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業盈利前瞻:三大龍頭獨占近6成利潤,鋰鹽價格回落壓製一季度盈利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董鵬  成都報導

雖然正式發佈年報的鋰礦股只有盛新鋰能(002240.SZ)、藏格礦業(000408.SZ)兩家,但是結合業績快報、預告情況來看,全行業利潤總額突破千億元規模並非難事。

3月16日晚,贛鋒鋰業(002460.SZ)發佈業績快報,當期公司實現營收418億元,同比增長274.68%,淨利潤204.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1.67%。

若加上其他發佈年報、業績快報的7家公司,以及8家披露業績預告的鋰礦股,並按照後者預告淨利潤下限計算,16家公司淨利潤總額將達到1016億元。

相比之下,佔據國內動力電池半數左右份額的寧德時代(300750.SZ),2022年淨利潤也不過307億元。只是,受到近期鋰鹽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影響,今年一季度該行業繼續增長的難度明顯增大。

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年初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為51萬元/噸,至3月17日時已經跌至31.3萬元/噸。

以上只是市場機構統計均價,市場實際成交價格更低。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也注意到,本週某碳酸鋰貿易商近兩日便掛出了鹽湖料電碳25萬元左右的價格。

這意味著,未來披露的一季報中,鋰電行業的盈利格局很可能會發生逆轉,產業鏈利潤可能會由上遊向中下遊轉移。

三大龍頭利潤獨占6成

根據上述機構數據統計,2022年電池級碳酸鋰平均價格為48.2萬元/噸,較2021年同期的12.2萬元/噸,增長了295%。

這是拉動鋰礦股去年收入、利潤增長的最核心動力。

而就已知數據來看,經營相對穩定盛新鋰能、贛鋒鋰業當期收入增速分別達到299%和274%,藏格礦業和鹽湖股份因為還具備可觀的氯化鉀業務,2022年鉀肥產品漲幅小於鋰鹽,所以鹽湖提鋰類公司收入增速不會太高,維持在100%出頭的水平。

就盈利端來看,行業內大部分的利潤集中在三大龍頭企業。

根據業績預告,天齊鋰業預計淨利潤下限為231億元,位居首位。緊隨其後的是贛鋒鋰業、鹽湖股份,淨利潤分別為204.8億元和156.1億元。

這相當於,在上述初步估算的千億利潤中,上述三大行業龍頭便佔據了近6成份額。

若從利潤絕對值來看,寧德時代參股的天華超淨、鋰雲母提鋰龍頭永興材料、“小鹽湖”藏格礦業,以及比亞迪戰投的盛新鋰能,2022年利潤規模均超過50億元,整體屬於國內鋰鹽行業二線梯隊的位置。

其他利潤低於50億元的公司,各有優勢和劣勢,要不就是原料高度依靠長協進口、成本水平較高,要不就是產能規模較小、礦山投產時間較短,甚至部分公司只是參股以獲得投資收益,本身並不具備獨立的鋰鹽業務載體。

此外,已經正式發佈年報的兩家公司,其整體利潤率表現也較為符合此前市場預期。

藏格礦業年報顯示,當期公司銷量10707噸,同比減少2.31%,對應該產品營收為43.23億元。

照此計算,碳酸鋰平均銷售價格達到40.37萬元/噸,採用同樣方法估算的單噸成本則僅為3.2萬元/噸。所以,2022年該公司碳酸鋰產品毛利率達到92.2%,較上年同期勁增32.44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盛新鋰能鋰鹽平均銷售價格為25.34萬元/噸,毛利率為60%,與藏格礦業相差巨大。

對此本報近期有報導提到,盛新鋰能為兩家行業龍頭代工的情況卻早已被業內熟知,如果將代工部分產品也計入到公司總銷量當中,則可能會明顯拉低公司產品銷售均價。

公司近期接受調研時也已經確認,去年4.77萬噸的產量“包含代加工部分”,同期公司銷量為4.75萬噸,產銷量基本一致。

不過,由於年報披露標本較少,剛剛走到披露業績快報階段,更多細節還要等到後續年報集中披露期才能確定。

“戴維斯雙殺”

上市公司業績增速下降、估值水平下降,被認為是“戴維斯雙殺”的特徵。目前,鋰行業標的可能就面臨著這一困境。

就二級走勢而言,從2022年7月算起,上述樣本公司便開始了單邊下跌。

僅以追蹤其走勢的Wind鋰礦指數為例,2022年7月8日高點為10383.4點,最新收盤價為6151.2點,區間跌幅達40.75%。

上述背景下,5到7倍左右的估值,在鋰礦、鋰鹽行業就變得十分普遍。

以贛鋒鋰業為例,根據業績快報,該公司2022年每股收益高達10.17元,而3月17日收盤價僅為65.88元,對應估值為6.48倍。

再如藏格礦業、盛新鋰能,採用上述標準和方法計算的最新估值,則分別為7.16倍和5.59倍。上述估值水平放在曆史區間上看,也絕對是處於低位水平。

但是,即便是在定期報告發佈的“窗口期”,相關公司至今仍然未有止跌跡象。其中關鍵,可能就在於對未來行業盈利趨勢上較差的預期。

較長週期的預判不確定性較多,僅就一季度情況來看,當期利潤繼續保持增長就面臨著不小的難度。

正如前文所述,拉動業績增長的最核心動力是鋰鹽價格。

而從2022年12月中旬以來,碳酸鋰等產品便開始連續回落,上海有色網採集的市場均價由高點的每噸56.55萬元降至當前的31萬元出頭,幾近腰斬。

對比2022年一季度價格來看,當時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為42.2萬元/噸,而今年初至3月17日期間該均價已經降至42.9萬元/噸。

產品價格略高於或者持平於2022年同期的背景下,上述公司繼續保持增長的難度相應增大,這也是其他所有週期行業的共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海外碳酸鋰價格仍然維持高位,同時鋰精礦價格滯後於國內鋰鹽,目前仍然維持在相對高位,所以部分原料自給率低、高度依靠長協進口的鋰鹽企業,會面臨成本倒掛的風險。

近期記者向一位鋰行業人士交流價格走勢,並瞭解“底在何處”時,對方便反饋部分高成本的加工企業已經出現局部虧損。

當然,以上只是結合一季度產品價格、市場運行作出的預判,後續尚需一季報進行驗證,但是相對可以確定的是,全行業將難以複製過去兩年的高增速。

而按照上述邏輯進一步往下推演,一旦企業盈利能力和每股收益回落,股價不變、估值水平上升,低估值的優勢也將隨之消失。

這可能也是持續壓製股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董鵬 編輯: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