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王一鳴:美聯儲激進加息導致5大外溢效應,中國貨幣政策更具自主性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楊誌錦  上海報導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9月22日在2023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美聯儲一年多連續11次加息525個基點,是曆次加息週期中加息曲線最陡峭的一次。這種短期大幅加息,必然會帶來金融市場的波動,也有巨大的外溢效應。

對於美聯儲加息的外溢效應,王一鳴認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資本大量回流美國和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面臨資本流出的巨大壓力及彙率貶值壓力。

二是,美元升值使新興市場國家及地區債務規模膨脹和融資成本迅速上升,已經引發了一些結構比較脆弱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債務危機。

三是,美聯儲激進加息使投資者的情緒和市場預期發生變化,對新興市場的股市、債市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四是,新興市場為了防範資本外流,也為了應對國內的通脹,會跟隨採取比較激進的加息政策。在疫情衝擊之後、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這又會增大這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壓力。

五是,美聯儲的激進加息使得其他發達經濟體也跟隨加息,進而對需求形成抑製,對新興市場的出口也會有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

王一鳴認為,美聯儲這一輪加息還沒有封頂,資本回流美國的態勢還沒有發生變化,美元儘管短期在加息,但是金融市場的條件甚至比疫情前還要寬鬆。

“這導致美聯儲加息對通脹或者說核心通脹的抑製作用不能完全有效發揮出來,這就形成了一種不對稱。也就是說,美國金融市場的條件是相對寬鬆的,而其他經濟體隨著美元加息而加息,金融市場條件是收緊的,這種不對稱使得美聯儲加息的外溢效應還會持續。”

“在全球金融市場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或者說在美聯儲激進加息的節奏下,中國的貨幣政策沒有簡單跟隨。當然這是基於中國的宏觀經濟和通脹形勢下作出的決策,應該說中國的貨幣政策更具自主性。”王一鳴表示,“相較於美聯儲或者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的大幅度變化,中國的貨幣政策總體上是穩健的,在收緊和放鬆兩個方向上都相對審慎,貨幣政策總體還處於一個合理的區間。”

王一鳴舉例稱,2020年疫情暴發後,為應對罕見的疫情衝擊,美聯儲快速大幅降息150個基點直至重新回到零利率水平。比較來看,同期中國央行7天逆回購利率僅下調了20個基點後即保持穩定,貨幣市場利率初期下行相對多一些,在經濟逐步回穩後隨之即回歸併保持平穩。

再如,2022年以來,為應對通貨膨脹的超預期回升,美聯儲快速加息並縮表,連續十次加息達525個基點,是曆次加息週期中節奏最快、加息曲線最陡峭的一次,包括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為應對高通脹和資本外流也開始收緊貨幣條件。中國央行沒有跟隨加息,還適度地降息,包括7天的逆回購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都在適度下調,貸款利率降到了曆史比較低的水平。但這是基於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作出的自主決策。

(作者:楊誌錦 編輯: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