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半年報:前十大券商排位異動與生態變遷

21世紀經濟報導 見習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導

8月31日,上市券商半年報悉數披露完畢,前十券商位次落定。

從營業收入來看,前十券商與去年相同,仍為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海通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和招商證券。

但具體位次有所區別。其中,海通證券進步最大,由去年的第八升至第五;華泰證券前進兩個位次,僅次於中信證券排至第二;申萬宏源提升一個位次至行業第九。其餘券商,除中信證券繼續保持“券業一哥”之位以外,均後退一個位次。

而從淨利潤來看,前十券商中僅有一家與營業收入排名前十者不同,國信證券取代中金公司躋身淨利潤前十之列。

中金公司則跌出前十,源於其淨利潤同比下降6.96%,而其強勢業務投資銀行成為淨利潤下滑的最大拖累。上半年,中金公司投行業務較去年同期少收入6.89億元,同比下降25.70%。

實際上,投行成為券商上半年變化最為顯著的業務條線。

一方面,頭部券商投行收入普遍滑坡,營收、淨利潤挺進前十的證券公司中,除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同比上漲10.74%和16.91%、申萬宏源未披露該數據以外,其餘8家券商悉數下跌,招商證券跌幅最大為44.40%。

另一方面,與頭部券商集體下跌不同的是,浙商證券、中泰證券、東吳證券等多家中部券商投行收入同比增超六成。

與此同時,經紀業務、資管業務、其他業務方面,上半年頭部券商中均有多家同比負增長。其中,經紀業務跌幅較為均勻,大多在10%左右;資管業務既有跌超20%者,又有增幅高達41.40%者;其他業務差距更為懸殊,海通證券同比大增116.30%,但也有券商跌超40%。

去年下跌最為嚴重的自營業務,則成為上半年唯一一項多數頭部券商均實現正增長的業務條線,海通證券增幅最大高達575.45%。

前十座次更迭

對於多數頭部券商來說,今年上半年業績表現整體並不樂觀。儘管從營業收入、淨利潤來看,前十位次均未發生太大變動,但大多跑輸行業均值。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的母公司口徑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同比上漲9%,而跑贏這一數據的前十券商分別僅有華泰證券、海通證券、申萬宏源三家。

從營業收入來看,前十券商規模均在百億元以上。其中,中信證券最高為315億元,繼續保持行業第一。其餘九家券商與去年同期無異,分別為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海通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和招商證券。

不過,在營收排位上,今年卻有較大變化。去年營收排名下滑最為嚴重、由行業第二連降六個位次的海通證券,成為今年上半年進步最快的券商,排名由去年的第八升至第五,將去年跌落的名次“拉回一半”。

2020年以來穩居行業第四的華泰證券也連進兩個位次,排名升至行業第二,但其僅比排在第三的國泰君安多出0.35億元,可謂險居亞軍。同時,華泰證券距離“券業一哥”中信證券的差距高達131.31億元,不過,這一“冠亞軍”之差較去年有所收窄,去年中信證券高出第二153.31億元。

而與老二的差距縮小,正是中信證券近年來的憂心之處。有中信證券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在年報、半年報數據披露之後,高管層多次就“與老二差距縮小”的問題要求全體業務人員認真反思原因。

前十券商中,今年上半年座次提升的僅有三家,另一家為申萬宏源,由行業第十升至第九,與招商證券座次互換。儘管與2022年上半年相比,申萬宏源僅提升一個位次,但如果與其2022年年報排名相比,則連進四個位次。而除今年半年報和去年年報以外,申萬宏源自2020年以來的營業收入排名始終為第10或第11名。

“退步”券商多達6家,但均僅下降低一個名次。由於華泰證券由第四升至第二,導致去年同期位列第二的國泰君安和排在第三的中國銀河各自後退一位。海通證券由第八升至第五,則令去年排名第五至第七的中信建投、廣發證券和中金公司各降一名。

中信證券是唯一位次不變的前十券商,其“券業一哥”的地位已經十餘年無人撼動。

增收不增利?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一些券商營業收入與淨利潤的同比變動幅度存在較大差異,甚至一增一減,因而一些券商儘管從營業收入來看進步較大,但從淨利潤來看下滑卻較為嚴重。與之相反,另一些券商則在營業收入排名下滑的情況下,淨利潤排名得以提升。

營業收入與淨利潤變動幅度之差最大的是海通證券,其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19%,但淨利潤卻同比下滑12.09%。因而,儘管其營業收入排名提升三個位次,但淨利潤排名卻連降四位,2021年中報,其淨利潤尚居行業第二。

不過,海通證券的淨利潤下滑與其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密切相關。2023年1-6月,海通證券共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2.14億元,對淨利潤影響超過10%。其中信用減值損失為12.04億元,同比增長573.8%。

中金公司營業收入增加而淨利潤降低,其營業收入微增2.38%,淨利潤下降6.96%,這一降幅在頭部券商中位居第二。也因此,其淨利潤排名跌出前十,排在第11名,不過,距離第10名國信證券的差距僅為0.08億元。

有券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中金公司業績的下滑與其海外業務佈局廣泛有關。由於年內中資券商海外業務收入普遍欠佳,致使海外業務佈局頗多的中金公司“受傷更重”

這從其債券承銷的國內外數據情況可見一斑。2023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境內債券承銷規模為人民幣5,051.90億元,同比上升2.3%;境外債券承銷規模為28.17億美元,同比下降9.3%。而上半年中資企業中長期境外債券發行規模同比降幅則為34.7%。

在行業整體業績增速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如果海外業務佈局多,即使海外業務跑贏行業均值,整體業績仍然會受到很大波及。”受訪人士表示。

淨利潤降幅僅次於中金公司的頭部券商是國泰君安,下降6.07%,但由於國泰君安去年同期淨利潤與排在其後券商的差距超20億元,因而其淨利潤排名僅下降一個位次,由第二降至第三。

淨利潤同比下降的券商共有4家,另一家為中信建投,微降1.53%,排名隨之下降一個位次至行業第六。

其中,淨利潤增幅顯著的券商是華泰證券、申萬宏源、中國銀河、招商證券和廣發證券,增幅分別高達19.99%、17.96%、14.14%、10.13%和9.39%。其中,銀河證券實現淨利潤49.39億元,為近十年以來淨利潤之最。華泰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和廣發證券則是頭部券商中僅有的三家營業收入、淨利潤均為正增長的證券公司。

投行成“勝負手”

2022年,自營業務成為券商業績的“勝負手”,今年上半年,多數券商自營業務普遍回暖,多家頭部券商自營收入超過50%,自營業務成為年內拉動券商業績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自營的“春天”到了,多數頭部券商一直以來的優勢業務與近年佈局重點——投資銀行,彷彿在步入“深秋”,甚至一定程度上接替自營業務,成為上半年頭部券商業績的“勝負手”。

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躋身前十的券商中,僅有中信證券和國信證券2家投行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增幅分別為10.74%和16.91%。

與此同時,一些營業收入或淨利潤下滑的券商,主要拖累因素即為投行。比如,以投行業務見長的中金公司,今年上半年即因投行收入的下滑而導致營業收入下降。上半年,中金公司總營收下降2.89億元,而投資銀行業務一項即少收入6.89億元。而在過去,投資銀行通常為中金公司業績提升的關鍵所在。

中金公司投行收入的下滑並非個例,實際上,其投行25.70%的同比降幅在頭部券商中並非最高,招商證券更是下滑44.40%,較去年同期少收入3.57億元。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海通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投行收入降幅也在1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與頭部券商投行收入普遍下滑不同的是,包括浙商證券、中泰證券、東吳證券、西部證券、東北證券等在內的多家中部券商,投行收入增幅卻高達60%以上。

投行向來是頭部券商的優勢業務,為何此番業績變動幅度卻不及多家中部券商?

根據受訪人士分析,這或許源於三大因素:一是年內“巨無霸”IPO大項目明顯減少,而大項目基本被頭部券商收入囊中,中小券商難以得到機會,因而大項目的減少對頭部券商的衝擊相對更大;二是年內IPO節奏收緊,科創板、創業板項目減少,北交所新股項目反而有所增多,頭部券商往往在雙創板上投入更多;三是包括中金公司在內的多家頭部券商海外業務佈局較大,年內券商普遍景氣度欠佳的海外業務營收亦成為拖累此類券商業績的關鍵。

除前述自營業務與投行業務以外,上半年頭部券商經紀業務、資管業務、其他業務也多以下滑為主。

其中,經紀業務各家表現接近,除中信建投和廣發證券表現相對較好,分別微降2.27%和6.68%、申萬宏源未披露該數據以外,其餘券商均下降10%左右。

資管業務業績則相對分化,營收、淨利潤位列前十的券商中,披露該數據的僅有6家。其中,4家下降,2家上升,降幅最大為20.91%,表現最優的國信證券則大增41.40%。

其他業務分化則更為嚴重。前述券商中除申萬宏源外均披露具體收入,其中,華泰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國信證券四家實現同比增長,海通證券以116.30%位居增幅之首。投行、自營等多項業務表現較優的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其他業務降幅較大,分別為33.04%和42.55%。

(作者:崔文靜 編輯: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