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保險資管存款這一新變化,或影響萬億銀行理財資金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周炎炎 上海報導

近期,21世紀經濟報導從多位銀行理財人士處獲悉,某省金融監管部門新近要求,在監管報表填寫過程中,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等募集的資金應填入“同業存放”科目,不得計入一般性存款。

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借助保險資管計劃去配置大額存單等存款的模式,未來可能行不通了。

一位保險資管人士表示,監管要求各家銀行在該省的分行嚴格落實非現場監管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分行行長為第一責任人,對照保險資管存款的問題自查自糾,及時整改,嚴禁將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否則有可能被認定為“虛增存款”。

一位銀行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下達這樣的監管要求,原因是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中發現,部分銀行機構把保險資管公司納入單位存款科目核算,造成各項存款大起大落。”

他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理財產品通過保險資管通道大量配置協議存款和大額存單,因為這樣比直接投同業存款能多出幾十BP的收益並且毫無風險。同時,很多銀行分行也在“卷”存款規模,所以欣然接受這種合作模式,不惜高息攬存,並將其計入“一般性存款”科目下。但是目前這種模式也被一些地區的金融監管注意到會影響金融市場穩定,可能未來會受到更多約束。

2023年2月,21世紀經濟報導曾獨家報導過,大量銀行理財產品嵌套一層保險資管計劃投資的銀行協議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額存單(這些都屬於一般性存款),利率比同業存款高。雖然看似低波動甚至無波動,實則暗藏嚴重的期限錯配問題,甚至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多位理財人士對記者估算了這一業務的規模,大致在2-3萬億元左右,而截至2023年末。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的總資產規模是26.80億元人民幣。

“這種通過保險計劃大規模配置一般性存款的模式在去年特別風靡,因為2022年底遇到了債券市場大幅波動,客戶普遍要求淨值回穩,所以理財子公司們想了一個招,通過保險資管計劃這個spv去跟銀行談協議存款、大額存單,高的時候也可以拿到年化3.5%的利息。”上述理財子公司人士稱。不過他也坦言,今年隨著央行降息,多家銀行不斷調整存款利率,目前拿不到這麼高的協議存款利率,一般是在2.8%左右,銀行理財配置的意願有所降低。

風靡的緣由

為什麼理財子公司要繞道保險資管去存款呢?

這是因為一開始,保險資管的自有資金存放銀行可以作為一般性對公存款,利率較高,這是保險資金的一個特殊政策。但理財子公司後來發現,如果打一個“擦邊球”,發行理財產品,購買保險資管計劃,再去配置銀行存款,也可以算作一般性存款,收益高於理財子公司直接去銀行存同業存款。

那銀行有什麼動機去接受這樣“擦邊球”的合作模式呢?因為銀行的各個分行也追求存款規模增長,“高息攬存”的案例不斷出現。而保險資管的資金動輒幾十億上百億,遠勝過慢慢做大個人存款和企業存款。雖然銀行除了一般性存款之外還有同業存款,但是監管有額度限制,單家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餘額不得超過該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所以銀行更希望把這種合作模式下吸儲吸來的資金劃歸到一般性存款之中,不占額度。

那保險資管有什麼動機接受這種合作模式呢,畢竟通道費用極低,也就10bp甚至低至2bp。原因是保險資管也有規模增長的需求,而銀行理財是資管行業里的“大金主”,所以也出現了“技術變形”,甘為通道。

監管並非沒有警覺。

2023年3月,21世紀經濟報導也曾獨家報導過,金融監管部門召集部分保險資管公司開會,要求將理財產品通過保險資管通道配置銀行存款的比例限制在80%以內,另外,控製存款行集中度,要求資金端和資產端更加分散。當時一位保險資管機構人士對記者透露,監管篩出幾家保險機構的少數產品,給出了整改意見,要求不完成整改不能新增此類產品。

為什麼有風險?

新近這次金融監管提出整改,原因是發現區域分行的“一般性存款”科目出現了大起大落。一位股份製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打了個比方,如果某家銀行的分行1月跟某保險資管談成一項合作,可能一單就多了50億存款,2月沒有新業務那就形成了與1月的差距,3月談成一單100億的存款,又高了上去。在這種情況下存款偏離度數字也會比較大。但是同業存款才會如此大起大落,一般性存款的攬儲對像是零售和對公客戶,並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所以監管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說到底,不同於保險的自有資金,保險資管計劃的資金都是募集來的,其實保險資管計劃存入的資金應當納入‘同業存款’更為合適,”上述投資經理表示,但是現實操作中,一部分銀行比較嚴格,認為保險資管的存款不屬於一般性存款,更不能操作成協議存款;也有一部分銀行需要保險資管出具一個說明函,只要不是作為通道吸納的同業資金,也可以幫忙操作成一般性存款;有一些銀行更為寬鬆,完全接受保險資管的資金並認定其為一般性存款。

這種理財資金通過保險資管配存款的模式,有何風險點呢?

一是期限錯配嚴重。理財產品期限較短,很多是半年、三個月、60天產品,甚至是日開產品,大量投資這類保險資管計劃,底層對應的是三年期協議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存在非常嚴重的期限錯配,暗藏流動性風險。其實,根據《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理財產品借助保險資管計劃投資三年期協議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應該算作流動性受限資產,按照流動性管理辦法需要控製投資比例,上述文件要求單只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於流動性受限資產的市值在開放日不得超過該產品資產淨值的15%。

但記者瞭解到的情況是,很多理財產品將投資的存款算在債權類資產之中,並未穿透計入流動性受限資產。並且畢竟是通過保險資管來投資的存款,有些保險資管產品也是每日開放的,尺度比較寬鬆的理財公司不會將其計入流動性受限資產。有些較為嚴格的理財公司則會按照15%來製定單個產品投資存款的額度。

二是助長銀行高息攬儲,會導致銀行業息差進一步縮窄。銀行負債端的成本較高,而且動輒就是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這都屬於剛性高成本。增加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擔之後,可能會影響銀行讓利於實體經濟的意願和能力。

三是可能導致資金空轉,層層嵌套最終投資了銀行存款,理財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有空轉嫌疑。

“目前看到這是一個省份出台了這樣的嚴監管政策,不知道未來其他省份會否跟進,但今天很多家理財公司已經有所警醒。也不知道存量和新增會不會新老劃斷。”上述投資經理稱。

(作者:周炎炎 編輯: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