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團結香港基金調研:提7 政策建議助港青赴穗創業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與團結香港基金日前聯合發表《香港青年於廣州創業的機遇與挑戰》報告。圍繞包括能力和認知與實際需要的差距、創業資訊獲取與解讀、創業基地發展同質化等7個在穗創業的香港青年面對的主要挑戰,提出針對性建議,又提倡7項建議,其中向特區政府提出3項建議,包括提供短期就業技能、建立大灣區港青創業政策資訊平台以及拓展創業港青的營商配套諮詢服務。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與團結香港基金聯合發表新一份題為《香港青年於廣州創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圖(由左至右):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副秘書長、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郭凱傑。

截至2023年7月,廣州共有52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吸引2,000多名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 累計孵化項目2,099個。是次研究採用實地考察和個案訪談的調研方法,到廣州天河及南沙訪問了十多位香港青年及負責人,涵蓋超過20個產業方向,包括高新技術、電子商務、生物醫藥、藝術動漫等。就調研所得建議分別與兩地政府代表溝通交流, 並根據其反饋進一步完善調研結果和政策建議。

是次報告分別向特區政府、廣州市政府及其他有關機構提出共7 項政策建議,包括:為香港青年提供相關行業的短期就業技能培訓、建立大灣區港青創業政策資訊平台、拓展創業港青的營商配套諮詢服務、鼓勵孵化器更積極協助初創企業申請內地的政府資助、提升民營孵化載體服務能力、推動跨境徵信合作便利港人跨境融資,以及加強廣州的孵化基地與香港科學園、數碼港的合作。

研究發現,香港青年對內地行業運作、創業模式,兩地政府的資助形式和補貼政策並不熟悉,申請政府資助時遇上困難。他們又認為內地創業政策轉變快,駐粵辦亦未能充分了解創業港人的需求,支持不夠全面。

對此,團隊建議特區政府應以先就業,後創業的模式,協助港青獲取當地相關行業技術和經驗,逐步建立創業網絡,亦建議建立如HKYouth+手機應用程式發放相關資訊,駐粵辦亦可透過轄下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推廣中心提供教育和醫療諮詢服務。

他們並建議廣州市政府提升民營孵化載體功能,令獲取創業資訊更便利,又建議加強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與廣州孵化基地的合作,建立內地網絡同時拓展香港海外市場。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表示,大灣區是8,000多萬人口的市場,且北上創業成本較香港低,加上近年政府開始對北上發展提供更多補貼,對香港青年北上創業有利。「像我們的建築設計、機械工程、環保還有餐飲在內地發展得都不錯。」

她介紹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亦表示創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鼓勵香港創業青年積極探索、認識內地的創業環境、制度以及實際操作,又為北上創業的香港青年歸納了7個針對性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內地市場。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郭凱傑表示,青年「四業」(即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對港人也不陌生,在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之中,亦有強調創業的帶動作用,不止就業般簡單,更加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他續說,特區政府目前有不少支援香港青年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例如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資助計劃,包括資助機構舉辦青年創業項目,為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每個青年團隊最多可獲得60 萬元資助。截至去年12 月,一共資助217 隊創業團隊,為1.5 萬名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The post 大聯盟團結香港基金調研:提7 政策建議助港青赴穗創業 appeared first on Capital 資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