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晶科能源錢晶:光伏行業洗牌需要一兩年,“出海”要推進綠色生產

“新三樣”產品的持續快速增長,無疑證明其是一個廣闊有前景的賽道。不過,中國“新三樣”企業依然面臨挑戰,國內競爭較為激烈,企業利潤較薄,存在部分產能過剩;海外市場有較大拓展空間,但也需要應對各種貿易限制政策。

3月25日,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專訪,重點談及當前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光伏出海等話題。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採訪者供圖)產業出清預計需要一兩年

《21世紀》:去年四季度以來,光伏組件價格幾乎出現腰斬。背後原因是什麼?

錢晶:大家都很關心去年組件降價的狀況,產能過剩當然是其中一項原因,但更多是因為矽料價格下跌,是原材料成本下降所致。前幾年矽料價格上漲很快,因為當時產能受限。後來,矽料產能在明顯擴張,去年產能出現集中釋放,使得矽料價格走低,進而帶動光伏組件價格下降。

以晶科為例,去年晶科光伏組件出貨量在78GW左右,第五次成為年度全球最大光伏組件製造商,去年不僅出貨量創新高,利潤也創出新高。從這裏可以看出,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不完全是產能過剩的原因,原材料價格下降是主要原因。

《21世紀》:去年四季度以來,部分光伏企業宣佈中止部分投產計劃,或者延長投資期,怎麼看待這一趨勢?

錢晶:這是企業對於供需現狀採取的理智行為。光伏行業從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當這個行業有5GW產能時,市場需求可能只有3GW。當這個行業產能達到500GW時,市場需求可能只有300GW。當現在產能達到1000GW時,市場需求可能只有500GW。

光伏行業這一波產能過剩可能會比較嚴重。因為市場需求是相對理性的,每個國家新增裝機量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取決於它的經濟、工業用電量、電網消納、土地等因素。但是,這一波市場供應,有點非理性。因為光伏這個賽道太火,無論是行業內的企業,還是跨界過來的企業,都在增加產能,造成了這一波非理性的供給。

《21世紀》:預計後續的市場出清會如何演變?

錢晶:未來1~2年時間里,光伏行業所有的企業會比較煎熬,無論是頭部企業還是腰部企業。整個行業需要一個洗牌的過程,洗牌之後,行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預計未來行業里就會剩下4~5家頭部企業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綠色轉型推動海外需求大增

《21世紀》:晶科能源去年營收和利潤增長較快,背後主要原因是什麼?中國和海外市場貢獻狀況如何?

錢晶:去年晶科能源營收1187億元,同比增長43.6%;扣非淨利潤70億元,同比增長約164.7%。晶科利潤表現亮眼,主要是新一代N型topcon產品帶動的,它的溢價空間較高,無論是國內大型項目,還是歐美市場,對這類高效組件的需求非常旺盛。

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市場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都是貢獻最大的。晶科目前主要有九大區域市場,中國之後,依次是歐洲、拉美、東南亞、中東、印度、美國等。預計美國市場今年的位次會提升,美國市場今年預計會有比較亮眼的增長。

《21世紀》:光伏組件需求增長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分別具有什麼特點?

錢晶:不同國家的應用場景和發展階段不一樣。

中國現在的分佈式和集中式電站已經一半一半了。當一個國家的工商業電站、家庭電站這類分佈式電站占比達到50%左右的水平,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光伏產業進入成熟階段。每個國家光伏產業的發展,都是先發展集中大型電站,再發展分佈式電站。光伏產業發展的終極形態是,實現徹底的分佈式,脫離大型電網,依靠儲能實現自給自足24小時不斷電的供電系統。

歐美市場的成熟度要更高,尤其是歐洲這樣土地面積有限的市場,他們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已經很高,光伏的滲透率非常高。歐洲市場近幾年增長較快,俄烏衝突推動能源價格暴漲是助推因素之一,歐洲國家不斷提高電網中可再生能源比重也是重要原因。像德國2022年的教訓是,當俄烏衝突導致德國國內電費大漲,很多工廠停工,進而出現經濟下滑。與此同時,當年夏天天氣較熱,萊茵河水位下降,煤又運不出去。因此,德國重新定義光伏為新的主要能源,並下定決心大力發展光伏。

中國國內這幾年分佈式光伏增長很快,一方面是自發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於政策的助推。因為當前光伏發電比較便宜,一度電大概3、4毛錢,火力發電的成本也是4毛錢,基本持平。但是,國內工商業用電費比如浙江大概是1.1~1.2元,工商業出於節省電費、減少成本的考慮,有安裝光伏的驅動力。 浙江、廣東等地實施的峰穀電價,讓工商業用戶光伏加裝儲能的積極性高漲,在電價高的時候把電放出來用,在電價低的時候儲起來。政策層面,政策對企業有減碳要求,當前在逐步建立對碳足跡核查和信披要求等,工商業企業安裝光伏是順應綠色轉型的需要。

《21世紀》:2023年中國製造“新三樣”出口同比增長近30%。有分析認為,今年新三樣出口可能難以維持這麼高的增速。你怎麼看?

錢晶:全球低碳轉型,是助推中國“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的一大原因。另外,製造業“新三樣”,中國具備較大的產業規模、完整的產業鏈、技術代表全球最先進的技術,這些優勢條件推動了“新三樣”出口的快速增長。

30%的年度增長是很快的,理性來看,後續不可能每年都維持30%以上的高增長。

《21世紀》:“新三樣”似乎也面臨,一方面需求很旺盛,一方面又容易過剩的困境。對於後續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何建議?

錢晶:要大力發展儲能。對於光伏這類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用擔心,需要擔心的是,儲能發展不充分、電網消納能力跟不上,這些會限制光伏的增長。現在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儲能,來增強電網的消納能力,現實的情況是,光伏發展了20年,但儲能產業才剛剛起步。

晶科現在第二大支撐業務就是儲能。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時間里,成為全球第三大儲能供應商。未來晶科會有兩個主導製造板塊,一個是光伏組件,一個是儲能。

對“新三樣”行業內的人而言,要居安思危,如何進一步降本增效、如何保護自己的技術建立專利護城河、如果穩紮穩打地繼續全球化之路、如何增長同時維持合理利潤和健康現金流,外部貿易壁壘或者限制條件仍不少,也需要行業內的企業積極應對。“光伏出海”需推進綠色生產

《21世紀》:歐盟在2023年出台碳關稅,中國光伏企業要如何應對?

錢晶:對中國光伏的貿易壁壘從沒停止過,雙反、最低進口價格等,但是後來發現即便加征較高關稅,中國光伏產品依然有成本優勢。現在歐盟、韓國、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又開始對相關產品出台了嚴格碳足跡標準。這對於中國當前依然以煤電為主的國家而言,這樣的碳關稅或者碳足跡要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要想實現全球化的佈局,必須要直面這些貿易壁壘,要清楚海外市場的標準,做到產品是合規的。實現綠色生產是企業必須要做的事情,有些市場可能還沒有這樣的要求,但企業要預見到這是大勢所趨。

《21世紀》:晶科這些年加大海外產能佈局,是不是能有效規避歐美市場這些貿易壁壘?

錢晶:加大海外產能佈局,的確能規避這些問題。但是,客戶是不會願意多花一分錢去購買你海外產能的光伏組件,因此在海外投資設廠也要充分考慮要素成本是否同樣具備競爭力。海外工廠生產的組件,可能能規避一部分政策限制,但是是否能做到跟中國國內一樣的成本優勢,這需要企業從中尋找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