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跨國公司看中國| 專訪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李倩玲:中國營商環境能夠持續吸引外資進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李果 上海報導
仲量聯行作為一家擁有240多年曆史的跨國企業,即將在2024年迎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30週年。在這30年的時間里,仲量聯行是如何在中國市場發展壯大的,對中國經濟、投資環境的看法如何?對此,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李倩玲。

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共同成長
21世紀:請介紹一下仲量聯行,以及仲量聯行目前在中國的佈局情況。
李倩玲:仲量聯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房地產服務公司,於1783年成立於英國倫敦,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曆史。目前仲量聯行的業務遍及全球80個國家,擁有逾300個分公司。我們於1994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已經在13個城市設立分公司,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西安、杭州等,2024年我們將迎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30週年。
21世紀:2024年是仲量聯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第30年,回顧30年,仲量聯行在中國的發展是否出現過困境,如何評價中國的外商投資環境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仲量聯行帶來什麼影響?
李倩玲:仲量聯行於1994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後,先後經曆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挑戰。我們所服務的客戶中有非常多的外資企業,我們和客戶都在這些階段受到一定影響。但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這30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5年里飛速發展的30年,我們在這期間助力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也基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環境和我們的專長幫助這些外資企業平穩度過市場困難時期,並開展長期合作以實現業務增長。於我們自身而言,我們也在這兩個時期受到影響,但這隻是短期的波動,我們在中國市場有長遠的發展方向、發展願景和發展戰略,我們有資源和能力在困境中發掘機會,向光而為。
對於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而言,我認為中國的營商環境是居全球之冠的。比如說上海的一網通辦,政府部門高效率的一條龍服務等,我自己有很多時間在國外,會發現中國的行政效率是高於很多國家的。再比如北京到上海的京滬高鐵,僅38個月就完工投入運營,而這在國外可能會需要非常長的修建時間。因此我認為中國擁有高效率的做決定的速度,以及落實任務的堅定決心,我覺得這正是很多企業所需要的,即一個穩定、高效的營商環境。
21世紀:你到過中國的哪些城市?哪些城市最受你的喜愛,從個人角度說,這些城市有哪些特點最受你的關注?
李倩玲:我住在上海已有21年,我很愛上海。除了上海之外,我也去過很多城市,印象比較深刻的城市包括成都和大連。我還記得我剛來中國大陸工作沒多久就去過一次成都,然後在這二十幾年裡面又去過幾次,成都每一次的變化都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豔,而且它已經變化到可以依靠內生力量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同時,成都的消費也展現出很強的實力,現在甚至是非常多的消費品進入中國的首發城市,也就是說有一些品牌它進入中國市場不是先到北上廣深,而是直接先從成都開始。一個城市在二十幾年裡面能有這樣的變化,是很難得的,這樣的變化可能在很多的國家要用到100年以上才看得到,所以成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另外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城市是大連,我在幾年前參加了夏季達沃斯論壇。雖然大連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它沒有大城市的焦躁感,反而展現出非常宜居的氛圍,在這樣的城市里舉辦一場世界級的論壇,不會讓你覺得很突兀,我會覺得那個城市讓我感覺很自如。
21世紀:未來如果仲量聯行要繼續在中國開設分公司,這座城市需要具備有哪些要素?
李倩玲:作為一家房地產服務公司,有客戶的地方就會有仲量聯行存在的價值,比如目前中國仍在快速的城市更新階段,仲量聯行幫助過非常多的國家以及地區的城市實施更新,其中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非常值得中國城市來做參考,因此仲量聯行願意去幫助中國城市更好地實施城市更新。另外,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不斷地壯大,這些企業的房地產需求可能涉及廠房、辦公樓、研發中心、物流中心、酒店等,仲量聯行也能幫助這些企業去進一步提高其房地產的價值。所以對我們來講,未來中國市場有很多機會,我們願意去更多的城市拓展業務。
仲量聯行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21世紀:如何看待目前中國宏觀經濟的整體發展趨勢?基於對中國經濟整體發展情況的考慮,仲量聯行在中國市場有什麼發展目標?
李倩玲:我認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目標不會改變,只是中間可能有些波折,但方向、趨勢不會變。基於這一背景,仲量聯行將持續服務於中國市場,並在三個方向持續深耕。第一是在地產的存量市場深耕。當前中國的地產市場已從增量開發轉為存量開發階段,賺快錢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需要更耐心地尋找機會。存量業務對於企業以及企業的經營者來講,是真正有意義的挑戰,因為需要依靠存量業務去讓自己的企業繼續往上增長,這是對經營能力的考驗,我認為進入存量開發階段,能真正看到一個企業的經營能力,以及它有序經營的模式,對於仲量聯行的業務也是如此。第二是房地產科技迎來機遇。進入地產市場的存量開發階段,這好比我們的城鎮化率快速上升後,城市居民對於現有辦公的環境和居住的環境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再加上中國是一個高度數字化的國家,那依靠數字科技提升居民幸福感就是一個發展方向。地產市場亦是如此,利用科技去幫助相關企業進行存量業務的開發將大有可為。第三則是令人興奮的發展的機會——碳達峰和碳中和。就全球來講,來自房地產及其上下遊產業的碳排放占了40%的比例,如果地產行業能夠做到比較大的減排進展的話,將對於全球低碳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仲量聯行作為服務於整個房地產價值鏈的諮詢公司,將責無旁貸地盡我們所能幫助客戶實現這一目標,所以我覺得這個方面具備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
21世紀:從各種消息源看,今年有很多外資客戶選擇來中國尋找新的商機,仲量聯行會如何向自己的客戶去介紹中國市場?
李倩玲:我一點都不驚訝外資會到中國尋找新的機會。我們能看到中國的投資優勢,第一是中國的確定性因素很多,第二是中國的營商環境非常好,第三是這裏的居住環境非常安全。過去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更多講GDP等硬實力,但類似上面提到的三點是軟實力。但可以看到的是,這些軟實力如今都變成了吸引外資的硬實力,仲量聯行要做的就是協助中國城市去招商引資,從不同的角度把中國這麼多年來累積起來的非常好的競爭優勢大聲講出來,把中國的隱性實力挖掘出來,變成顯性實力去跟這些外資談,讓更多的外資客戶瞭解中國市場、進入中國市場。
21世紀:中國融入全球市場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也面臨走向全球的機遇,仲量聯行是否有相關的行動計劃幫助這些中國企業?
李倩玲:在過去,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仲量聯行協助過很多中資企業走出國門,到海外市場積極拓展業務。剛剛我們聊到很多,放眼望去,全球其實有非常多的地方性、區域性不確定因素,所以我覺得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講,現在走出去反而是給我們一個選擇權,可以選擇要進入哪一個大洲哪一個國家的市場,而不再是像過去那樣有海外市場來選擇中國企業。既然現在的選擇權倒過來了,由中國的企業來選擇市場,那我認為現在是進入全球市場的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仲量聯行要提供的幫助,是要透過更精準的數據來幫助中國企業做出正確決定,比如中國企業在出海的時候,要先去什麼地區,用什麼方式進入海外市場,然後用什麼樣的策略讓你在那個市場能夠有序經營,仲量聯行基於服務全球眾多企業的經驗,積累了大量市場數據,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幫助。
(作者:李果 編輯: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