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貼標債券觀察:可再生能源、軌道交通相關債券占比超七成,綠色金融債受關注程度提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廣州報導

根據聯合赤道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新發行綠色債券475只,發行規模8359.91億元。中國綠債市場新發行量已連續兩年超過8000億元。

在綠色債券持續保持增長的同時,如何提升綠債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推動綠色資本的跨境流動?

2021年,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以下簡稱《共同分類目錄》或CGT)正式發佈,中國綠債市場與國際接軌的進程正在加速。

據悉,為持續提升CGT在支持綠色金融市場發展,尤其是綠色資本跨境流動中的作用,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金委”)自2023年年中開始持續每月對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存量綠債中符合CGT的部分債券進行貼標並逐月更新,並通過中國外彙交易中心逐月發佈符合《共同分類目錄》標準的中國存量綠色債券清單,推動存量債券被國際社會認可,提高債券跨境交易的便利性。

據南方財經記者對清單的梳理分析,上述清單,涵蓋行業以能源、軌道交通等領域為主,債券發行主體也在不斷豐富。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該項工作的推進,CGT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得到豐富,市場主體在推動綠債項目與國際接軌的意識在逐步提升。

能源、軌道交通是貼標的兩大重點領域

根據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公佈的最新一期符合《共同分類目錄》標準的中國存量綠色債券清單(2023年12月版),目前符合CGT標準的中國存量綠色債券清單219只。

南方財經記者根據上述清單數據進行多維度拆解分析,從發行時間看,219只債券中,大部分為2021年—2023年發行的債券,其中2021年發行的債券數量最多,規模達1053.63億元,2022年發行的債券數量59只,但發行規模與2021年基本持平。

數據顯示,目前越來越多的綠色債券在發行前已使用CGT進行認證。

聯合赤道環境評價有限公司副總裁、綠色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劉景允向記者表示,近幾個月來,清單中發行前已經貼標(發行前已獲得符合CGT認證)的債券數量越來越多。

以2023年11月納入的9只(支持減緩氣候變化活動)綠色債券為例,這9只總規模256億元人民幣的債券中,有5只在發行時已認證符合CGT。

從行業投向來看,存量219只貼標債券中,能源行業規模超1500億元,金額占比超一半,筆數占比將近一半;軌道交通領域綠債發行規模占比及筆數占比均超兩成。

劉景允向記者表示,目前納入清單的項目底層資產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交通為主,主體以信用評級為3A的央企和國企為主,這與國內綠債的發行行業分佈相吻合。

具體來說,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綠債底層資產以風電、光伏、水電為主,清潔交通以軌道交通、純電動公交車為主。

以新能源行業為例,查閱此批清單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筆數最多,達20筆,金額合計535億元。查閱相關債券發行公告顯示,上述項目資金用於為各地水電站建設或再融資。

劉景允表示,目前中歐雙方正在討論更新新一版CGT目錄,隨著目錄範圍的擴大,未來不排除有更多新的行業被納入進來。

按發行人所處省份來看,由於大部分金融債發行主體為大型國有銀行、政策性銀行,企業債發行主體以大型能源、交通央企國企為主,上述機構、企業總部集中在北京,因此發行人位於北京的綠債項目筆數40筆,金額938億元,金額占比超31.5%。

推動更多CGT應用場景落地

從綠債類型來看,此批債券類型以債務融資工具為主,筆數占比超九成。

但值得關注的是,金融債儘管筆數較少,但金額占比在持續提升。特別是2023年11月納入的3只發行人為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存量債券,分別為21進出綠色債01、22進出清發綠債03和22進出綠色債02,是首批納入清單的政策性銀行債,金額合計200億元。

而從發行金額看,該批清單中金融債合計7筆,其中前六筆發行金額位居所有債券前六位,七筆債券金額合計550億元,金額占比18.49%,查詢上述綠色金融債發行用途,大部分也同樣用於可再生能源及軌道交通等項目。以農業銀行為例,查閱該行2023年三季度綠色金融債資金使用情況顯示,該行2022年發行的200億元綠色金融債全部投向了綠色交通領域。

劉景允向記者表示,除11月納入的三筆政策性銀行發行的金融債為存量綠債外,其餘金融債券均為發行前已符合CGT目錄的。儘管目前監管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相關考核涉及綠色債券規模等指標,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在發行前就已經開始考慮債券能否進行CGT貼標。

而從目前清單發佈後的市場反饋來看,金融債也受到更多國際投資者的關注。

劉景允表示,目前中國綠債市場境外機構投資比例還有待提升。在清單發佈後,不少外資基金、參與國內綠債投資的國際主流投資機構、部分國外交易所均在關注。但總體來看,目前階段投資者較為關注發行人資質等因素,因此綠色金融債受關注程度普遍較高,預計後續會有更多綠色金融債被納入清單。

除了推動投資綠債在國際市場的流通外,劉景允認為,從目前市場推廣的反饋來看,清單的推出拓寬了CGT的目錄的應用場景,進一步讓國內發行人更加瞭解CGT標準的內容和推動應用,從而促進綠色資本的跨境流動。

“有了國內外的互認標準後,我們觀察到最直接積極作用是,貼標的工作讓發行人知道CGT是什麼,應該如何應用。從我們與發行人交流的反饋來看,目前發行人在發債前就進行CGT貼標的積極性有明顯的提升。發行人能感受到貼標後對發行人的聲譽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只要發行資產符合要求,發行人和第三方評估機構都會積極推動貼標工作。”劉景允說。

(數據來源:中國外彙交易中心;數據整理:南方財經綠色金融研究院)

(作者:郭曉潔 編輯: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