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衛星、無人機、AI大模型,高精度碳溯源技術“卷”入綠債市場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實習生蔡綺欣 廣州報導

衛星遙感、AI大模型等近年被廣泛應用在綠色保險領域的技術,開始“卷”入綠債市場。

來自銀河證券的消息顯示,日前中國銀河國際證券(香港)有限公司(“銀河國際”)擔任債券發行的全球協調人,助力東陽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東陽國投”)在港交所發行全球首隻運用“碳衛星”“碳無人機”“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認證的綠色債券。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綠債市場,綠債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前景廣闊。但由於碳排放數據披露標準不一致、披露規則體系尚未完善、數據及時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等問題,國內企業發行的綠債受國際投資者認可程度仍有待提升。

業內人士認為,該筆債券的認證創新是碳核算技術與綠色金融結合的有益嚐試,將推動更多綠債發行主體提升碳核算數據的準確性,從而提升國際投資者對綠債的投資信心。

高精度碳溯源

如何精準計算投資標的的碳排放數據,是近年來綠色金融領域一直在突破的方向。

據瞭解,此次應用在綠債識別中的高精度碳溯源技術,通過採集企業綠色項目園區上空碳衛星高空大面積的二氧化碳氣體濃度,並結合無人機低空拍攝到不同高度的監測區域圖像,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處理數據,從而實現全方位的碳計量、全面精準的統計和披露。

事實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及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早在兩年前就已經與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開始了相關合作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趙俊華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年前我們開始嚐試用最新的前沿技術,提升企業碳排放核算數據的精度,但當時並未確定這些研究的具體應用場景。隨著研究的推進,我們成功實現了依託於碳衛星、無人機、電網數據、AI模型四種高精度碳溯源技術,並結合團隊自主研發的可信碳數據庫等數據,對企業碳排放進行更全面精準統計的技術創新。”

(無人機飛行採集碳排放數據,受訪者供圖)(無人機飛行採集碳排放數據,受訪者供圖)

趙俊華介紹,碳衛星可以通過光譜儀大範圍監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獲取空間詳細的、全面的、準確的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無人機檢測則可以覆蓋部分碳衛星的檢測盲區。這些技術可以用於精準測算企業範圍1的碳排放。為了更全面計算企業碳排放,該研究團隊還引入了電網數據,實現了對項目範圍1、範圍2的全覆蓋。

“這項技術的難點在於如何運用上述幾種不同的數據源,建立人工智能模型,精確地計算碳排放。目前這項技術在全球範圍是領先的,而且它在這筆綠債的認證中找到了很好的應用場景。”趙俊華說。

據瞭解,該筆綠色債券發行分別取得聯合評級國際有限公司發行前綠色金融認證證書以及香港品質保證局(HKQAA)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出具的第二方意見(SPO, second-party opinion)報告。

銀河國際執行董事暨雙碳創新中心負責人李栩然向記者表示,“這是我們首次在香港發行同時得到三方SPO報告的綠債。實際上,根據監管要求,綠債發行僅需取得一方的SPO認證即可,但我們希望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的綠債能得到官方和更多國際投資者的認可。儘管我們並未將高精度碳溯源技術作為宣傳的噱頭,但這些技術在此次綠債認證的應用確實得到了業內的認可,也引起了不少國際投資者的關注,債券發行出現了超募現象。”

李栩然表示,這次合作既是對國內外碳排放披露要求日趨強製化的正面響應,也是企業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的體現。

探索擴寬應用場景

近年來,國際上對投資標的或貿易鏈條企業的碳排放數據準確性要求不斷提升,隨著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和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碳排放數據核算標準的一致性、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備受關注。

李栩然介紹,銀河國際是銀河證券戰略佈局中的海外業務平台,在日常的展業中助力了不少內地優質項目通過香港債券市場走向國際,由此也更為敏銳地感知到內地與香港在環境信息披露規則和標準方面的差距。

趙俊華也向記者表示,近年來內地不少省份相繼出台金融支持綠色建築、綠色建築認證標準,成立碳計量中心等,行業規範在不斷完善。但客觀來說,目前國際與國內在碳核算領域的標準仍存在不小的差異,國際標準相對而言更為嚴格。

“正因為差距的客觀存在,通過東陽國投此次的創新嚐試,我們也發現內地企業在自主披露碳排放信息、推動綠色發展和與國際接軌的意願在不斷提升。目前不少內地企業計劃在香港市場發行綠債,未來先進的碳排放溯源和核算技術在香港綠債項目的應用場景相當廣闊,相信這也將提升國際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李栩然表示。

因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香港綠債市場發行人中內地企業的數量不容小覷,此類高精度碳溯源技術在香港綠債市場上的推廣前景良好。

而對於內地綠債市場而言,趙俊華認為,目前內地與香港在信息披露的標準和市場的認知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由於更精確的核算技術應用會提升企業的發債成本,因此短期內在內地綠債市場或綠色信貸領域的應用場景還有待市場培育。

“但這次債券的順利發行也驗證了市場對於運用更精確的手段進行碳計量是更認可的。由於市場對‘漂綠’‘洗綠’的顧慮長期存在,未來凡需要對碳排放進行計量的場景都需要這些前沿技術的支撐。因此,推動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順應了國內外綠色金融市場的主流趨勢,也為企業加強自主披露碳排放信息力度、提升企業產品碳足跡追蹤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持。”趙俊華說。

(作者:郭曉潔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