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油輪遇襲推升油價至兩個月高位

近期紅海緊張局勢再度升溫,胡塞武裝對油輪發動襲擊,托克集團一艘油輪在亞丁灣被導彈擊中,隨後美軍對胡塞武裝發射反艦導彈。

在中東緊張局勢等因素推動下,國際油價26日昇至近兩個月高點,過去一週大漲逾6%。1月29日,國際油價高位震盪,截至北京時間29日19∶00,布倫特原油價格在83美元/桶附近,WTI原油價格在78美元/桶關口附近。

建信期貨能源化工高級研究員李捷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紅海局勢此前一度有所緩和,根據普氏船運數據,截至1月22日,通過紅海和曼德海峽的船隻數量達到40艘/日,為1月11日以來的最高水平。紅海海域運輸中的原油數量為2900萬桶,較14日的1200萬桶大幅增加,基本達到2023年同期水平。

如今油輪遇襲再度引發擔憂,對此,李捷分析稱,從短期看,地緣局勢仍將主導油價,布倫特原油可能相對偏強。從中期看,地緣溢價消退後,油市或將再度面臨供過於求的困境。

供應不確定性陰霾籠罩

過去幾個月,胡塞武裝雖然襲擊過往商貿船隻,但並未對石油運輸產生太大影響。如今,載有俄羅斯燃料的油輪遇襲顯然是一個不利信號,緊張局勢升溫對油市的風險愈發不可忽視。

雖然這艘油輪裝載的是俄羅斯燃料,但與英國有關聯。在國際海事數據庫Equasis中,上週五遇襲的油輪“馬林·羅安達”(Marlin Luanda)的管理方是一家位於倫敦的公司,名為Oceonix Services,由全球最大金屬和石油貿易商之一托克集團租賃。

這次襲擊意味著,每天途經紅海運往亞洲的300萬桶俄羅斯原油和燃料中的一部分可能會面臨風險。過去兩年,儘管俄羅斯已因俄烏衝突受到西方製裁,但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對全球市場來說仍至關重要。

早在胡塞武裝襲擊“馬林·羅安達”號之前,許多主流的國際船運公司都已經調轉船頭,全球約四分之三的頂級油輪運營商在上週五之前避開紅海航線。不過,胡塞武裝曾表示,途經紅海的俄羅斯船隻“不用害怕”。因此,至少在上週五油輪遇襲事件之前,運送俄羅斯貨物的油輪似乎還是更願意在紅海航行。

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改變,對俄羅斯來說將是一個壞消息,對全球石油市場來說也可能造成潛在的供應問題。更高的石油運輸成本最終將打擊俄羅斯石油和燃料的出口價格。此外,如果大部分或全部油輪都必須繞道非洲,全球是否有足夠的油輪也不得而知。

在紅海局勢風波難平之際,李捷分析稱,成品油運輸受到的影響大於原油,截至1月21日當週,紅海海域成品油流量同比減少600萬桶。近期地緣局勢再度升溫,加劇了成品油市場的緊張局面。此次托克遇襲的船隻原定運輸石腦油前往新加坡,襲擊發生後石腦油現貨價格已經有所上行。另一方面,俄羅斯24萬桶/日加工能力的境內第二大煉廠Tuapse上週遭烏克蘭空襲,同樣推升了石腦油以及柴油價格。

短期仍供大於求

從短期看,紅海局勢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影響油市,短期內油價可能大幅波動,但中長期影響有限,供需基本面至關重要。

從需求看,國際油價仍有一定支撐。國際能源署1月進一步上調了其對2024年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預計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124萬桶/日,比之前的預測增加18萬桶/日,總需求平均為1.03億桶/日。歐佩克對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維持不變,仍為增加225萬桶/日。在全球經濟複蘇的推動下,歐佩克還預測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會繼續“強勁增長”,將增加185萬桶/日。

供應層面,2022年年底以來,儘管歐佩克+實施了一系列減產措施以支持市場,但對油市的影響趨弱,歐佩克+減產已經出現一絲裂痕。去年11月底,歐佩克+同意額外自願減產,總減產量達到220萬桶/日,以支持石油市場的穩定與平衡,但其中大部分是此前減產措施的延續,新的減產量僅為90萬桶/日左右。此外,配額遵守情況不穩定一直是歐佩克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沙特經常調節自身的原油產量來彌補,但現在,沙特的原油產量已經是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由於沙特等國對高油價仍有需求,接下來大概率仍將盡力繼續減產。歐佩克+可能會在未來幾週內決定4月及以後的石油產量水平,在2月1日舉行的部長級小組會議上就下一步產量政策做決定還為時過早。

李捷對記者表示,歐佩克去年12月的減產計劃遭到部分非洲國家的反對,安哥拉也宣佈退出歐佩克,短期內沙特再度聯合其他成員國實施新的減產計劃難度較大,後期可能以沙特自行減產為主。

今年油市仍面臨供應過剩擔憂。從全球來看,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非歐佩克國家供應強勁,也增加了出現原油供應過剩的可能性。在去年第四季度油價下跌近20%背後,來自美國及其他國家創紀錄的供應抵消了歐佩克+減產措施和強勁燃料需求的影響。

不過,長期來看油市仍面臨供不應求的隱憂。西方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Vicki Hollub表示,短期內,石油市場傾向於供過於求。2025年及以後,供需不平衡可能還將出現,但屆時全球石油市場將從短期供應過剩轉向長期供應短缺。Hollub解釋稱,在20世紀下半葉的大部分時間里,石油公司發現的原油儲量大約是全球需求量的5倍,但近幾十年來,這一比例大幅下降,目前約為25%。由於對原油的勘探活動將滯後於需求增長,從2025年起,全球或將出現原油供應短缺。

紅海局勢暫對能源通脹影響有限

從近期不斷升級的局勢看,短期內衝突各方很難達成協議。美國總統拜登的能源安全顧問Amos Hochstein表示,胡塞武裝襲擊紅海商船對通脹影響有限,物流方面的成本壓力大於能源等大宗商品,美國將繼續採取行動。

整體而言,目前紅海局勢對通脹的影響暫時可控。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目前的“紅海危機”不同於新冠疫情期間的“供應鏈中斷”,對歐美通脹的直接衝擊或相對有限。疫情期間從適航船員到碼頭工人均大幅減少,航運“一箱難求”,而當下運力缺口相對更小,運力的損耗僅在於運輸時間的拉長,衝擊相對弱化,而且會隨著年後集運船隻的落地而緩和。

此外,目前也沒有明顯供給缺口。新冠疫情衝擊下,中國等部分國家生產的停滯是全球供應鏈緊張的部分原因。而當下,全球需求整體放緩,供給端產能則相對充足。截至2023年12月,花旗與美聯儲供應鏈壓力較11月均不升反降。

展望未來,紅海局勢或難引發歐美“再通脹”。趙偉分析稱,當下紅海危機對歐美通脹的衝擊主要有兩條傳導鏈條。一是油運對CPI能源項的拉動,進而通過生產端向其他商品與服務傳導。但目前,油運船隻繞行比例較低,即使在全部繞行的假設下,僅會對歐洲進口亞洲的三成原油帶來5美元/噸的拉動,環比拉動CPI約0.21個百分點。對能源自給率高達七成的美國幾無影響。二是進口商品對CPI工業製品的拉動,當前歐美對亞洲進口依賴度較高的品類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運費占比較低。綜合來看,即便不考慮進口替代,全額承擔上升海運成本的歐美通脹被推升的環比幅度或低於0.08個百分點。

但未來需要警惕的是,霍爾木茲海峽問題一旦升溫,能源供給缺口的擴大或顯著提升歐美的“再通脹”風險。截至2023年上半年,占全球石油消費20%的石油均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占全球消費26%的液化天然氣(LNG)同樣需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如果中東緊張局勢升級為更大地區衝突,導致原油無法從霍爾木茲海峽流出,那麼能源供應將面臨巨大風險。高盛甚至警告稱,如果霍爾木茲海峽運輸中斷,全球油價或將翻倍。

(作者:吳斌 編輯:李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