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丨專訪全國人大代表陳淑芳:加大種業振興,創建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柳寧馨  杭州報導

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農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長陳淑芳即將結束今年全國兩會的參會行程,她也接到了農業農村部的電話,告知下一步會充分考慮她帶來的建議。

談及此次參加兩會尤其是聆聽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收穫,陳淑芳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涉及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內容,還提出要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這對我觸動很大。”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農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長陳淑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農科院畜禽研究所所長陳淑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不懈抓好 “三農”工作,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包括穩定畜牧業、漁業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

陳淑芳紮根寧波象山縣海島30餘年,創新探索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也親身參與了象山白鵝產業從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在工作實踐中,她意識到當前發展智能設計育種的緊迫性,此次參加全國兩會她帶來了《關於支持浙江創建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關注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智能設計育種技術的全球競爭

智能設計育種是在重要育種性狀調控網絡深入解析和育種元件挖掘基礎上,基於生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構建智能預測模型,設計和模擬最佳基因型,通過生物技術的綜合運用,實現精準高效定向培育新品種。

“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關係到國家安全,建設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具有重要意義。”陳淑芳在談及此次帶來的提案背景時表示。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等育種前沿技術快速發展,並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交叉融合,催生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科技的競爭高地。

當前,美國等種業發達國家紛紛製定新的種業科技發展戰略,將智能設計育種列為未來生物育種發展的重點方向,推動生物育種步入以BT+IT為特徵的育種4.0時代。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和科研育種機構仍處於以常規育種為主、分子育種為輔的階段,原創不足,迭代遲緩,亟需加快構建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體系,滿足重大新品種培育對優異新基因、新元件、新種質的急迫需求。”陳淑芳表示。

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旨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彙聚我國生物育種和人工智能領域優勢創新資源,聚焦生物育種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技術,為農作物、畜禽、水產等各物種的育種環節提供底層共性技術支撐,實現傳統育種技術向智能化、精準化和工程化轉型,推動種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淑芳表示,希望國家能支持浙江創建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有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為農作物、畜禽等育種環節提供底層共性技術支撐,實現傳統育種技術向智能化、精準化和工程化轉型,推動種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加快構建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體系

從科技、人才、產業實踐看,種業振興的關鍵有哪些?

陳淑芳認為,要加快構建我國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生態體系,進一步整合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教育部等相關資源,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我國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支持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在其中發揮牽頭引領作用。

對此,陳淑芳建議,支持浙江牽頭建設國家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中心。浙江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發展,自1988年以來,先後設立“8812”“9410”“0406”和省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集聚整合育種優勢力量和資源開展育種攻關,推動浙江水稻、蔬菜、水產、畜禽、茶樹、蠶桑、林木等育種技術和育成品種全國領先。

此外,浙江省擁有阿里巴巴達摩院、之江實驗室等人工智能領域優勢企事業單位,以及浙江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生物育種領域優勢科研單位,創新資源基礎紮實。

從整體發展方面,陳淑芳建議,加快構建我國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新生態體系。智能設計育種核心技術攻關是一項投入大、週期長、難度高的複雜工程,面臨原始創新不足、成果轉化不暢、復合型人才短缺等諸多問題,亟需從技術、產業、人才等各方面構建創新生態體系,推動我國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和產業快速提升。

種質資源信息、表型數據、基因型數據等育種大數據是構建智能設計育種算法、模型的基礎原料。雖然我國育種科研單位和企業積累了大量育種數據,但存在標準不一、分散存儲、利用不足的諸多問題,嚴重影響智能設計育種核心技術攻關。

“建議依託育種領域專業機構牽頭組建中國育種數據開放共享平台,基於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推動我國育種數據的高效集聚和綜合利用。”陳淑芳表示。

(作者:柳寧馨 編輯: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