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香港經驗發展政府綠色債券

  熊德誌

  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正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為實現《巴黎協定》中提出的減排目標,從現在起至2030年,全球預計將產生價值約100萬億美元(約680萬億人民幣)的氣候適應型基礎設施需求。期間,預計中國每年將需要3萬多億元綠色投資,而綠色債券無疑是理想的融資工具。

  2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彙管理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其中第20條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此前,深圳市政府已經在香港成功發行人民幣綠債,也為內地利用香港市場進行綠色融資提供了牽頭和示範作用。

 綠債因“減碳”而生

  香港的政府綠色債券因“減碳”而生。2016年11月《巴黎協議》生效,香港亦按照《巴黎協議》的時間表製定計劃。為彰顯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推動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政府將帶頭髮行綠色債券。

  香港特區政府在2019年發佈《綠色債券框架》,作為綠債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框架”闡明政府如何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推動低碳經濟項目發展。

  2021年,香港成立債券市場發展督導委員會(下稱“督導委員會”),就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提出建議。督導委員會根據《綠色債券框架》的準則,審議各部門提交的項目。督導委員會亦會根據項目評估與遴選的程序,審議和核準每批綠色債券募集所得的資金,以分配給合格的項目。

  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會提供數據,說明募集資金的分配情況和預期環境效益。

  2021年7月21日,香港立法會將政府綠色債券計劃借款上限提升至2000億港元,讓香港特區政府有更大的空間嚐試擴大綠色債券的幣種、項目的種類、發行的渠道,進一步豐富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生態。

  需要強調的是,政府綠色債券與政府債券分屬兩項不同的債券發行計劃。二者在法律依據、規模上限和資金管理上是獨立的。

香港綠債發行情況

  2020年5月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共同發起成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下稱“督導小組”)。督導小組力求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及全球領先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並促進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區域合作。

  督導小組旨在協調金融業針對氣候和環境風險的措施應對,加快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並支持政府的氣候策略:探討關於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政策和監管事宜,尤其是可能造成跨行業影響的課題;協調政策方向,確保香港具備周密全面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策略;透過組成技術小組和諮詢專家及參與者的意見,處理跨行業技術事宜;掌握國際及區域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的趨勢、議題和發展情況,研究香港如何更好地發揮領導作用。

  督導小組於2020年12月發佈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策略計劃,提出鞏固香港金融生態系統,共建更可持續的未來。政府與金融業界和相關參與者攜手推動策略計劃實施,鼓勵更多機構善用香港平台作綠色投融資及認證。

  2021年2月2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行總值25億美元的政府綠色債券。這次發行的政府綠色債券深受全球投資界歡迎,吸引超過140億美元的認購金額。其中5年期和10年期綠債吸引了逾5倍的認購金額,而30年期則吸引了逾7倍的認購金額。

  這次發行取得多項突破:全球首個專為發行綠色債券而設的政府類別“全球中期票據發行計劃”;全球最大政府類別美元計價的綠色債券;亞洲最長年期政府類別美元計價的綠色債券;亞洲最長年期政府類別歐元計價的綠色債券。

  2022年4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行200億港元政府零售綠色債券,最低年利率2.5%,債券為3年期,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與本地通脹掛鉤。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將投入符合綠色要求的政府基建等相關項目。旨在通過彙集市民的資金,大力推進香港綠色建設,讓市民實現個人投資目標的同時,也可攜手參與建設更綠色的香港。此為全球發行額最大的綠色零售債券。

  《綠色債券報告2022》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已成功發行約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

  2023年1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成功發售57.5億美元等值的美元、歐元及人民幣綠色債券,為亞洲最大的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債券發行。這批綠色債券涵蓋多個年期,最長30年期。吸引超過360億美元等值的認購金額。全球機構投資者對香港特區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需求殷切。因投資者踴躍,香港特區政府將人民幣債券倍增至100億元。

香港綠色金融

  經驗值得借鑒

  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和香港2050年碳中和目標,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鼓勵更多機構使用香港的融資平台和專業服務進行綠色和可持續投融資及認證,吸引了頂尖機構和人才來港服務。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同金融監管機構和業界,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推動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通過提供有利於市場發展的措施,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

  由督導小組成立的跨界別平台——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負責統籌金融監管機構、相關政府部門、業界參與者及學術機構在政策製訂等方面的工作。該中心自2021年7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提升金融業界的技能,充實人才和數據資源。在2022年上半年,該中心推出了3個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的信息庫,以協助業界查找有用的數據資源。

  2022年3月,督導小組發表了對香港碳市場機遇的初步可行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督導小組計劃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並探索與有關當局的潛在合作方案。督導小組研究了最合適的市場及監管模式,並繼續與一些碳交易所及碳市場生態圈的參與者進行討論。

  香港特區政府為加快香港綠色金融發展,自2021年5月推出為期3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支出及外部評審服務。該計劃吸引了更多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使用香港的融資平台和專業服務,令香港綠色金融活動更加蓬勃,鼓勵更多金融及專業服務提供商和外部評審機構以香港作為區域業務樞紐。該計劃廣受業界歡迎,截至2022年6月底,計劃已批出約110宗申請,涵蓋總值350億美元的各類綠色和可持續債務工具。

 可發行互認

  政府綠色債券

  香港特區政府自推出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以來,至今已成功面向全球機構投資者發行接近160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並實現多項重大突破,包括發行長達30年期的美元綠債和20年期的歐元綠債,兩者都是亞洲地區政府的首次試水,並深受全球投資者歡迎。

  此前,深圳市政府在香港成功發行人民幣綠債,也為內地利用香港市場進行綠色融資提供了牽頭和示範作用,並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和綠色金融中心的功能。

  鑒於此,內地應充分利用香港“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的成功經驗,創新發行互認政府綠色債券,這將有助於刺激經濟增長,保持公共財政的韌性。

  據Wind數據,2022年中資機構境外綠色債券新增發行規模約1092.41億元,同比下降25.16%。存量規模約2400億元。新增中資機構境外綠色債券主要在港交所發行,發行規模約977.78億元,占比89.51%;其次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發行規模約85.98億元,占比7.87%;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規模約28.62億元,占比2.62%。

  以上發行幣種以美元為主,其次為人民幣、歐元、港元。期限以1~3年期為主,發行規模為962.95億元人民幣,占比88.15%。少量為1年期以下,或3~5年期,沒有5年期以上。發行主體以央企、國企為主,央企發行規模482.34億元,占比44.15%;地方國企發行規模285.72億元,占比26.16%;地方政府發行規模62億元,占比5.68%。其他包括外資、民企在內,發行規模為262.18億元,占比約24%。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政府發行的4只綠債中,深圳市政府占了3只,規模50億元;另1只為海南省政府12億元的綠債。

  迄今為止,我國尚未以國家和主權名義發行政府綠色債券。

  內地可借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在離岸市場發行以人民幣、港元或美元等計價的不同期限的互認政府綠色債券以吸引全球投資者。且債券只用於經認證的綠色項目融資,發行綠色債券既無損公共財政紀律,又可紓緩財政壓力,並進一步鞏固外界對我國公共財政的信心。

  (作者係香港金融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