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脫星摘帽”提速,相關投資風險仍需警惕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崔文靜北京報導 全面註冊製下,信息披露要求加強,上市公司“披星戴帽”和“摘星脫帽”的概率有所增大。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11月21日,年內“摘星脫帽”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40家。

40家企業從“戴帽”到“脫帽”時間大多為1-3年。但也不乏特例,短如金圓股份,今年6月16日被ST,10月19日即“戴帽”;長如獐子島,今年5月“脫帽”,其“戴帽”時間已經是6年以前。

一定程度上,“戴帽”時長與“戴帽”原因息息相關。被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佔用資金者,“脫帽”速度往往較慢;因被出具無法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而被“戴帽”的,如果次年審計報告合格,一般即可順利“脫帽”。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受訪人士分析,企業“脫帽”並不等同於風險消除,從曆史數據來看,有些企業在“脫帽”以後仍會二次“戴帽”。“在評估‘摘星脫帽’股票的投資價值時,要具體分析公司經營實際,重點評判是通過短期操作實現“脫帽”,還是公司確有實質性改善,具備長期發展潛力與投資價值。”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提醒道。

全面註冊製下企業“戴帽”“脫帽”概率增大

正如田軒所言,全面註冊之下,隨著信息披露要求的進一步加強,與“入口端”相匹配,“出口端”將逐步形成高度適配的市場化機制,企業“披星戴帽”和“摘星脫帽”的發生概率也將進一步加大。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11月21日,今年以來“摘星脫帽”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40家。

根據受訪人士介紹,企業“戴帽”原因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退市風險警示,主要關註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經營能力,指標紅線包括營業收入、淨資產、經審計過後的淨利潤、審計機構的意見等。最近三年連續虧損、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被註冊會計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是此類“戴帽”企業最為常見的具體原因。

另一類則為其他風險警示,類型更為多樣。比如,控股股東及其關聯人非經營性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上市公司嚴重失信、上市公司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主要銀行賬號被凍結、收到法院受理上市公司重整申請裁定等。

從40家“摘星脫帽”企業警示原因來看,退市風險警示者占比更大,其中,因淨利潤為負導致被給予退市風險警示的又佔據大頭。

營業收入不同的企業,淨利潤虧損而被“戴帽”的情況也不盡相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髮現,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的企業,年度淨利潤首次虧損即會被ST;營業收入數十億元的企業,淨利潤一般連續虧損三年及以上才會被“戴帽”;而營業收入高達百億元的企業,淨利潤持續虧損但虧損額度不大,在沒有其他風險警示因素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被“戴帽”。與此同時,營業收入可觀的上市公司“脫帽”也相對更為容易,單季度淨利潤由負轉正,乃至虧損收窄即可能被“脫帽”。

警惕“摘星脫帽”企業投資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摘星脫帽”或許並不意味著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有時問題只是階段改善。一些企業在“脫帽”以後還會“二次戴帽”,並且可能剛剛“脫帽”即“舊疾複發”。

比如,因為淨利潤虧損而被ST、淨利潤改善以後“脫帽”的企業,其業績可能很快再度走上下坡路。以禦銀股份為例,其因2021年淨利潤虧損0.63億元而於2022年5月被“戴帽”;2022年,禦銀股份淨利潤扭虧為盈至0.54億元,今年6月成功“脫帽”;但今年第三季度,其淨利潤再度轉虧,虧損0.19億元,同比下降130.99%。

因此,投資“摘星脫帽”企業需要格外謹慎。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投資“摘星脫帽”的上市公司需要高度重視風險控製,系統分析其是否徹底脫胎換骨,是否具有可持續經營能力,避免盲目跟風。此外,還要關注和判斷市場走勢和投資者情緒等因素,判斷市場對“摘星脫帽”類股票的認可程度和投資者風險偏好。

相較於普通企業,“摘星脫帽”和“披星戴帽”企業投資風險相對更高,但此類企業對應個股被爆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爆炒垃圾股”也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頑疾。伴隨全面註冊製的推進,我國常態化的退市機制正逐漸形成,此類現象或將有所改善。

在田軒看來,改善“披星戴帽”等垃圾股爆炒亂象,需要進一步完善退市標準。

一方面,定量定性標準相結合,增加交易所必要的自由裁量權,為不同層級的上市企業設定相應的退市標準,加強退市標準的可執行性。

另一方面,豐富並細化規範類退市指標,明確財務類退市指標中營業收入具體扣除事項,增加財務操作“保殼”難度,引入會計師事務所對“脫帽”公司後續經營及盈利水平持續考核等。進一步優化退市流程環節。

與此同時,明確退市流程的時間節點,加大退市的執行力度。

此外,值得關注是,在受訪人士看來,隨著全面註冊製的推進,企業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真實性進一步加強,企業被“披星戴帽”和“摘星脫帽”的概率都會增大。“摘帽戴帽”常規化,本身即是資本市場完善的體現。

田軒認為,通過“摘帽戴帽”進行風險警示與風險解除,既給了市場與投資者明確的風險引導,又對上市公司提升經營管理質量形成直接督導,將進一步促進優勝劣汰、吐故納新的良性市場生態的加速實現。田利輝提到,全面註冊製下的信息披露要求再度加強,有助於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企業擁有更嚴格的監管環境和更包容的整改空間,進而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作者:崔文靜 編輯:張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