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下感受“大變化” :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連續三年寫進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兩會·南財觀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廣州報導
1月23日上午,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在廣州開幕,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作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推進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連續第三次被寫進報告中。
2018年,廣東以湛江徐聞菠蘿為最早的試驗田,啟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5年多來,“12221”市場體系建設成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幹、奮發進取的生動實踐,激發了市場體系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實現了廣東產量到廣東質量、廣東產品到廣東品牌的轉變,探索出“地方能突破、全省能推廣、全國能借鑒”的成功模式。
5年多來,廣東農業將市場挺在生產前面,生產與市場兩手抓、兩手硬。“12221”市場體系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生產佈局,實現生產和市場的動態平衡,重構了廣東農業產業價值鏈。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受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國內主銷區市場相對飽和、物資豐富消費者選擇範圍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農產品銷售形勢依舊嚴峻。
廣東省人大代表黃清華、羅青文、羅映月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作為落實‘百千萬工程’部署的強有力抓手,可打造更多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的樣板。”
以“12221”市場體系建設重構農業價值鏈
時間回到2018年。在祖國大陸南陲徐聞,當地菠蘿產業發展受寒潮和市場等不利因素影響,菠蘿滯銷面積達10萬餘畝,當時0.15元/斤的價格還是無人問津,半數以上菠蘿種植戶受影響,再遭 “寒冬”。“我們每斤賣到7毛錢才能回本,那時多的虧了十幾萬元。”果農彭德燦回憶。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而過去,農業的普遍困境以農產品賣難滯銷為外在表現。
面對這一長期問題,廣東以徐聞為試驗田,探索推出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其中包括,建設1個農產品大數據,組建銷區採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2”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2”大市場,策劃採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以及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
2019年,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從徐聞“菠蘿的海”出發,從優化產業結構、拓展流通渠道、打通加工鏈條、唱響品牌形象等方面多管齊下,有效解決了徐聞菠蘿“賣難問題”。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12221”改變了傳統重生產、輕市場的農業觀念,本質上推動農業工作者從“以產待銷”向“以銷促產”轉變,實現生產與市場雙輪驅動。
思路一變天地寬,徐聞菠蘿產業畫出了逆勢上揚的“微笑曲線”。目前,徐聞菠蘿收購均價達到1.5元/斤。2022年,徐聞菠蘿的收購價格提高到1.5元/斤,年產值飆升至25億元。
而依託大數據平台,採購商可隨時隨地瞭解徐聞菠蘿的採購、供應需求與市場行情,種植戶也能根據不同渠道的採購需求生產菠蘿。而對於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模式而言,全方位、大規模的農業數字化轉型,依舊難以依靠農戶自身力量完成,需要產業資本投入。
為此,廣東探索組建全國首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領域,重點投資不同農業子行業的龍頭企業和農村發展項目。截至2022年7月,農業基金已到位省級財政資金45億元,累計簽約認繳238.36億元。
後續的實踐證明,“12221”在廣東的成功不止於菠蘿。
菠蘿、荔枝、龍眼、香蕉、柑橘、柚子,廣東六大水果種植廣泛,從業者加起來超過500萬人,這些實實在在的民生產業,陸續搭上“12221”市場體系建設的快車,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從一地到多地、從一品到多品,快速推開、成效顯著,打響了一批“粵字號”農業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業產業數字化,拓展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高端市場的消費認可度越來越高,實現了從廣東產品到廣東品牌的轉變。
近5年來,廣東多地特色優勢農產品依託“12221”不斷塑強產業,成為當地縣鎮村鄉村產業體系的動力引擎,重構了廣東農業產業價值鏈。
2023年,茂名荔枝總產量62.09萬噸,鮮果銷售收入達88.5億元。徐聞菠蘿年產值從2018年的9.8億元攀升至2023年的25億元,連續5年實現豐產豐收,輻射帶動近5萬農戶、14.5萬勞動力增收,菠蘿預製菜、菠蘿月餅、菠蘿年糕等精深加工持續發展。四會把蘭花打造成父親節“節禮”,每盆從20元賣到40元,銷售量從85萬盆增至300萬盆。去年,廣東出口農產品1309.1億元,增長13.3%,占同期全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18.8%。
實踐證明,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行之有效,既是省情農情的現實需要,也是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更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有效手段。“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做食用菌產品24年,最深刻的體會就是生產和銷售一定不能割裂。”廣東省人大代表、韶關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清華表示。
未來,如何在該市場體系建設背景下,將廣東鮮活農產品變成全國、全球美味,品牌化是關鍵一步。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科學院湛江研究院院長羅青文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了一個直觀案例。“通過發展‘吳川烤魚’預製菜,茂名羅非魚的市場價格從鮮魚4-6元/斤,增長近10倍達到40-60元/斤。而1份烤魚預製菜中不僅需要羅非魚,還有蘆筍、金針菇、小蘿蔔等配菜,這些衍生產品的需求量也會增長。”羅青文說,通過打造“吳川烤魚”預製菜招牌,其產生的價值提升和倍增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以“12221”市場體系建設助力“百千萬工程”
“當前,受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國內主銷區市場相對飽和、物資豐富、消費者選擇範圍大等多重因素影響,農產品銷售形勢較為嚴峻,農業生產與市場‘兩手抓’尤為重要,也尤為迫切。”黃清華表示。
與此同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旗幟鮮明提出,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百縣干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加力提速,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優勢塑造工程、結構調整工程、動力增強工程、價值實現工程,其瞄準的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服務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是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廣東正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抓緊抓實“百千萬工程”。
2024年廣東兩會上,黃清華提交建議表示,廣東可以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作為落實“百千萬工程”部署的強有力抓手,打造更多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的樣板。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獲得廣泛認可,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5年以來成效顯著。但在全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體系建設與升級依然任重道遠。
黃清華梳理髮現,當前有不少問題製約著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工作的持續深化。“調研發現,當前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還存在著實施機制不夠健全、資金保障有待強化、人才隊伍亟需壯大等諸多痛點。”
她進一步補充道,接下來,涉農資源可以進一步統籌用好。此外,地市尚無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抓生產投入多,抓市場投入少或零投入,導致工作開展受限。而另一方面,深入理解生產與市場關係、善於開展市場工作的人才隊伍依然薄弱,基層對於有關人才需求尤其迫切。
羅青文認為,“12221”是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實踐中提煉形成的廣東新模式,助推農產品產銷兩旺。圍繞當前廣東“百千萬工程”建設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局面他建議,在今後發展中,廣東應繼續堅持科技創新與賦能,夯實產業基礎,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廣更多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廣東農業經驗,助力鄉村振興。
這不僅是整體提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部署實施“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暢通經濟循環的戰略舉措,也是惠民富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內在要求。
廣東省人大代表、徐聞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站副站長羅映月對此也建議,廣東要大力支持菠蘿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工作,農技部門要把菠蘿品種的選優培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支持徐聞菠蘿品種研發和推廣機構在原有“巴厘”品種的基礎上提純複壯。同時,她也建議,廣東要支持和指導建立相應的大數據平台,暢通產、銷兩地的市場信息,通過數字賦能推動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上台階。
“更重要的是,廣東可借鑒高標農田建設的做法,按照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新營銷、新農人的‘六新’種植示範基地建設的標準要求,努力在菠蘿產業發展中實現科技賦能。並推動科研院所、高校在提質、增量、保鮮上深入開展科學研究,使菠蘿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發揮更大的效益。”羅映月說。
黃清華認為,廣東要因地製宜把“12221”市場體系建設落到實處,加強前瞻性思考,做好工作的全局性謀劃和系統性推進。
具體來說,她建議廣東需要抓好大宗農產品大數據建設,各縣鎮要投入力量建設農產品大數據,指導農產品產銷工作;要加強採購商和產區經紀人兩支隊伍培養,持續做優採購商服務,鞏固培養產區經紀人,特別要做好銷區隊伍建設;可持續拓展銷區和產區兩大市場,開拓新銷區市場和新渠道,搭建供應商與採購商暢通溝通橋樑,最後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增收等一攬子目標。
“雖然我們沒有趕上電商發展的早班車,但我們願意給有創意、有想法的年輕人更多資源和機會。”星河生物的電商團隊剛成立一年多,已吸引了一些海歸人才和來自北上廣的電商營銷專業人士,不少C端和B端的資源都是通過電商渠道引流而來。“希望政府和企業攜手並進,讓‘12221’市場體系有人幹,幹得好。”黃清華說。
(作者:鄭康喜 編輯:喻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