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資者結構十年之變:散戶持股比例降至新低 機構類別多規模不斷壯大

A股市場各類投資者的結構和行為,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客觀的數據,全面梳理近十年來各類投資主體的持股結構和投資行為,探究機構持股比例與公司股價之間的關係,揭示A股五大類投資者十年來持股比例的變化,為解決如何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如何培育境內“聰明資金”等問題提供參考。

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圍繞“促進長期資本形成”,證監會先後出台多項舉措,加大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提高各類中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積極性和穩定性,推動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金基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與資本市場整體保持良性互動。

A股市場各類投資者的結構和行為,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詳實的客觀數據,全面梳理近十年來(2013年至今)各類投資主體的持股結構和投資行為。

機構持股比例越高 股價長期表現越好

散戶眾多,是A股市場的典型特徵,這也造就了A股市場成為全球交易最活躍的股票市場之一。海外成熟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普遍較高,且機構投資者在穩定市場和提升效率方面具有更加積極的作用。

以境內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的持股進行分類,分別計算持股比例(期末持股市值/同期A股流通總市值)的不同對股價的影響,時間區間為2013年1月-2023年6月(2013年-2022年取年報,2023年取半年報,共11個報告期)。對比發現,境內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股價表現相對強勁,更受市場追捧;與此同時,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股價表現相對弱勢,且二者負相關性顯著。

舉例來看,境內機構持股比例持續超過70%的公司,自2013年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接近13%;個人投資者比例持續超過70%的公司同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低於3%。境內機構持股比例持續超過30%的公司同期平均年化收益率7.64%;個人投資者比例持續超過30%的公司同期平均年化收益率4.76%。境內機構持股比例未持續超過5%的公司同期平均年化收益率僅有4%左右,而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未持續超過5%的公司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7%。

A股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

為詳細分析機構及其它投資者的持股情況,記者在券商研究機構的分類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根據屬性將投資者分為五大類:一、境內機構,包括“國家隊”資金(社保、養老、企業年金、證金、彙金)、公募基金及非公募類專業機構(券商、券商集合理財、信託、保險、銀行、私募等);二、產業資本(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財務公司、一般法人);三、個人大股東(剔除“國家隊”、機構、外資、產業資本以外的前十大股東);四、外資(北上資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五、個人投資者。其中公募基金在半年報、年報中披露完整持股,其餘機構、產業資本均為前十大股東數據,外資數據來源於央行披露的完整數據。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2013年以來,上述五類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排序未發生改變,其中產業資本的持股比例波動相對較大,境內機構股東持股比例波動最小。

截至2023年6月末,產業資本持股比例依然最高,達到43.24%,雖然較2013年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但從曆史數據看,產業資本的持股始終保持40%以上。2022年以來,在政策和市場因素推動下,產業資本積極開展回購、增持,不斷為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其持股比例創2020年以來新高。另外一大變化是個人投資者的同期持股比例下降幅度最高,超過3個百分點;與之對應的是個人大股東及外資持股比例均上升3個百分點以上。

綜合來看,A股投資者結構正持續優化,上述五類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差距不斷縮小,整體呈現出六大變化。

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

降至2013年來最低

被稱作“散戶”的個人投資者是A股投資者中數量最龐大的群體,交易量大,對活躍資本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直以來,散戶在A股市場呈現出持股數量占比高、股東戶數高、換手率高等特點,跟風炒作特徵明顯。中金公司此前的研究表明,這一定程度會降低市場的有效性。

從數據可看出近年來A股市場“散戶化”程度有所減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數據顯示,2007年個人投資者的持股占比達到曆史頂峰後開始下降。數據寶統計,2013年以來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波動較大,2013年超33%,2015年最高超過39%,隨後震盪下行;2022年低於33%,2023年二季度末下降至30%以下,散戶持股比例創過去十餘年來最低。

事實上,由於非公募類專業機構僅披露了前十大股東的持股,若剔除完整的機構持股,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或將更低。未來隨著中長期增量資金的持續入場,“去散戶化”將成為A股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然趨勢。

境內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回升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11月8日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作主題演講時表示,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各項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培育境內“聰明資金”,推動行業機構強筋壯骨,切實提升專業投資能力和市場引領力,走好自己的路。

機構投資者一直是A股市場中流砥柱。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的投資行為整體更加理性,且持股週期相對較長,因此機構持股的變化被不少投資者視為“市場風向標”。

統計顯示,境內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自2013年以來曲線上升,2020年境內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較2013年增加2倍多;2021年持股市值達到階段頂峰,突破11萬億元。伴隨市場的震盪回調,截至2023年6月末,A股境內機構持股市值較高點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10萬億元之上。

從持股比例看,自2013年以來,境內機構持股比例保持15%以上,2023年上半年末持股比例達到15.42%,創2021年以來新高。與發達國家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A股機構化程度並不高,但從上文看出A股“散戶化”程度正在減弱;同時,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數據也顯示,自2023年3月以來,非自然人投資者數量月度環比增速持續超過自然人。截至2023年8月,上市公司(含B股)非自然人投資者數量上升至曆史最高,達到53.55萬戶,較去年同期增8%以上;同期自然人投資者增速僅6%左右,機構投資者正加速入市。

社保基金、企業年金

持股市值創十年來新高

“國家隊”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力量,承擔著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任務,肩負著穩定市場的使命。曆史數據表明,“國家隊”資金入場後,提振市場信心的效果非常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因數據披露不全,僅計算前十大股東數據),A股“國家隊”持股市值3.14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加超過3200億元,持股占比4.52%,創2021年以來新高。從曆史數據來看,2015年、2018年“國家隊”持股市值占比分別為8.12%、8.77%,均創下階段最高水平。以2015年為例,在2015年6月A股大幅下行,市場流動性緊張之時,“國家隊”資金開始入場,隨後央行再次降準降息、7000億養老金入市正式獲批、第二批救市資金入場的眾多政策利好下,股市開始企穩回升,截至2015年底上證指數在3個月內回升了11.77%。

分類來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證金、彙金及旗下資管計劃持股市值達2.73萬億元,與二季度末基本持平,較2021年增超1200億元;社保基金(含養老金)持股市值接近4140億元,較二季度末略有下降。將時間拉長來看,2023年三季度末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的持股市值均達到2013年以來最高峰。

“國家隊”資金的增持或許並不會止步於三季度末。消息顯示,彙金公司於10月11日增持四大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A股股份;此外,彙金公司擬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四大行股份。

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境內投資管理人座談會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劉偉表示,堅定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信心。作為長期資金、耐心資本,社保基金堅定做多中國資產。

公募基金持股比例略有下降

持股數卻創曆史新高

公募基金是專業機構中的第一大主力軍,也是最早參與A股的機構投資者。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持股市值5.54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加3.35倍;與此同時,2021年以來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對境內機構的貢獻大幅上升,並持續超過50%,2023年6月末達到52.63%,較2013年末增超14個百分點。

從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總流通市值比例來看,2013年至2017年持續下降,2018年至2021年持續上升,2021年創曆史高峰,達到8.52%;2022年以來略有下降,2023年6月末持股市值占比8.12%,為2013年以來第三高。

雖然公募基金今年的持股市值和持股占比均有所下滑,但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持股數量卻創下曆史新高。統計顯示,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持股數量高達2605.98億股,較2013年增加近2倍。

非公募專業機構持股比例

創2020年來新高

數據寶統計,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非公募專業機構持股市值大幅上升至2.37萬億元,創曆史新高;同期持股市值占比3.4%,為2020年以來最高水平,充分彰顯專業機構對A股市場的信心。

具體來看,保險公司、陽光私募以及券商的持股市值居前。其中保險公司是境內專業機構中第二大主力軍,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持股市值達到1.91萬億元,環比增加超5200億元,持股市值創2013年以來年度新高。與此同時,券商機構(不含券商集合理財)的持股市值也創2013年以來年度新高。

外資持股比例較2022年略有上升

外資正逐漸成為A股市場的重要增量。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外資持股市值達到3.33萬億元,較2013年增加8.66倍,較2021年末的峰值下降超6100億元,但與2022年末相比仍略有上升。

從持股比例來看,2023年6月末外資持股市值占比4.88%,較2022年略增。不過從持股來看,2023年三季度末QFII現身前十大股東的A股數量有804只,僅次於2021年。可見,“外資大幅撤離”的傳聞與實際並不完全相符。

需要補充的是,在11月1日的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資本市場高質量對外開放提出了明確的部署和要求。下一步,證監會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繼續堅定不移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積極支持境外優質主體依法投資入股境內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在11月13日的2024高盛中國宏觀經濟展望及股票市場動態媒體交流會上,外資巨頭高盛繼續給予A股市場“高配”的建議。

未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A股對外資的吸引力有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