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家券商強製披露ESG報告,2022年承銷綠債1717億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李德尚玉 實習生郝文琪、周洲、雷椰 北京報導

在證監會的指導下,2月8日,滬深北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徵求意見稿)》,對上市公司ESG報告信息披露做出系統性規範,包括環境信息披露(E)、社會信息披露(S)、公司治理信息披露(G)三大方面。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對相關情況加以梳理。

截至2月28日,在458家強製披露ESG報告的上市公司中,共計52家金融業公司,其中包括21家銀行,5家保險機構,22家證券公司,1家期貨公司和3家金融服務公司,ESG報告披露率為98.08%,僅1家金融服務公司未披露該報告。這22家證券公司包括中銀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國銀河、浙商證券、招商證券、興業證券、信達證券、首創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光大證券、東吳證券、東方證券、申萬宏源、國信證券、東方財富、廣發證券、中原證券、國聯證券。

日前,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梳理了22家證券公司的2022年度ESG報告(含“2022年社會責任報告”或“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22家證券公司均已披露ESG相關報告,披露率為100%。課題組全盤梳理22家證券公司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綠色金融等環境披露信息,一窺證券行業披露現狀。

9家證券公司披露範圍3碳排數據

根據GHG Protocol的劃分,範圍1是核算企業擁有或控製的排放源產生的直接排放量,包括固定燃燒、移動燃燒、無組織排放和過程排放;範圍2是核算企業外購電力、蒸汽、供熱或製冷的生產而產生的間接排放量;範圍3是指包含企業價值鏈中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量。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梳理22家證券公司2022年度ESG報告發現,從碳排放數據披露來看,22家證券公司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噸二氧化碳當量)超過34萬噸。22家證券公司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範圍1、範圍2和範圍3排放量的披露水平總體完整,但涉及範圍3等的定量數據披露兩極分化差異大。

22家證券公司中,有9家(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招商證券、興業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東方證券、申萬宏源、國信證券)披露了範圍3(其他間接排放量)。從其範圍3參考指引來看,有5家證券公司是根據Greenhouse Gas Protocol範圍3計算工具估算,主要類目為員工差旅排放。中信證券的範圍3包括公務差旅,國信證券的範圍3包括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興業證券的範圍3包括員工通勤和商務差旅、租賃數據中心耗電。

招商證券對範圍3的六項排放源做了具體披露,員工公務差旅交通工具排放、員工公務差旅酒店住宿排放、廢棄物處理排放、廢棄物處理排放人均排放、廢水處理排放、廢水處理排放人均排放都有定量數據呈現,其參考的指引為《2011年和2012年中國區域電網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興證智庫ESG研究員薛宬介紹稱,證券公司在範圍3的披露能力和意願都較強。相較於銀行業,其範圍3涉及放貸和投資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測算複雜程度較高,而證券公司的測算難度可能更低,主要考慮其投資組合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外,不同行業和公司參照的披露標準不一致,其詳盡程度也不盡相同。

碳排放定量數據披露最少的有5家證券公司,包括中銀證券、浙商證券、信達證券、首創證券、東方財富,這5家證券公司均未披露碳排放定量數據。

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最高的2家為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前者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達53957.87噸二氧化碳當量,後者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39595.60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範圍1直接排放量最高為華泰證券3148.35噸二氧化碳當量。

此外,除了中銀證券、浙商證券、興業證券、信達證券、首創證券、東方財富外,其他證券公司都做了額外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具體統計項有人均碳排強度、建築排放強度、減排二氧化碳當量或二氧化碳減排量同比增加量。其中,廣發證券披露了每位僱員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範圍1及2)1.18(噸/僱員),同比減少11.07%。海通證券還額外披露了單位面積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從2018年0.11噸二氧化碳當量/平方米,預計到2025年減少至0.10噸二氧化碳當量/平方米。

環境信息披露的完整度與報告的編製原則有直接關聯。以中銀證券為例,其報告為社會責任報告,缺少環境相關的定量數據,全文依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的《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暨發佈<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號規範運作》等規則編製。

對比9家披露完整的ESG報告,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碳排放披露分別參考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刊發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修訂版》《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2006 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年修訂版)》以及《第六次評估報告》。

證券公司承銷綠色債券1717億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注意到,服務綠色低碳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是證券公司ESG報告中關注的重點內容。區別於其他行業,證券公司踐行ESG責任可通過債券承銷方式,綠色債券承銷和鄉村振興債券承銷是其發揮中介機構服務功能,引導資金流向ESG領域的兩大途徑。

在國家層面倡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背景下,若要考量證券公司ESG實踐的成效,繞不開“綠色金融、可持續投資”這一維度。

從綠色債券方面來看,2022年度承銷發行綠色公司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碳中和綠色公司債券的證券公司共有17家,其中承銷規模在百億以上的證券公司共有9家,分別為中金公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中國銀河、中信證券、中銀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總金額在千億以上的證券公司共有3家,分別為中金公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其中,中金公司境內累計承銷綠色債券規模合計近人民幣3400億元;中信證券共承銷綠色債券(含資產支持證券)129只,融資規模2737億元,承銷規模651億元,承銷綠色債券數量較大。

綠色債券承銷是證券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在“雙碳”目標的帶動下,證券公司綠色債券承銷規模連年遞增。2020年,證券公司承銷的綠色債券或管理的相關產品共計76只,合計金額904.65億元;而2022年,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佈的2022年證券公司債券承銷業務專項統計顯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承銷發行),2022年度作為綠色公司債券主承銷商或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管理人的證券公司共55家,承銷(或管理)152只債券(或產品),合計金額達1716.58億元。

聯合信用副總裁艾仁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目前綠色債券在國際市場很受追捧,我認為中國綠債市場未來可期。”隨著國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近幾年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蓬勃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提高效能,減少環境汙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艾仁智認為,從發債角度來說,綠色債券發行數量最多的是金融機構,這與其發行後使用的綠色貸款密切相關。從需求端看,綠色債券的需求方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多為傳統的高汙染產業,例如電力、煤炭、轉型等,這些產業在綠色轉型的前期成本上有足夠的實力來讓後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其他綠色產品方面,中銀證券、興業證券、華泰證券、國聯證券通過發行、租賃或持有綠色ABS產品,為綠色項目和產業募集資金。除了通過股權、債券、併購業務推進綠色金融發展,頭部證券公司在開展ESG投資方面也投入了較多資源,如嚐試打造ESG評級體系、投資分析與管理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有6家證券公司在報告中披露了承銷/投資“碳中和”主題債券的相關內容,分別為國泰君安、光大證券、中信建投、東吳證券、申萬宏源和廣發證券,規模較大的有國泰君安2022年度承銷碳中和債22只,發行規模合計160餘億元,承銷數量最大為中信建投,其碳中和債券主承銷數量達24只。

對與此類與綠色債券相關的新型貼標債券,如“碳中和”主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碳資產債券等,薛宬對記者表示,國內傳統的綠色債券根據綠色債券分類目錄來貼標,“碳中和”主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債券的未來發展空間,則與其配套掛鉤的政策密切相關。“例如央行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其對應的就是債券的貼息,這種情況就會有比較多的供需。如果只是簡單的綠債貼標,發展規模將比較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市場需求並不能完全匹配和滿足當前綠債的發展規模,未來仍需要豐富相關金融產品,加強標準化建設和風險管理,提高綠色金融對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國內投資者對綠色投資理念的認可度和支持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綠色投資者群體尚需不斷擴大。此外,不是所有綠色投資者都瞭解如何使用和配置綠色金融資源,而且綠色金融產品的收益率不一定具備吸引力。”薛宬指出,以綠債為例,綠債的投資收益率相比普通債券優勢不高,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投資活躍度不夠,產品流動性有待提高。

薛宬解釋稱,綠色債券從絕對價格層面考慮的吸引力偏弱,而個券流動屬性偏弱也使得投資者難以對此類債券進行高頻次的活躍交易。往後看,在吸引配置型投資者的同時,加強對交易型投資者的吸引力是綠色債券後續發展的關鍵。此外,投資者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當前監管部門給予綠色債券的優惠政策多是集中在發行端,如開票發行專門通道、放鬆資金使用要求、提供多樣化的增信手段等。而對於投資端的優惠和支持政策相對較少,使得投資者很難主動選擇去投資綠色債券。

11家證券公司發行鄉村振興債券

根據中上協數據統計,2022年,證券公司承銷發行鄉村振興債券305.21億元,同比增長42.77%;承銷(管理)發行綠色公司債券(含ABS)152只,融資金額1716.58億元,同比增長24.71%,為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截至2022年末,共有103家證券公司結對幫扶357個脫貧縣,60家公司結對幫扶83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65家證券公司參與“證券行業促進鄉村振興公益行動”,承諾出資3.5億元。

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梳理,證券公司圍繞誌願者服務、課題研究、培訓交流、項目展示等四個平台,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充分利用多層次金融工具,通過承銷發行鄉村振興債券、支持企業上市、發行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等,引導資本市場資源向鄉村振興領域投放。

共計11家證券公司在報告中提及其承銷鄉村振興相關債券的具體金額,分別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浙商證券、招商證券、首創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東吳證券和國信證券。

其中,中信證券完成脫貧地區企業債券及三農、扶貧、鄉村振興債券 30 只,融資規模 382 億元。中信建投鄉村振興及扶貧債券主承銷數量8只,承銷規模17.65 億元,融資規模 36.67 億元;主承銷 ESG 主題債券(含綠色債券、鄉村振興及扶貧債券)承銷規模 427.49 億元,項目融資規模達 1,745.98 億元,承銷規模占公司主承銷債券項目承銷總規模的 3.27%。中金公司完成鄉村振興相關項目融資規模超人民幣450億元。華泰證券承銷鄉村振興債券7只,規模共計2.5億元,融資規模4億元。光大證券承銷“鄉村振興”主題債券 4.2 億元。

(作者:盧陶然,李德尚玉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