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海資本花菓:綠色股權投資是社會價值和財務價值的統一

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已成為全球的共識。隨著2020年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目標,中國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轉型快步前進。在這一轉型浪潮中,將伴隨著一場顛覆性的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也必然會催生出新的商業形態和技術創新。

作為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其發展也同樣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國內一批創新型的綠色股權投資機會正在醞釀生成。佈局綠色產業的股權投資,對每個市場參與的投資機構既是面臨的重大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上海正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海資本”)及其合夥人花菓博士,按照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圖,佈局了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碳中和服務、可降解材料等綠色產業鏈上下遊,助力綠色企業的發展,並基於自身對綠色投資的理解不斷實踐。包括蘇州珂瑪、大連科利德、盾源聚芯、成都超純、江蘇正力新能等在內的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綠色股權投資項目,都是花菓主導並參與的。

投資的核心能力,來源於對行業的清晰認知

花菓表示,“綠色投資不僅是國家的戰略,更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而投研能力和投後賦能皆來源於行業清晰的認知。”

相比行業內多數投資人單純的金融從業背景,花菓在進入股權投資行業之前,有非常豐富多元的職業生涯經曆。他先後供職於伊士曼柯達、皇家飛利浦和霍尼韋爾3家跨國企業,在這段長達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從事過研發管理,生產運營、健康安全環境(HSE)、可持續發展等管理實踐工作,並曆任工程師、部門經理、研發中心運營負責人等職務。

正是這些業務組合多元、管理體系完善的實業公司從業經驗,開拓了花菓的視野,為其進入股權投資領域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2018年,花菓加入了正海資本,並從投資總監逐步成長為公司合夥人,從而更全面地負責公司的投資業務,包括投資基金的募、投、管、退等端到端所有環節。從實業轉做投資,職業跨度較大,但花菓的轉變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基於他對產業趨勢的敏銳洞察。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花菓專注於能源經濟學專業領域,做了大量相關行業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能源與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繫。

此後的職業生涯中,他在柯達接受了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系統化HSE和可持續化發展的職業培訓,在飛利浦工作期間他作為負責人籌劃建立並改善優化過飛利浦中國區各業務實體和工廠的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取得了公司和認證機構一致認可,這些職業經曆讓綠色低碳的理念深深紮根。

在霍尼韋爾工作期間,花菓作為中國研發中心的運營負責人,在梳理細分產業的過程中非常敏銳地察覺到中國產業的變化。“綠色環保的相關的產業在中國發展非常迅速”,這是花菓當時對中國產業變化最直觀的感受。“一方面,對於很多產業,傳統的低價競爭的只有死路一條;另一方面從一個產品的全週期來看,反而綠色環保的產品更能降低成本。”

這種變化的背後,是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關注的焦點。而綠色股權投資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方式,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正是看到了這一機遇,花菓決心在這個領域大展拳腳。

綠色股權投資是社會價值和財務價值的統一

在花菓加入前,成立於2008年的正海資本主要專注在傳統汽車產業鏈上遊的投資。彼時,國內汽車產業鏈整體已經成熟,之前的投資方向很難在未來繼續走通。如果依舊在傳統汽車產業鏈深挖,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花菓認為,“與其這樣,不如推倒重來,將綠色股權投資基金定為未來的主要投資方向。”

從減排的角度看,綠色產業覆蓋的領域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終端的電氣化,包括鋰離子電池、汽車電動化等。二是,電力清潔化,例如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三是,非電的減排,例如新材料的採用,從而減少全生命週期的碳和“三廢”排放等。

花菓表示,“在綠色股權投資策略,正海資本在行業中有一定的差異化。”一般來說,ESG或者說可持續性投資策略,更常見的是負面篩選,即企業ESG如果做得不好,不納入投資組合。而正海資本做正向整合策略,重點關注這些在轉型社會中新的增長動力,去投資項目本身就是有利於節能減排的綠色企業。“這樣的企業,我們認為其在未來的發展更具可持續性,成長性也更加穩健。”他補充說。

從正海資本的具體投資實踐來看,已經在綠色產業鏈的上中下遊進行了全產業鏈佈局。例如,在上遊,正海資本投資了光伏電池片企業嘉悅新能源,目前已經通過上市公司的併購實現了成功退出;在中遊,正海資本佈局的環保塑木型材公司美新科技已獲IPO發行批文,新型陶瓷材料公司珂瑪科技創業板已過會,鋰電池企業正力新能新一輪融資的估值已大幅上漲;在下遊,正海資本已投的資源回收利用企業西恩科技正在積極準備再次申報IPO。

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花菓看來,綠色股權投資追求的是社會價值和財務價值的統一,追求財務價值“擇時”非常重要。尤其對於在深入實業20年的產業經曆,更讓花菓切身感受到投資要符合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正如Gartner技術曲線一般,一項新技術總要經曆誕生、期望過高、泡沫幻滅、緩慢爬坡和穩步增長的一系列階段。他表示,“正海資本作為一家務實的投資機構,我們會在只有一項技術產業發展較為成熟,也就是處於泡沫階段,能夠產生出真正的商業價值時才會進行佈局。”

拿我們目前隨處可見的OLED屏幕來說,因為其廣視角、亮度高、色彩鮮豔等優勢,現在已經廣泛用於手機、電視等眾多數碼領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OLED的發明來自於花菓曾供職的柯達。早在1979年,在柯達從事科研工作的華裔科學家鄧青雲博士就開始了OLED的研究,鄧博士由此也被稱為OLED之父。

從技術發明到大規模成熟的應用,OLED經曆了近40是年的發展。市場分析機構 Precedence Research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OLED市場規模已高達384.4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596.7億美元。如今全球OLED面板巨頭的行列里,有三星、LG、索尼以及後來居上的京東方,而作為技術發源地的柯達,其早已轉型專注於數碼印刷行業了。

“人們往往會高估一個新技術的短期影響,低估一個新技術的長期影響”,花菓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