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顆燕麥看農險新供給:“保險+”模式多維度助力鄉村振興|“金融新供給”調研③
21世紀經濟報導見習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導
1930年代,由於缺乏國家立法,在湖北的耕地和牛棚中孕育的本土農業險無奈停辦。
2020年,在“三農”工作提出十五載後,中國農業險保費規模成為全球第一。
千年來曆經風雨的農耕文明,逐漸蛻變為金融體系保障下的現代農業大國。
鄉村振興需要在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其生產工藝和產品形態需要升級,倉儲、物流方式需要改進,銷售和品牌上也需要發力,從而對金融體系的支持不再局限於農業險,而是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
當許多金融機構紛紛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時,許多通過農業險與民企深度綁定的產險公司也不再局限於保險保障,而依託“保險+”模式,開拓屬於它們的“金融新供給”。
農業升級:從蓧麥地走進食品加工廠
初秋時節,內蒙古高原廣闊無垠、碧草連天。在陰山北麓的夕陽餘暉下,金色的燕麥地延伸至遠方,飽滿的麥穗在風中搖曳。這就是位於烏蘭察布的陰山優麥公司燕麥產業園。
烏蘭察布是世界級的燕麥黃金產區,是中國裸燕麥的發源地,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了“燕麥之都”的稱號。
但在過去,“貧窮”曾經是烏蘭察布揮之不去的標籤。2018年的烏蘭察布,是連成片的國家重點貧困地區,全市11個縣級單位,有8個國家級貧困縣、2個自治區級貧困縣。
裸燕麥在當地也叫蓧麥,在過去,烏蘭察布的產業以初級的農牧業為主,遇旱災雹災的風險較大;產品形態也較為低端,例如筱麥直接磨製的蓧面,因其原料利用率不足,農產品附加值過低,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但如今卻不一樣了。
“以前種地是靠天吃飯,現在在廠里上班,收入比種地高多了。”烏日圖原先是察右中旗科布爾村的農民,祖輩種地為營,而現在則是燕麥工廠里的負責食品加工的工人。
烏日圖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早年的烏蘭察布幾乎沒有工廠,年輕人紛紛去外地打工,當地勞動力流失嚴重。而現在食品加工廠建好之後,他可以在家附近上班,一年有四五萬元的收入,還能天天陪伴家人。
“我想從燕麥的育種出發,橫嚮往育種及種植業務發展,縱嚮往高附加值的食品深加工方向發展。”陰山優麥董事長盧文兵向記者說道。
曾是上市公司CEO,投資界資深人士的盧文兵,在2013年選擇回到家鄉烏蘭察布創業。他的家鄉曾長期深度貧困,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地區。盧文兵想通過推動馬鈴薯、燕麥產業集群的發展,解決當地就業、帶動農民增收。
在金黃色的燕麥海彼岸,是一排排白色的馬鈴薯加工廠房。平安產險內蒙古分公司鄉村振興工作組負責人杜麗君向記者介紹,從2018年到2022年,平安產險通過“扶貧保”模式貼息貼保費支持察右中旗陰山優麥,公司先後獲得扶貧貸款9000萬元,支持其建立了3萬噸燕麥香米2萬噸燕麥片、2000萬支燕麥杯加工生產線、3萬噸級原糧及產品倉儲庫。
當盧文兵剛回到烏蘭察布時,當地農戶無節製地種植馬鈴薯,由於土地本身貧瘠,又缺少科學指導,農民對馬鈴薯畝產的嚴重下降和病蟲害驟增的現象十分困惑。
盧文兵介紹,馬鈴薯收穫后土地裸露,如果不進行輪作,會導致嚴重的土傳病害和風蝕的問題,威脅到薯業的可持續發展。
而如今,馬鈴薯與燕麥科學輪作,農戶無需投入更多肥料,一方面可養護土地,另一方面還能帶動增收,公司馬鈴薯+燕麥“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得以定型。
在開展馬鈴薯低溫油浴薯條項目時,平安專門安排專業的諮詢公司,幫助公司出具可研報告,為公司項目決策提供依據。平安集團的領導在多次調研中,也給出了公司治理方面的經驗支持。
目前,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公司已完成了全產業鏈的佈局,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加工薯種繁育企業、最大的燕麥全產業鏈企業,以及最大的低溫油浴薯條加工企業。
陰山優麥公司是烏蘭察布產業升級的縮影。近年來,烏蘭察布市按照全產業鏈思維升級農牧業,持續推進燕麥產業提升、淨菜進京、薯業提效增值、肉牛擴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質、奶業振興“六大行動”,不斷提升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用實踐在農牧業升級中結出了豐碩果實。
重構供應鏈:整合土地+糧食銀行+訂單模式
2013年之前,烏蘭察布當地的農戶採取傳統的分散化種植。在分散式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民面臨著土地利用率低、平均成本高、收益較低等問題,而集約化種植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此外,分散化種植進一步導致了不科學的原料貯藏方式,農戶“東三袋西兩袋”式的存放方式讓燕麥極易發黴變質,使當地燕麥只能自產自銷,或者以其初級形態直接進入市場流通,卻無法進行深加工成為燕麥片、燕麥米等高附加值的特色食品。
為解決上述問題,陰山優麥公司從加速土地流轉、構建糧食銀行、實施“訂單模式”三方面發力,重構當地農業供應鏈。
首先,陰山優麥通過地租幫扶來整合土地。公司目前在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共流轉土地5萬多畝,覆蓋聯接農戶5225戶,每年共支付農民土地租金2000餘萬元。同時,為整合後的耕地配套了集中式的噴灌、滴灌等機械化設施,從而帶動農民取得穩定的地租收益。
第二,構建糧食銀行。為了保證營養價值,陰山優麥只採用12個月以內的新糧。裸燕麥相比皮燕麥幾乎無草殼,長時間儲存下容易變質,因此需要建設先進的糧食長存庫。
“我想做一個糧食銀行,糧價走高時可以通過分成來為農民增收;糧價走低時,已簽訂訂單的農戶也不會被拒收。”盧文兵從投資人的視角提出了“糧食銀行”這一很新穎的概念。
“糧食銀行”的模式創新在於引入了期貨這個現代金融工具,將糧食價格風險轉出;同時,通過“糧食銀行”提供的免費存儲服務,還可以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儲糧不科學和占地的問題,從而構建了糧食系統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
第三,實施“訂單模式”。由於供應鏈的管理複雜,確保原材料供應、生產流程、物流運輸等的高效協調,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任務。
為了優化原料供應模式,也為了盡快替鄉親增收致富,正值起步階段的陰山優麥感到勢單力薄時,平安再次伸出了援手。從2018年開始,在平安產險的支持下,陰山優麥公司通過對口訂單的模式,與定點幫扶的土牧爾台鎮科布爾鎮簽訂訂單,按高於市場20%的價格回收燕麥,解決了當地貧困村民買難、種難、賣難的問題。
“我的蓧麥在播種前就已經簽了收購訂單,不愁賣。”來自察哈爾右翼中旗的農戶烏勒吉(化名)說。
農業生產的風險在於,每年氣候、種植條件變化較大影響農產品價格,容易形成“穀賤傷農”現象。烏勒吉向記者表示,在以前,種植的蓧麥價格太低,銷路不暢,從未想過靠它致富,但陰山優麥提供了比市場價高兩毛的收購價,還提供燕麥良種和耕種指導,如今僅從蓧麥種植上每年就多獲得兩三萬元的收入。
消費幫扶:從自產自銷,到走向世界餐桌
世界上燕麥的種植分佈很廣,北緯41-43度是燕麥生長的黃金緯度帶。
“燕麥種植分為皮燕麥和裸燕麥。國外多種植皮燕麥,中國多栽培裸燕麥。”陰山優麥公司總經理冀福善介紹說。
自燕麥片從西方傳入我國後,由於其吃法簡單、營養豐富,逐漸被國內接納,但國內的燕麥市場幾乎被國外品牌例如西麥、桂格所壟斷,甚至不少國產燕麥品牌也以進口原料為主,令消費者逐漸形成了“只認進口燕麥”的刻板印象。
“裸燕麥的蛋白質、膳食纖維、β葡萄糖等營養指標均高於進口皮燕麥,且口感更好,但中國人自己的燕麥品牌還沒建立起來。”盧文兵說道。
作為食品加工業民企,銷售困境、產品同質化嚴重是行業普遍現象。為了替新產品推廣拓寬銷路,並提升品牌知名度,彼時剛起步的陰山優麥公司難免有些焦慮,而金融力量再次及時彰顯。
“平安集團內,幾乎所有員工都嚐過我們的產品。”盧文兵笑著說。從2018年至今,平安產險不僅大量採購烏蘭察布的特色農副產品作為員工福利,還依託平安集團的綜合優勢,通過各渠道協助銷售陰山燕麥特色農副產品,目前累計協銷額已經接近1億元,在幫扶企業的同時把消費扶貧落到了實處,為本土燕麥品牌的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助力。
同時,平安產險還探索“平台引流+網紅協銷+政企聯動”直播帶貨新模式,大力協銷燕麥產品。
2023年5月,在平安好車主APP上,中旗旗長代言協銷,平安高管視頻代言,陰山優麥管理層走進直播間,共創了“政府+民企+金融”的三方協同的新範式。本次直播線上線下銷售商品3129件,累計銷售額近4萬元,活動曝光量超200萬。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重視和對天然、綠色食品的需求增加,國產燕麥的市場前景也越來越廣闊。打破進口燕麥品牌壟斷,打造中國燕麥的民族品牌,便是盧文兵的一個目標。目前,公司的燕麥片在東南亞市場的出口已經頗有起色。
在民族品牌崛起的時代背景下,相信會有更多的本土品牌能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創新產品設計和營銷策略等方式,以鮮糧好麥守護國人健康,為振興國產燕麥而上下求索。
金融新供給:依託“保險+”模式,多維度助力鄉村振興
陰山優麥通過產業化扶貧,將農戶的土地資源,和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渠道等資源有效地組合起來,提升其自身“造血功能”,不僅帶動了貧困農民增收,也給當地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新機遇。
在烏蘭察布脫貧攻堅的故事中,金融機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中國農業曆史,從中國“三農”問題得到重視,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有著中國農業險的保駕護航。
在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前,中國農業險曾經曆“五起五落”,幾度退場。
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業險,可以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農業保險公司的特產部,但因缺乏國家立法,幾經坎坷後夭折了;在新中國成立後,曾嚐試開辦種養農險和農民人身保險,卻又經曆兩次停辦;改革開放後,在1987年,中央曾出台系列政策,將農險與商業險正式分離,由人保農村部負責辦理,但短短不到十年,農業保險又經曆了兩次萎縮。直到2004年開始,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9年聚焦三農問題的推動下,中國農業險才迎來了春天。
據財政部數據顯示,在2020年,中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815億,正式成為世界農業險規模最大的國家,此後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千年來曆經風雨的農耕文明,逐漸蛻變為金融體系保障下的現代農業大國,更多元化的需求也陸續湧現。
平安產險持續深化“保險+全產業鏈升級”的“振興保”產業幫扶模式,開展“保險+科技”、“保險+期貨”、“保險+信貸”、“保險+貼息”等多種“保險+”探索,為產業提供“融資金、提效益、增保障”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實現“小農險”向“大農險”的跨越,服務農村新業態,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一產,基於金融支持需求,提供保險服務,如特色農險創新保障。基於農業技術、設施升級需求,提供科技助農服務,如產業技術升級方案、物聯網設備和風險減量服務。
在二產,基於農業產業鏈延伸拓展需求,提供農產品升級方案需求,如提供生產標準技術指導、助力品牌打造和一攬子加工生產保險方案定製服務。
在三產,基於消費及文旅幫扶需求,平安產險持續開展農產品消費幫扶工作,以“土特產”為切入,探索“鄉村振興+協銷+網紅”新模式,圍繞100個鄉村振興示範項目、100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00個鄉村振興網紅、100個鄉村振興優秀縣長、100場助農協銷直播,打造平安鄉村振興“五個一百”行動,通過消費幫扶帶動農民增收。
在金融幫扶基礎上,平安產險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持續迭代升級幫扶模式,多維度助力鄉村振興,在華夏大地上不斷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策劃丨辛繼召
統籌丨孫超逸
采編丨曹媛 周妙妙 黃子瀟 石恩澤 林典馳
設計丨鄭嘉琪
運營丨賴全靈 賴琦 鍾莉嫻
(作者:黃子瀟 編輯:孫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