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摩根大通亞太區ESG證券研究部主管Hannah Lee:治理改善機遇下看好能源、材料和公用事業板塊

在今年“中特估”概念火爆背後,其實也和ESG投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ESG角度看,上市國有企業發佈ESG報告的比例遠高於民營企業。

摩根大通亞太區ESG證券研究部主管Hannah Lee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推動國企加強ESG方面的資質認證和彙報,公司治理層面的機遇尤其值得關注。

在Hannah Lee看來,中國企業的ESG評級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中國企業能夠進一步改善公司治理,那將會是一個重大利好,其中一些企業會受益更大,特別是能源、材料和公用事業板塊的國有企業。

展望未來,ESG投資長期前景可期。根據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統計,2016年全球ESG資產規模為22.8萬億美元,2018年增至30.6萬億美元,2021年達到37.8萬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ESG資產總規模將達到53萬億美元,占全球資產管理規模(AUM)的三分之一。

Hannah Lee。資料圖Hannah Lee。資料圖

治理機遇下看好能源、材料和公用事業板塊

《21世紀》:從ESG角度看,上市國有企業發佈ESG報告的比例遠高於民營企業。你覺得國企是否更值得投資?

Hannah Lee:中國正在推動國企加強ESG方面的資質認證和彙報,公司治理層面的機遇尤其值得關注。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獨立董事職責定位,充分發揮獨立董事決策、監督、諮詢作用,將監督職責的重點聚焦在公司與其控股股東、實際控製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之間的潛在重大利益衝突事項上。此外,《意見》還優化了獨立董事履職方式,完善董事會專門委員會機制,建立獨立董事專門會議機制,要求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披露等事項由審計委員會、關聯交易等事項由獨立董事專門會議事前認可。

《意見》不僅僅對於國企有影響,對於上市公司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企業的ESG評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借此契機改善公司治理,那將會是一個重大利好,其中一些企業會受益更大,特別是能源、材料和公用事業板塊的國有企業。

在治理方面分數比較高、排名比較靠前的企業,ROE也會更高,我們也注意到,在今年大規模的國企改革中,第一次把ROE作為關鍵績效指標。在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改革中,受益更多的會是國企。

參考日本經驗來看,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也有加強日本企業治理制度方面的要求,這樣的改革使得公司治理評分得到了提高,ESG評級也得到了提高,日本企業當時的ROE增長也與此息息相關。

氣候適應性領域投資不足

《21世紀》:2022年ESG投資似乎面臨了一些挫折,你對2023年以及更長期前景怎麼看?長線投資者有哪些投資機會?

Hannah Lee:2022年ESG主題的基金遭遇了很大挑戰,在全球都是這樣的趨勢,背後的原因包括能源危機、去年市場向價值股的輪動等。但即便如此,ESG投資長期前景依舊可期,資產管理規模非常強健,對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ESG包含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責任)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改革帶來了公司治理層面的機遇。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其他主題也存在投資機會,例如生物多樣性投資,中國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興趣越來越高漲。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是什麼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氣候變化是首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能從生物多樣性中找到基於大自然的解決方案,或許能夠減緩甚至解決氣候變化危機。

現在關於氣候變化的基金有一千多隻了,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關鍵,需要快速加大減排力度。5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了一份報告,警告未來五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升至曆史新高,並且很有可能短暫突破升幅1.5攝氏度這一全球升溫關鍵指標。根據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各國承諾努力將全球氣溫平均升幅控製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2攝氏度以內,最好努力限制在1.5攝氏度之內。科學家認為升幅1.5攝氏度是一個關鍵臨界點,超過1.5攝氏度後,特大洪災、乾旱、森林火災和食物短缺的發生幾率都會大增。

現在氣候投資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關注減緩氣候變化,但在氣候適應性領域存在投資不足的情況,這方面的投資機遇值得關注。去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詳細列出了在氣候變化面前哪些重點領域可以準備,幫助整個社會未雨綢繆。

《21世紀》:目前中國ESG投資處在什麼樣的水平?如何看待中國ESG投資的前景?

Hannah Lee:目前中國內地ESG資產管理規模在整體資產管理規模中的占比是比較低的,只有1.2%,約430億美元。但中國投資者對於ESG方面的投資需求非常旺盛,今年第一季度ESG資產管理規模比去年第四季度提升了5%,今年一季度推出了17只新ESG基金,去年一整年推出了62只基金。

ESG投資升溫背後有不少推動因素,例如,去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發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實業投資指引》,提出探索開展可持續投資實踐;探索建立既具有社保基金會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可持續投資管理體系;踐行可持續投資理念,加大對ESG主題基金和項目投資,將環境、社會、治理等因素納入實業投資盡職調查及評估體系。

加強ESG信息披露至關重要

《21世紀》:去年亞洲在ESG監管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與歐洲和美國相比,你如何看待亞洲的ESG監管水平?“漂綠”現象如何避免?

Hannah Lee:從投資者角度看,當然希望有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如果沒有相關信息,他們在投資過程中就沒有決策的基礎和依據。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ESG強製性披露要求,但是這方面已經在改善了,未來中國會在這個領域迎頭趕上,預計會出台一些關於ESG披露和報告方面的強製性要求。

在ESG監管規則方面,亞洲、美國和歐洲等地都會有所不同。但是現在有一個趨勢,大家會比較關注氣候變化方面的強製披露要求,向符合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要求的方向進行轉變。在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性別多樣化等方面,亞洲落後於美國和歐洲。歐洲董事會中女性董事代表比例是40%,美國董事會女性代表是30%,而在亞洲只有16%~17%,當然現在亞洲也在努力,比如,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明確指出“成員全屬單一性別”的董事會是不可接受的,進一步強調了對性別多元化的重視。

有一個規律,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中,如果有一個區域在ESG方面的監管規則比較領先,會滲透影響到其他區域,未來也希望全球ESG監管規則能夠統一化、標準化。

另外,在ESG吸引到很多投資的同時,人們也比較擔心“漂綠”現象,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監管。怎麼能夠避免呢?需要加強披露要求,這是避免“漂綠”的重要做法。另外,我們也希望看到ESG走向標準化,包括數據以及披露標準化,這還需要長期努力。

金融機構如何助力ESG投資?

《21世紀》:你覺得金融機構在助力碳中和、促進ESG投資方面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Hannah Lee:實現碳中和目標有很多不同的路徑,每一家公司在減碳方面都有不同的職責和角色。金融機構在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業中也建立了各種各樣的聯盟。綠色轉型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金融機構需要提供融資方面的安排。

金融機構還可以幫助一些有折損的資產進行轉型。比如火電公司,假設原本可以運行二十年,但是現在只運行了十年,直接關停會帶來不小損失。發達國家的燃煤電廠可能本來就已經快到生命週期尾聲了,關停不太可能會產生太大損失,但是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很多設施都是新建的,還沒有完全折舊,需要進行轉型。

《21世紀》:你怎麼看待AI對ESG投資的影響?

Hannah Lee:AI的風險和機會存在於各行各業,AI對ESG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可以用AI監控和彙報企業在ESG方面的進展,給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數據和透明性。AI在ESG當中的一個重要應用是氣候變化,機會點在於用AI進行監控,預警早期的災難風險,幫助大家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避免氣候變化帶來更加惡劣的負面影響,目前氣候適應性這方面的投資也是不足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可以起到關鍵作用。

(作者:吳斌 編輯:李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