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美廣東|超16萬人次參與,第四屆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收官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譚海燕 實習生 沈星月 陳曉霞 廣州報導

近日,以“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為主題的第四屆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正式收官。近兩個月來,在2023年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第四屆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暨嘉年華等活動加持下,本屆粵港澳自然教育季依託全省115家自然教育基地以及港、澳各類郊野公園、社區公園等場所,累計開展了400餘場自然教育活動,共吸引了16萬人次線上線下參與活動。

作為廣東自然教育的一部分,自2019年啟動以來,粵港澳自然教育季如今已步入第4個年頭,逐漸發展成為粵港澳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品牌。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東大力推進自然教育工作,攜手香港、澳門共同打造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暨嘉年華品牌活動,搭建共建共享的自然教育交流平台。

截至目前,廣東已建成115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建有101條自然教育徑、148個省級自然教育場館;累計舉辦自然活動3.1萬餘場,其中絕大部分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徑、自然教育場館均免費對公眾開放。

講解員為市民遊客講解自然知識(廣東林業局供圖)講解員為市民遊客講解自然知識(廣東林業局供圖)

第四屆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期間,廣東各個自然教育基地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活動,包括自然觀察體驗、野外觀鳥觀蝶、探尋動植物、自然音樂會、“無痕自然”夜市、知識講解介紹等。

例如,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先後推出了30場“定點觀鳥”、4場“綠心行”海珠濕地自然導賞等活動,還開展了39期主題夏令營和55場特色課程活動,大力普及濕地動植物及生態保護知識;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則聚焦“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先後推出深度調研、“我期待的國際紅樹林中心”童詩童畫童趣會、“紅樹講堂”之童詩創作及各類暑假實踐夏令營活動,從不同群體視角勾勒出紅樹林濕地的生態特點和價值。

粵東西北山區、鄉村地帶自然教育活動同樣形式豐富:

清新白灣省級自然保護區帶領中山大學學子體驗了一場“尋找自然之美—植物拓染”,正式開啟保護區自然教育發展之旅;揭東桑浦山—雙坑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布設展示架、昆蟲標本、手工體驗及派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首次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今年開始,廣東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系列行動正在鋪開。自然教育和生態文化被寫入《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新修訂的《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首次將自然教育基地和自然博物館等建設寫入地方性法規條例;中國自然教育大會在廣州舉辦;廣東獲得“全國自然教育示範省(市)”稱號……發展高質量自然教育,共享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成果儼然成為我省新時代發展的使命。

下一步,廣東將重點對自然教育場所體系、產業體系、標準體系及傳播推廣體系等方面進行規劃建設,不斷完善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擇優建設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的高品質自然教育示範基地。同時將充分發揮“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粵港澳自然觀察大賽”等活動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課程開發和活動拓展,推動自然教育進校園、進社區,積極構建產學研融合的自然教育創新體系,進一步規範自然教育行業標準,推動自然教育邁向規範、健康的發展軌道,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

(作者:譚海燕 編輯: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