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格局重塑:股份行規模增長明顯,招銀、興銀、信銀坐穩第一梯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楊希 北京報導

2023年於銀行理財而言,是恢復元氣的一年,也是加速洗牌的一年。

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隻,募集資金57.08 萬億元。銀行理財總規模雖未達2022年末27.65萬億的高點,但也已經實現連續三個季度回升。

規模回升的同時,行業格局也在重塑。據招商證券廖誌明團隊分析,2023年內股份行理財公司已成為行業第一梯隊,大行理財公司普遍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財公司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23年末,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及信銀理財穩居理財公司理財規模的前三,理財公司行業格局初定。

理財公司市場占比上升1.01%

2023年,銀行理財已經邁入資管新規全面實施後的新發展階段。從存續情況來看,理財公司已經成為了行業發展中的絕對主流。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25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8萬隻,較年初增加14.86%;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分機構類型來看,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品只數1.94萬隻,存續規模22.47萬億元,較年初上升1.01%,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從產品類型看,截至2023年末,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5.97萬億元,占比為96.93%,較年初增加1.46個百分點。從投資性質看,固收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5.82 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6.34%,較年初增加1.84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86萬億元,占比為3.21%,較年初減少1.89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從參與主體看,去年年末,浙銀理財獲批籌建,成為自2018年12月以來設立的第32家理財公司。同時,法巴農銀理財在去年6月正式開業,使得市場上的已開業銀行理財公司達到31家。

廖誌明團隊認為,真淨值時代,理財公司大有可為。尤其是,部分股份行及城商行理財公司市場化程度較高,奮發進取,成為行業領頭羊,形成了理財公司百舸爭流之局面。隨著存款利率走低,銀行理財規模有望較快增長。

《報告》稱,2023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739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5242億元,同比增長0.85%。2023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94%。

招銀、興銀、信銀坐穩第一梯隊

 近幾年,理財公司行業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去年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商業銀行資管部為主導的時代,各行的理財規模與該行自身的客戶稟賦、營銷策略、網點數量等直接相關,各行發行的理財在競爭上也不十分明顯,發行理財產品主要也是為了滿足本行客戶需求。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有大行的銀行理財規模都保持了領先態勢。

但在理財公司為行業主導的時代,銀行理財的競爭日漸“白熱化”,行外代銷路徑的進一步打開,也讓銀行理財產品進入了真刀真槍的“拚刺刀”階段。市場就是“無形之手”,將行業座次重排。在2023年內,股份行理財公司已成為第一梯隊,大行理財公司普遍有所式微。

2022年末,按存續規模排序,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建信理財分別以2.5萬億、2.1萬億和1.9萬億的規模位居行業三甲。半年後,這一位次發生了明顯變化。數據顯示,2023年6月末,招銀、興銀、信銀分別以2.4萬億、2.1萬億、1.5萬億的規模位居前三。國有大行理財子規模均出現明顯下滑,均回落至1.5萬億左右。

據廖誌明團隊估算,截至2023年末,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及信銀理財穩居理財公司理財規模的前三,預估規模分別為2.4萬億、2.2萬億和1.7萬億,其中招銀理財規模或較年初減少0.1萬億,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規模較年初增長0.2萬億。可以說,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及信銀理財已站穩銀行理財第一梯隊。同時據廖誌明團隊梳理,2023年理財規模增量方面,興銀、信銀和蘇銀位居行業前三。

渠道建設逐步完善 產品收益更加穩健

理財公司的發展中,渠道多元化拓展無疑是明確的趨勢。複盤來看,經過三年發展,理財公司渠道建設已經初見成效,初步形成母行渠道、第三方銀行渠道、互聯網銀行代銷渠道和理財公司直銷渠道多點開花的局面。

理財公司合作代銷機構數量持續增長,《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有491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年初增加163家。

伴隨著行外渠道不斷拓展而來的,是銀行理財的母行代銷金額占比持續下降。《報告》統計,銀行理財由母行代銷的金額占比已由2022年12月末的超過8成下降至2023年12月末的7成左右。

2023年,已經經曆過債市大波動的理財公司在產品策略上也有所調整。銀行理財的客戶風險偏好較低,波動之下,客戶的風險偏好進一步下降。銀行理財也進一步向中低風險等級產品集中,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也有所下降。“低波產品”成為2023年多家理財公司主推的產品類型。

圖片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圖片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

理財公司的直銷渠道建設也越來越成熟,部分理財公司建立有獨立APP。2023年,21世紀資管研究院針對理財公司APP產品發起了系列測評。測評結果顯示,中低風險產品成為理財公司App產品主流,風險等級為一級、二級的產品占比超過九成;近年來理財子公司積極佈局與用戶偏好相匹配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其中“固收+”產品成為主流,在App的在售產品中,“固收+權益”類產品占比最多。

收益表現上,以比較熱門的7天持有期產品為例,近3個月的收益情況來看,來自信銀理財和華夏理財的3只純固收產品在年化收益率方面表現較好,其中信銀理財的兩隻產品近3月年化收益率均達2.92%;其次是寧銀理財、渝農商理財的兩款固收+收益類產品,近3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83%、2.79%。

展望2024年,廖誌明團隊預計理財規模會迎來較快增長。據其估算,2022年11月10日左右,銀行理財規模達到年內高點,接近31.5萬億元。此後由於理財淨值波動導致客戶贖回以及理財衝存款等,理財規模出現大幅下降。展望2024年,由於存款利率下調,理財規模有望較快增長,理財規模可能突破曆史高點,2024年末理財規模有望超過30萬億元。

(作者:楊希 編輯: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