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洪:廣汽曾計劃與華為推新品牌,目前仍是戰略夥伴

對於廣汽埃安與華為的合作模式發生變更的情況,馮興亞表示,“在雙方進行聯合開發之前,廣汽集團與華為已在多個領域進行合作,轉入供應商的合作模式之後,華為也是戰略級合作夥伴供應商。”

曾慶洪透露,此前廣汽集團計劃與華為聯合開發,推出新品牌。但目前,廣汽已有埃安、昊鉑,沒必要再推新品牌。“最後和華為友好協商,決定通過優勢互補的方法,將華為轉型為供應商。但項目仍然在推進,華為仍是戰略合作夥伴。”

3月29日晚間,廣汽集團披露了2022年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22年,廣汽集團彙總口徑共實現營業總收入約5146.05億元,同比增長約19.74%;合併口徑營業總收入約1100.06億元,同比增長約45.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80.68億元,同比增長約10.00%。

廣汽集團2022年報截圖廣汽集團2022年報截圖

針對營收大幅增長,廣汽集團表示,“主要是國內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汽車市場總體穩定並實現正增長,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接續政策落地實施,本集團自主品牌車型產品不斷豐富、銷量保持增長,特別是‘埃安’新能源車銷量大幅增長等綜合所致。”

回顧過去的一年,在原材料價格上漲、供應鏈不穩定和疫情反複等因素的挑戰下,廣汽集團仍然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數據顯示,2022年,廣汽集團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47.99萬輛和243.38萬輛,逆勢大幅增長15.99%和13.50%,優於行業12.6和11.4個百分點,產銷規模穩居國內汽車企業集團第四名,市場份額提升至約9.1%。

其中,自主“雙子星”表現亮眼,共實現銷量63.37萬輛(廣汽傳祺36.25萬輛、廣汽埃安27.12萬輛),創曆史最好成績。2022年,廣汽自主品牌持續推進“ICV+XEV/EV”(智能化+混動化/電動化)雙核驅動戰略落地,新能源車和節能車占比持續提升。廣汽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實現31.59萬輛和30.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8.3%和116.7%。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埃安第二智造中心的順利投產,廣汽埃安生產能力提升至40萬輛/年。2023年,廣汽埃安產銷目標是50萬輛,挑戰60萬輛;到2030年產銷努力突破150萬輛,加速構建世界一流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

報告期內,廣汽集團營業成本及稅金總額約1040.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46.34% ;毛利總額59.7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30.21%,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減少0.63個百分點。對此,廣汽集團表示,主要是克服汽車芯片供應短缺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影響,自主品牌車型產銷量同比增長,成本和規模效益相應增長等綜合所致。

研發方面,年報數據顯示,廣汽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研發投入達到65.26億,截至目前累計自主研發投入超350億元。集團自主研發成果豐碩,成功掌握覆蓋整車及動力總成、新能源“三電”、智能網聯等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全面打造了“電動化+智能化”全棧自研能力,確保在電動化和智聯化技術等方面的行業領先地位,同時大力推動芯片國產化。

展望2023年,作為“萬億廣汽”藍圖築基之年,廣汽集團將挑戰汽車產銷、產值同比增長10%的目標。面向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廣汽集團將圍繞補鏈強鏈,聚焦“新四化”轉型,著力打造“能源科技生態載體”“產業鏈生態載體”“產業集群生態載體”三大生態載體,搶占智能新能源汽車新高地。

此外,海外市場正成為廣汽集團業績的重要增長點。2022年,廣汽國際出口超3.3萬輛,同比增長59%,產品走進中東、南美等29個國家地區。根據“萬億廣汽”藍圖,2030年,廣汽集團目標向海外市場銷售40萬輛汽車,到2030年實現營收600億元。曾慶洪表示,廣汽將加速推動國際化事業,研產供銷協同,積極擴大海外市場佈局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為廣汽集團實現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開闢新的道路。

廣汽集團2022年度業績發佈會截圖廣汽集團2022年度業績發佈會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30日舉行的廣汽集團2022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廣汽方面對近日頗受外界關注的廣汽埃安與華為合作模式變更事件進行了回應。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在雙方進行聯合開發之前,廣汽集團與華為已在多個領域進行合作,轉入供應商的合作模式之後,華為也是戰略級合作夥伴供應商。”

據透露,廣汽與華為雙方高層保持了非常良好的溝通關係,沒有任何障礙。但在技術合作上,要以出產品滿足消費者需要、結合產品的品牌特性來選擇(合作模式),共同研發有利就走共同研發,戰略性供應商合作有利就走戰略性供應商合作。在廣汽方面看來,靈活性、先進性與綜合成本競爭力是雙方轉變合作關係的考量因素。

同時,曾慶洪補充道,此前廣汽集團計劃與華為聯合開發,推出新品牌。但目前,廣汽已有埃安、昊鉑,沒必要再推新品牌。“最後和華為友好協商,決定通過優勢互補的方法,將華為轉型為供應商。但項目仍然在推進,華為仍是戰略合作夥伴。”(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