QR碼立即下載,並保存24小時。為增添真實感,屏幕播放的內容運用了電影視覺特效技術,將實時互動拍攝的影像與預先製作的虛擬片段畫面同步結合,透過虛擬檔主的手機實時播放,使現場情境更加流暢。團隊巧妙運用科技模擬街市魚檔的真實體驗,進一步加強現場感。動畫配合屏幕和投射裝置,呈現街市中鮮魚在水缸中游動跳躍的場景。結合「釗記號」檔主2.0的描述,讓訪客彷彿置身於真實的街市魚檔中,感受其中的活力與魅力。
中環街市為市建局轄下的保育活化項目,亦是政府「保育中環」的重點工作之一,於2021年3月與華懋集團簽訂十年的營運合約,成為首個以公私營協作模式管理及營運的項目。經重塑後的中環街市,過去兩年成功吸引超過2,600萬人次到訪,現有近100個包括本地初創品牌及香港老字號在此落戶營運。商舖出租率100%,比去年同期上升兩成,而當中九成以上為本地中小企。中環街市繼續強化租戶組合,在過去半年,有超過70家商戶進駐及商戶續租,佔整體租戶八成,而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上升近五成,人流按年升超過八成。而兩年來於中環街市所舉辦的社區及夥伴合作活動逾1,600次,參與人數多達56萬。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先生表示:「這兩年,社會肯定了市建局及華懋集團在保育和活化中環街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市民接受了保育活化真正的意義,是為舊建築注入新的生命、新的功能,讓市民享用。我們不但承傳了中環街市創新的建築和設計,更承傳了其『為民所建、為民所用』的精神,我統稱為『中環街市精神』。八十五年前,中環街市設計者很有心思照顧好每個細節,令回遷的攤檔有很貼心的安排;市建局會將此精神盡量傳承到其他市區更新的項目上。展望將來,我們為中環街市籌劃了預防性維修計劃,希望它能更久地服務香港市民;另一方面,團隊會豐富活動內容及支援初創,與其他『保育中環』活化項目發揮協同效應,令世界各地的遊客接觸到香港的『親』、『動』、『融』。」
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先生表示:「經活化的中環街市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熱點,一直是市民大眾的集體回憶,也為社區帶來藝術、文化及創新的『Playground for All』體驗。華懋集團作為一家具有使命感的企業,在管理及營運中環街市時,恪守集團『三重基線』(Triple Bottom Line),致力在『人、繁榮及環境』方面取得平衡,為連繫社區社會繁榮和環保帶來正面影響。」
他續表示:「今次中環街市邁向85周年暨重塑兩周年盛大慶典,將推出一連串涵蓋『親』、『動』、『融』三大元素的活動,主題分別為:『活在中環』,主力推廣可持續發展,將中環街市化身為城市綠洲,鼓勵大眾在生活中作出對社會和環境更好的選擇;第二個主題是『動在中環』,鼓勵大家以行動延續文化傳承,推動跨代交流;而最後就是『聚在中環』,打破傳統界限,匯聚香港人才,建立一個極具包容性的社區,無論任何年齡、種族、與背景都可以在中環街市發掘新的體驗和感受香港文化。這種多元共融正正是『地方營造』的完美例子,並支持本地初創企業和傳統品牌。」
你或許有興趣
【新聞工作】《晴報》下月停刊,記協:本港環境不利傳媒生存
【印度製造】印度不再從中國進口手機,每年1.8億部電話訂單告吹
【恒大危機】外電:中國恒大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
【物價比拼】世界日式拉麵價格比拼:香港拉麵世界第4貴
【富豪職業】百萬富翁職業排行榜,老師比律師更易發達?
如欲觀看更多相關文章,請瀏覽 Busines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