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製造業大會觀察: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 新型工業化系列推進政策將出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繳翼飛 實習生馮佳琪 黃婷婷 合肥報導 9月20日—24日,2023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大會共促成汽車、半導體、光伏等多個產業鏈相關合作,合作簽約項目共計587個,總投資額3425億元,合同引資額3128億元。

同期,大會主論壇還發佈了“2023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其中,“2023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和資產規模雙雙突破50萬億元大關,但總體利潤卻出現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共有50家企業發生虧損,虧損面達到10%。動力電池、新能源裝備、醫療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要的快速增長領域。

9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的新型工業化相關推進工作也引起了大會討論。與會嘉賓表示,接下來需要把智能製造作為新型工業化的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以及智能化升級,統籌發展傳統、優勢、新興、未來四類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用好超大市場優勢,維護好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實現全球合作夥伴共同獲利。

智能製造推進新型工業化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落細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推動製造業發展恢復向好。上半年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7.8%。1—8月,全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製造業投資、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9%、11.3%。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43.4萬輛和537.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6.9%和39.2%。

近期,為了進一步夯實經濟恢復基礎,工信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並實施包括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機械、汽車、電力裝備、輕工業、電子信息製造業等十大重點行業的穩增長工作方案,從供需兩側發力,推動重點行業平穩增長、結構優化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堅定不移築牢製造業,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落實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實施製造業技術改造工程,積極擴大製造業有效投資。健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大力推動數實融合,支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用,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加強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穩妥推進工業領域降碳減排。

9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進一步研究了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關工作,深刻分析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階段性特徵,明確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手抓,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一系列部署旨在通過存量煥新、增量升級,鞏固完整產業體系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賙濟表示,中國製造業整體競爭力仍然不強,智能製造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主攻方向。當前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初始階段,新一代智能製造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推動形成這次工業革命的高潮。重塑製造業的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產業形態,並將引領真正意義上的“工業4.0”。

賙濟進一步預測,未來十餘年,我國新型工業化的藍圖將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現在到2027年,主要是推進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工程,讓“互聯網+製造”在全國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在發達地區和重點領域實現普及;第二個階段是從2028年到2035年,新一代智能製造在全國製造業大規模推廣應用,推進製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工程,我國製造業實現智能化升級。

“製造業500強”初現利潤下滑

今年大會主論壇發佈了“2023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其中“2023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和資產規模雙雙突破50萬億元大關。其中,營業收入達到51.06萬億元,同比增長8.38%;資產總額達到53.0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1.27%;入圍門檻達到165.50億元,較上年提高了17.72億元,增幅達到11.99%。此外,共有125家企業為千億級企業,較上年增加10家。

值得注意的是,“2023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的總體利潤出現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共實現淨利潤1.27萬億元,較上年減少13.63%,其中有50家企業發生虧損,比上年增加16家,虧損面為10.00%;收入利潤率為2.48%,較上年下降0.64個百分點;淨資產利潤率為9.09%,較上年下降2.11個百分點。

延續到2023年,製造業利潤降幅雖然呈現逐月收窄的趨勢,但累計利潤仍然是兩位數的同比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27694.2億元,同比下降18.4%,降幅高於工業平均水平。其中,上遊原材料加工業虧損尤為明顯,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36.7%,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下降54.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87.0%,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90.5%。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宏任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受到了房地產行業的拖累,房地產鏈條長、涉及面廣,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已發生重大變化,整體來看現階段我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期,對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不過,我國中長期的新增購房需求仍舊充足,相關行業的盈利情況仍有望逐漸恢復。

記者梳理髮現,在製造業企業500強中,重化工行業仍然佔據主要位置,營業收入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中有4個為重化工行業。但是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位居前列的大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

具體來看,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位居前五位的是,動力和儲能電池,風能、太陽能設備製造,醫療設備製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和化學纖維製造,其中前三位的增長率達到了45%以上,分別為59.72%、49.42%、45.54%。行業平均利潤增長率位居前五位的是,醫療設備製造,動力和儲能電池,摩托車及零配件製造,風能、太陽能設備製造和電線電纜製造,分別為286.20%、96.63%、68.84%、52.39%和42.65%。

朱宏任表示,當前大企業發展要全面梳理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深入瞭解國際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及各國主要優勢領域,明確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會與空間;圍繞戰略性新興業務開展產業化整合,積極推進併購重組,在全球尋找優質併購標的,借助併購重組快速做大,提升市場份額,努力開闢新賽道、增強新優勢。

辛國斌也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統籌發展傳統、優勢、新興、未來四類產業,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同時著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重點產業鏈達成數百項投資合作

記者瞭解到,本次大會共促成合作簽約項目587個,總投資額3425億元,合同引資額3128億元。其中製造業項目534個,總投資額3060億元,合同引資額2794億元,占比分別為91%、89%、89%。其中,不乏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會上表示,大眾汽車已成為中國工業生態的重要成員,其位於合肥的電動汽車工廠即將投產,最大年產能可達35萬輛。而且除了作為生產基地之外,合肥還將成為大眾汽車在中國新的研發和創新中心,專注於最新一代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開發。

外資企業期待加強在華業務,中國企業也希望加強對外合作。“最近在德國參加了慕尼黑車展,深刻感受到產業變革新形勢下,全球產業鏈要持續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贏發展,以更好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很大,行業規模也很大,需要通過產業鏈上下遊合作來取長補短。

“集成電路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也是全球化程度最深的產業。”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指出,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體現,全球化為供應鏈各環節帶來豐厚利潤,是一個政府默許、市場驅動下的企業自發行為。以政治手段強行脫鉤斷鏈,違背了經濟規律和產業界意願。

在此背景下,魏少軍認為,要重新理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堅持以我為主,維護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用好超大市場優勢,讓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共同獲利。同時,講好產業故事,推動各國政府和當局多做有利於產業發展的事,推動半導體產業再全球化。

(作者:繳翼飛,馮佳琪,黃婷婷 編輯:張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