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儲能企業持續加碼,“手機之城”東莞競逐“新能源之都”|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導

“以前我們都是用進口設備生產鋰電池,現在我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客戶講,我們使用的是國產設備,博力威在國產化鋰電池領域也成為領先企業。”這是廣東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聰這兩年感受到的最大行業變化。

6月10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東莞東城,這裏集聚了上市企業博力威、凱格精機等以及一大批新能源產業鏈上下遊優質企業,是東莞近年來競逐全國新能源之都的一個縮影。

從2010年初創公司,到如今成長為中國鋰離子電池出口前20強企業,博力威何以實現蝶變?“博力威成長的背後,凝聚著團隊不斷研發和技術攻關的心血,離不開科技創新。”劉聰表示。 

自成立以來,博力威一直專注於鋰電池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擁有2大製造基地、2大海外子公司和全球服務網絡。近三年研發投入累計近2.6億元。

在今年4月發佈的2022年年報中博力威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01億元,同比增長3.79%。去年,博力威儲能業務快速增長,實現銷售收入2.92億元,同比增長128.46%。

從小企業到東莞新能源產業“鏈主”

走進博力威的展廳,各式各樣的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移動儲能和家用儲能產品、消費電子類產品引人矚目。這些產品要銷往全球市場,都離不開博力威生產的鋰電池。

電動自行車一度是中國人的“國民坐騎”。中國自行車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達3.4億輛,今年預計將達3.5億輛,相當於每四個中國人就擁有一輛。而面對高度飽和的國內市場、全球“雙碳”背景下電動化趨勢,以及此前受疫情影響海外國家出行問題,如雅迪、愛瑪等一批博力威合作品牌生產商,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海外,以尋求新的增長點。

“目前在海外市場,購買兩輪電動車會獲得政府補貼和折扣。這些都為出口兩輪電動車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量市場可能,我們在海外也會迎來第二春。”劉聰表示。

劉聰向現場媒體記者介紹了博力威一款出口歐美市場的電動摩托車,“現在歐美市場偏愛中高檔的電動摩托車和電助力自行車,作為電池廠家,我們的電池在電芯材料上使用了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磷酸鐵鋰電池,配以在電池設計和PMS負載管理系統上的新技術,不僅讓電摩徹底告別了噪音,而且更安全。”憑藉在鋰電池上的技術優勢,博力威的電動摩托車熱銷歐美市場,成為企業去年出海的一大亮點。

眾所周知,近年來火爆全球汽車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其核心技術在三電系統,即電池、電控、電驅。而由於國產品牌在三電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使得全球在電動自行車這一細分賽道上,依舊繞不開中國品牌。這也是博力威這家“中國電池百強企業”的“護城河”所在。

目前,博力威擁有一家完全控股的電芯研發與生產企業,公司通過了LG、三星、鬆下、索尼(村田)等國際知名電芯企業的嚴格驗廠標準,構建了上述國際知名電芯企業的高端電芯直供渠道和國內優秀電芯企業的採購渠道。

近期,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博力威稱目前大圓柱電芯已量產,預計會最先使用到電摩電池和儲能電池。大圓柱電池是當下特斯拉和寶馬均在押注的電池產品,將幫助新能源汽車接近燃油車的性能。這是博力威在鋰電池領域的又一次技術突破。

據瞭解,直徑達46毫米、高度為80毫米的圓柱電池,是目前大圓柱電池的主要發展方向,該技術路線由特斯拉在2020年最先發佈,使用該款電池後,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可提升16%。

“我們這兩年之所以取得了增長,研發能力是核心原因。”劉聰表示,近三年博力威研發投入累計近2.6億元,目前,共有研發與技術人員600多人,擁有和申報的國內外專利8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84餘項。建立了涵蓋技術研究、產品設計、工藝工程、測試驗證為一體的完整研發體系;掌握了智能管理、關鍵結構件設計、高性能鋰電儲能器件製備以及製造設備和工裝治具自主設計等核心技術。公司電池管理系統(BMS)完全獨立自主設計與生產,並與國際知名芯片企業和國內優秀芯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搶灘全球儲能新市場

今年6月,包括麻湧贛鋒鋰電(東莞)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及儲能總部項目,清溪鎮吉瓦森林(清溪)智能科技產業項目等在內的一批新能源重大項目加速在東莞摘牌,隨著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東莞新能源產業將再添生力軍。

今年年初,東莞發佈“一號文”提出,東莞將進一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能級提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打造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等產業新立柱,到2025年底前,新能源產業集群率先突破千億元規模。 

東莞市發展改革局創新和產業發展科科長袁錫江表示,目前,東莞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667.3億元,同比增長11.7%。逐漸形成了涵蓋了上遊原材料及設備生產、中遊加工組裝製造、下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一大批全國儲能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牽引帶動作用的頭部企業,都在東莞佈局新能源產業。

今年以來,在新能源眾多細分賽道中,儲能無疑成為了新的風口。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我國新型儲能技術發展呈現多元化態勢,產業已進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有行業專家分析認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規模或突破萬億元大關。

今年3月,廣東省印發《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東莞被賦予重點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鋰電矽碳負極材料集聚區、鋰電隔膜生產製造基地、儲能控製產品及系統集成和先進裝備製造集聚區的新任務,建設電池綜合利用集聚區的新要求。

這為東莞競速儲能細分賽道,催生能源先進製造新業態、打造經濟新引擎找到了一個重要突破口。5月12日,東莞發佈“東莞儲能20條”,提出加大全鏈條個性化扶持,圍繞七大方面列出專項扶持政策。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東莞以博力威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相繼搶灘儲能新市場。

“現在儲能是企業主要增長點之一,很多產品在歐美市場大受歡迎。按照當下電價折算,我們的投資回報就是三年左右,因此對於廠家而言,大家都願意為儲能做投入。”劉聰說。

在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看來,東莞要實現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還在於創新能力的提升,要採取有效手段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東莞發展儲能的內生動力。

劉聰表示,全球儲能市場還在進一步增長,對企業而言,競逐儲能萬億市場的主要抓手還應放在核心技術的攻堅上。“要把電池技術、EMS設計、軟件設計等全鏈條技術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才能期待下一階段的增長。”

(作者:鄭康喜 編輯:於長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