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專訪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提振消費的關鍵是政策刺激,寬鬆的貨幣政策需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導

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如期而至。近日,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政策力度、政策投放方向將是最受外界關注的內容。

他指出,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特別是,美國經濟今年可能出現軟著陸,這使得外部需求有所疲軟。從三駕馬車的角度看,今年最重要的是要提振內需,這將有賴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形成合力。

具體來看,他認為,如果在2024年和2025年推出7萬億—8萬億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政策,而且將主要資金用於支持消費和居民部門,比如讓包括農民工等新市民在內的廣大群體享受到更好的社會福利,從而減少預防性儲蓄,釋放消費潛力,將有助於中國經濟實現更加合理的通脹和經濟增速的水平。

他表示,很多外國商會的調查都顯示,雖然外資對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中國監管政策的變化有所擔心,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仍然對它們保持吸引力。他強調,中國政策空間仍然充足,只要能夠繼續保持合理的名義GDP增長,同時不斷改善營商環境,跨國企業將繼續在中國投資。

至於所謂的全球產業鏈重構,他認為,雖然有一些國家希望讓某些行業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但實際上,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不減反升,很多時候只是把“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在中國境內的製造變成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的佈局,很多中國企業在東南亞、中東歐、墨西哥設廠,只是把某個生產環節放在那裡,但很多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還是來自中國內地。

談及地緣政治風險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他認為,這是一把雙刃劍,雖然過去兩三年,有些資金回流到美國,美元地位相對較強,但中國也與一些國家開始了本幣結算的探索,而且這個趨勢還將繼續下去。在他看來,未來關鍵是培育出更加強大的金融市場,增加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資料圖:圖片由此方對象提供)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資料圖:圖片由此方對象提供)

今年全國兩會為何吸引世界目光?

《21世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到來,似乎今年外界對兩會的關注度非常高。你覺得背後有哪些原因?

邢自強:我認為大家對今年全國兩會高度關注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疫情之後,雖然經濟一直在溫和複蘇,但仍然面臨很多挑戰。目前,中國經濟存在一個低物價和高負債的負反饋循環風險。今年是否有更好的政策力度和方式打破這種風險?物價能否溫和回升,名義經濟增長速度回到更合理的水平?從去年開始,有人將當前的中國經濟與90年代的日本經濟進行比較。因此,從GDP增長目標到財政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安排,都將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其次,大家對兩會的高度關注與近期的股市回調有關。近期,股票市場引起外界高度關注,我也參與了近期由吳清主席主持的證監會召開的系列座談會。證券和金融監管部門若能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以保護投資者權益和維護市場秩序,有利於資本市場在長期行穩致遠。此外,一些中長期資金似乎在“托市”。這些都是很積極的,起到了托底的作用。因此,在春節之後,我們也看到了股市企穩的跡象。我相信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的溫度計。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名義GDP增速密切相關,股票市場能否持續回暖最終將取決於經濟。因此,宏觀政策能否形成合力,讓信心回暖更加可持續,這也是今年兩會備受關注的原因。

《21世紀》:與往常相比,你今年有什麼重點關注的議題嗎?

邢自強: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目標,二是政策力度,三是政策投放方向。預計政府會將今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5%左右。在政策力度上,財政赤字率尤其值得關注。去年,我國增發了1萬億元特別國債,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提高到3.8%左右,今年是否在這個基礎之上更高一些,以用更大力度的逆週期宏觀政策力度,幫助經濟打破低物價水平和高負債的負反饋循環?如果官方赤字率超過去年的3.8%,這將是非常可喜的信號。在政策方向上,如果官方發行特別國債,提高財政赤字率,把錢用於促進消費、提高社保福利以及消費品的以舊換新將是不錯的選擇。

如何破解低物價和高負債的負反饋循環?

《21世紀》: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經濟發展備受關注。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等近期均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值。你對於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怎樣的預期?有哪些國內外因素的變化值得關注?對於“三駕馬車”有怎樣的分析?

邢自強:國際組織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平均為4.5%-4.6%,而政府希望實現5%左右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願望,能否實現取決於政策力度。即便是4.5%-4.6%的增速,也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增速水平。今年,美國經濟可能會軟著陸,過去三年多美國財政一再透支,再疊加過去一年多貨幣緊縮的滯後效應,美國經濟今年增速可能回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面臨的外需環境具有挑戰性。

至於“三駕馬車”,對當前中國經濟來說,最重要的是消費,是經濟“再平衡”的核心。在投資方面,過去經濟下行時通常採取大規模逆週期調控,但現在,隨著人口的萎縮,繼續刺激基建、房地產的投資就容易造成過剩的局面。我們需要關注投資產出率,即需要多少個單位的投資才能創造一個單位的GDP。目前,這個指標已經高達10左右。從這個角度分析,即使經濟面臨低物價水平和高負債的負反饋循環,也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但發力方嚮應該更傾向於居民部門和消費,這樣才能避免產能過剩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問題。

《21世紀》:今年春節長假消費、出行相關數據均超出市場預期,假期消費數據緣何超預期?春節消費數據顯示哪些新趨勢?這個勢頭能否延續下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目前,影響消費者信心恢復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是否需要更多的政策刺激或支持?

邢自強:今年消費仍有待提振。今年是疫情放開後首個不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春節,前三四年累積的回鄉探親出行旅遊需求得到集中釋放,整體出行人數規模比之前有大幅增長,但是人均消費不高,也就是所謂的“特種兵旅遊”——在儘量短的時間在不同景點打卡,這反映出消費信心有所不足。破題的關鍵在於是否能通過政策刺激提振消費。從政策方向上看,直接刺激消費的政策可能見效較快,例如發放消費券。此外,也可以採取間接促進消費再平衡的政策,例如提高居民社會保障福利開支,包含2.2億農民工群體在內的新市民,給他們更好的社會福利,如養老醫保、教育和公共保障性住房。這些群體通常是中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刺激他們消費的乘數效應大概是1.4倍,比現階段政府直接投資更高。

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

《21世紀》:讓我們聊聊近期中國決策層實施的宏觀政策。2月20日,央行公佈的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價維持不變,5年期以上LPR下調25個基點,創下史上最大的調整幅度。你如何看這次央行大手筆的降息?今年,貨幣政策是否會進一步放鬆?

邢自強:這些政策在提振市場信心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近期,除了股票市場本身的監管政策在不斷地起到托底效果,央行降息等宏觀政策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合力。貨幣政策的寬鬆是必須的,但可能還需要財政政策的大力支持。貨幣政策當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得看考慮到現實的約束:一方面,我們也希望人民幣彙率能夠保持穩定,畢竟美國現在的利息比較高,所以中國大幅降息也會受這方面的製約。另一方面,我們也得考慮銀行的利差越來越薄,除非同步地把儲蓄利率往下降。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需求不足。針對這個問題,財政政策能起到的作用更大,比如,中央財政增加赤字率,發行更多的特別國債,把錢用於增加老百姓的社會保障福利,這可能有助於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從而促使他們釋放消費潛力。

根據我們的測算,如果短期內要打破中國面臨的低物價與高負債之間的負反饋循環,使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回到更加合理的水平,那麼我們的總體財政力度可能需要在今明兩年增加到7萬億-8萬億元。去年年底,我們發行了1萬億元特別國債,我相信今年還會繼續發行。如果財政政策的規模進一步增加,並且確保資金投向消費端和居民端,將有助於避免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通縮局面。

中國不會重現日本長達20年的通縮

《21世紀》:對今年中國物價走勢有怎樣的判斷?全年CPI和PPI分別在多少?你如何解釋當前的低通脹,是疫情後的暫時現象,還是反映了一些長期的變化?應該採取哪些政策應對當前的低通脹?

邢自強:今年,CPI必然會出現溫和反彈,PPI的通縮程度也會有所改善。CPI去年全年同比上漲0.2%,今年可能會反彈到0.8%左右。PPI去年全年同比下降3%,今年全年平均應該收窄到-1%左右。目前,由於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這兩個巨大行業都在急劇去杠杆,國內總需求不足,總供給過剩,從而造成了低物價的困擾。今年GDP平減指數大概將回到0左右,比去年好一點,但仍沒有回到2%-3%的合理通脹水平。

當前的物價既有結構性和長期性因素,也有週期性因素。如果將中國當前的狀況與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通縮狀況相比,可以發現中國的情況仍然要好得多。第一,兩國的發展階段不同。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房地產泡沫破滅時,人均GDP達到28,000美元,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中國的人均GDP今天只有12,000美元,只有美國的17%。這說明中國現在仍處於追趕階段和後發階段,潛在GDP增速比日本當時快,這是一個利好因素。第二,房地產下行的影響不同。日本當時的房地產泡沫程度更大,房地產價值是GDP總量的5-6倍,而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價值只是GDP的2.5倍,影響要輕微一些。最後,政策空間不同。當前,中國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包括國企資產,且中央政府負債率較低。一旦我們把政策空間用到位,中國不會陷入類似日本長達20年的通縮。

中國市場潛力對外資吸引力仍在

《21世紀》: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創曆史新高,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比重升至10.3%,2014年以來首次超過10%。在新的經貿形勢下,中國能否繼續成為吸引外資的熱土?怎麼看有關全球產業鏈重構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

邢自強:很多外國商會的調查都顯示,雖然外資對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中國監管政策的變化有所擔心,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仍然對外商保持吸引力。因此,一旦中國能夠通過更強有力的推動消費的政策,讓國內經濟走出低物價的循環,拉動名義GDP的增長,中國仍然會繼續吸引外商投資。

至於近期引起廣泛討論的產業鏈的重構,雖然有一些國家希望讓某些行業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並未被削弱,很多時候只是把“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在中國境內的製造變成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的佈局,也就是Made by China。比如,很多中國企業在東南亞、中東歐、墨西哥設廠,只是把某個生產環節放在那裡,但很多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還是來自中國內地。從這個角度來講,不用過度擔心產業鏈重構對中國帶來的衝擊。

《21世紀》:新年伊始,中國多地就在吸引外資上掀起一波激烈比拚。你怎麼看各地政府為吸引外資做出的努力,對此,你有何建議?

邢自強:對外商而言,最重要的肯定是國內經濟需求的增長,這對它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與此同時,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也是外資關注的重點。近期,我們看到國內營商環境有明顯改善跡象,例如,中央提出的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以及“積極出台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縮性政策”等。至於地方政府拚經濟、吸引外資的努力,最根本的還是要提振本地需求,這將有賴於中央宏觀政策的出台。

人民幣國際化危機並存

《21世紀》: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月22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報告稱,2024年1月,按價值計算,人民幣仍以4.51%的份額位居全球支付最活躍貨幣的第四位。你怎麼看當前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和機遇?金磚組織擴員是否有利於加快這一進程?

邢自強: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地緣政治的新格局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過去兩三年,有些資金回流到美國,美元走勢相對較強。但與此同時,中國與關係較好的國家,也在探索用當地貨幣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其中就包括人民幣,這已經成為一個明顯的趨勢。金磚組織擴員反映了全球多極化發展,這對人民幣國際化是好事。在儲備資產配置中,有些更加中立的國家、對華友好的國家的央行對人民幣資產也比較感興趣。同時,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通過在當地設廠、將自身商業模式擴展到海外,也會帶動一定的人民幣結算。這些都有助於緩衝地緣政治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不利影響。

至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我們需要提高內功,只有培育出強大的金融市場,才能增強人民幣的吸引力。強大的金融市場意味著從股票、債券到各類資產都有相對成熟且豐富的產品,能給各類人民幣的投資者帶來投資回報。另外,中國名義GDP增速的回升也將提升人民幣的吸引力,隨著企業盈利能力改善,它們的債券也會受到更多海外投資人的追捧。這與我們的各項金融改革也密切相關。

《21世紀》:最後,隨著美國可能開啟降息週期,你對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有何看法?

邢自強: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有望保持穩健。今年,隨著通脹回落,美聯儲可能從6月開始降息,美元可能不會像前兩年一樣一路強勢,再度走強的可能性不大。對中國的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彙率來講,這打開了一定的空間。

(作者:鄭青亭 編輯:李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