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長馬澤江:打造“電化長江”示範區,構築長江經濟帶中上遊新增長極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吳文汐 北京報導   “三峽門戶”宜昌地處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長江中遊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員。2023年,宜昌實現經濟增速7.1%,居湖北全省前列;經濟總量達到5756億元,成功躋身全國百強城市前50強,位列第49位。

今年宜昌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著力打造世界級宜昌,為湖北建設“先行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宜昌力量。

全國兩會期間,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長馬澤江。馬澤江指出,宜昌將搶抓長江經濟帶髮展、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國家生產力佈局和沿海產業轉移等機遇,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核心樞紐城市,構築長江經濟帶中上遊新的增長極。

(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長馬澤江,資料圖)(全國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長馬澤江,資料圖)

建設長江經濟帶核心樞紐城市

《21世紀》: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你提交了哪些方面的建議?為何關注這些領域?

馬澤江:宜昌,是長江經濟帶髮展“立規”之地,是長江“黃金水道”中上遊分界點,是“大國重器”三峽工程所在地。作為來自宜昌的代表,我關注的重點還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宜昌如何更好服務融入長江經濟帶髮展,以“一域之為”助力“全局之進”。

這次全國兩會,我帶來的建議也都與這方面有關。比如,關於“電化長江”。長江是世界運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傳統燃油船舶汙染已成為長江重要汙染源。在“雙碳”戰略背景下,加快長江航運能源結構清潔低碳轉型勢在必行。近年來,宜昌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新能源、清潔能源資源稟賦,大力探索推進“電化長江”,取得積極成效。2023年,宜昌岸電系統累計為1.57萬艘次船舶提供清潔岸電1213萬千瓦時,岸電使用量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全球動力電池容量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純電動船“長江三峽1”號和國內首艘內河氫燃料電動公務船“三峽氫舟1”號相繼在宜昌成功首航。我們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金融稅收政策支持,助力宜昌建設“電化長江”示範區,為長江航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此外,我還關注西部陸海新通道。宜昌位於長江黃金水道與焦柳線,以及正在建設的呼南高鐵與沿江高鐵的十字交叉處,是長江經濟帶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協同銜接、東西互濟的重要節點。我們希望國家將宜昌作為協同銜接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經濟帶的樞紐節點,支持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戰略,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長江中遊城市群高質量聯動發展。

《21世紀》:宜昌是長江經濟帶髮展的“立規”之地,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是宜昌的一項重要部署。下一步,宜昌將如何錨定這一定位,體現“立規”之地的責任使命?

馬澤江:近年來,我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下一步,宜昌將堅決扛牢作為長江經濟帶髮展“立規”之地的特殊責任,在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上加快突破。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力保證“一江清水北送東流”。同時,更加聚焦“典範”這個戰略目標和“立規”這個內在要求,既注重“點”上的具體探索,又注重“面”上的整體謀劃,突出立標準、建體系,積極在流域綜合治理、生態價值實現、城市風貌管控、零碳城市建設等方面加大改革探索力度,著力構建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建設的標準體系,努力推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21世紀》:湖北提出,要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四化同步。對於宜昌而言,如何踐行這一戰略?

馬澤江: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具體形式,也是事關湖北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結合自身實際,宜昌將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中作示範。

一是保安全。宜昌是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三峽水運新通道的集中佈局區,承擔著保障三峽樞紐工程安全、流域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長江黃金水道暢通等重大政治責任。我們將切實把握宜昌在服務和保障國家新安全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全力維護“大國重器”安全運行,打造發展和安全互促互進的世界級現代化新壩區,以高水平安全服務和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二是暢樞紐。搶抓長江經濟帶髮展、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國家生產力佈局和沿海產業轉移等機遇,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核心樞紐城市,構築長江經濟帶中上遊新的增長極。

三是建典範。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使綠水青山成為生產要素,形成保護得越好、發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環,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

四是促轉型。堅持以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發展為切入點推動新型城鎮化,著力構建“核心主城+東部產業新區”空間形態和“雙中心五組團”城市佈局。把握宜昌磷礦資源和磷化產業的比較優勢,以供應鏈思維賦能化工產業向新能源新材料轉型,延伸發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全力打造新能源電池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樣板區、“電化長江”示範區。

聚焦“3+2”主導產業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21世紀》:2023年,宜昌經濟增速7.1%,位居全省前列,經濟總量達到5756億元,成功躋身全國百強城市前50位。宜昌經濟運行的突出表現,得益於哪些方面的動能支撐?

馬澤江:過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帶領下,我們深入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發展戰略,從關鍵處著手、於緊要處發力,全力強信心、穩預期、促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

在政策舉措上,我們先後建立市級領導領銜的“四個重大”(重大決策事項、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節會活動)、“四上”企業招引培育等機制,以上下協同用力提升發展效力;及時出台降成本、擴投資、強工業、促消費、穩外貿等政策,打出落實中省政策、配套地方政策“組合拳”,以政策精準發力對衝下行壓力;常態化舉辦政企懇談、“定期定向小型”產銷對接等活動,以措施適時加力激發市場潛力。同時,堅持分領域、分戰線加強經濟運行趨勢性研判和精準化調度,靶向用力推動經濟實現持續向好、穩步回升。

在項目支撐上,我們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三年居全省前2名,招商項目近三年綜合開工率77.4%、入庫率55.5%。去年,全市在庫億元以上項目1607個,新入庫億元以上項目491個,均位居全省第2;平均每天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個、每兩天竣工億元以上項目3個、每兩週落戶五十億級招商項目1個、每月落戶百億級招商項目1個。

同時,我們對標“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目標,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控製成本為核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去年,宜昌規上工業企業百元營收成本,比全省低7.9元、比全國低7.56元;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06%、不良貸款率0.68%,均為全省最低。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省優化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在2023年度全國工商聯“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中位列全國地級市第4。經濟發展所取得的積極成效,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正向反饋。

《21世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宜昌今年有何安排?

馬澤江: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去年,我們突出“集中集聚”理念,堅持讓“該幹什麼的地方幹什麼”,將產業發展的重點聚焦到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數據及算力經濟、文化旅遊“3+2”主導產業佈局上,著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產業體系。今年,我們將堅持“工業強市、產業立市”,繼續聚焦“3+2”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持續增強發展新動能。

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方面,加快推動傳統化工向新能源電池材料、食品級、醫藥級、電子級等產品領域延伸。加快盛虹海格斯鋰電新材料、徽陽新材料等重點項目建設,確保三寧化工酰胺及尼龍新材料、邦普時代鋰電新材料、興瑞年產40萬噸有機矽、緯景儲能等項目建成投產。力爭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600億元。

生命健康產業方面,堅持生物醫藥、合成生物“兩輪驅動”,持續發展壯大創新藥、仿製藥、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等細分產業。依託安琪集團加快發展合成生物產業,著力打通從生物改造、發酵純化到產品改性的合成生物全產業鏈,努力打造中國“微生物第一城”。推進安琪生物科技園、人福大健康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支持宜都東陽光、奧美醫療等龍頭企業能級提升。力爭生命健康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產業方面,強化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佈局,依託寧德時代邦普循環項目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加快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努力提升電機、電池、電控系統製造能力,積極推動“電化長江”示範應用。推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支持宜昌廣汽產線改造升級,引入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力爭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產業方面,依託中部區位、清潔能源、安全保障等發展優勢,搶抓數字經濟機遇,堅持“以電育算、以算育數、以數育產”的發展路徑,推動存力、算力、運力協同發展。積極申報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發創新平台。支持三峽大數據中心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綠色零碳數據中心集群。力爭數字經濟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

文化旅遊產業方面,圍繞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持續打好三峽牌、文化牌、生態牌,做好文旅融合、區域聯動、拳頭產品、旅遊服務“四篇文章”。力爭遊客接待量達到1.15億人次,綜合收入達到1150億元。

(作者:吳文汐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