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銀行中期分紅

又有上市銀行擬實行中期分紅。

近日,南京銀行發佈公告,向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增加臨時提案。臨時提案內容為提請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決定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從曆年分紅來看,自2019年以來,南京銀行年度現金分紅金額和分紅占比逐年提升。基於2023年實現的185.02億元歸母淨利潤,南京銀行計劃向全部普通股股東每10股派送現金股利5.367元(含稅),共計派發現金股利55.51億元,占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的30.00%,占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的31.91%。

至此至少有11家銀行拋出中期分紅“橄欖枝”。不過從目前來看,中期分紅的銀行主要集中在國有大行和城商行,股份行則暫時沒有類似方案。不過對於中期分紅,有分析認為,還是要“量力而行”,更主要是公司需要基於其經營業績來穩步提高分紅比例,這樣才能確保分紅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股份行暫未披露中期分紅方案

據南京銀行公告,該公司於2024年4月27日公告了股東大會召開通知。2024年5月7日,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紫金投資”)向公司董事會提出《關於提議增加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臨時議案的函》。

紫金投資提議,將《關於提請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決定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的議案》作為臨時提案提交公司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有南京銀行12.87%股份,為南京銀行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持股15.24%的法國巴黎銀行。

今年4月29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五家國有銀行相繼發佈公告,表示將實施2024年中期分紅。此外包括江蘇銀行、紫金銀行、上海銀行、蘭州銀行、蘇州銀行等多家銀行,均表示董事會已審議通過2024年中期分紅安排的相關議案。

業內人士表示,在政策引導下,A股上市公司紛紛拋出“真金白銀”的分紅預案,以更大的分紅力度回饋投資者。

中期分紅的背景是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新“國九條”明確,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並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隨後在國有大行的帶領下,城商行也掀起了中期分紅的熱潮。

不過相較於國有行和城商行積極響應新“國九條”,股份行反應平靜。截至目前,尚未有上市股份行公佈有關中期分紅安排。

華泰證券分析師沈娟表示,上市銀行利息增長仍承壓。今年一季度銀行測算淨息差同比下行22bp至1.51%,帶動淨利息收入同比-3.0%,是拖累營收的重要因素,其中股份行、農商行利息收入降幅相對較大。從上述表述來看,這或許是股份行和農商行中期分紅較困難的原因之一。

“從去年開始,銀行的息差就不斷收窄,截至去年末僅有1.69%,首次擊穿1.7%,股份行的壓力更大,因此中期分紅存在一定的壓力。”華南一傢俬募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分紅仍需“量力而行”

對於銀行此舉,市場給予積極響應。銀行板塊自4月29日以來,上漲1.3%,其中滬農商行、寧波銀行和常熟銀行漲幅均超過10%,分別為13.5%、11.3%和10.7%。此外杭州銀行、浦發銀行等8只個股的漲幅超過5%。

不過對於分紅,有分析認為需要量力而行。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上市銀行增加分紅頻次,提高對投資者的回報,這不僅有助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還能進一步穩定股價。

然而,投資者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分紅次數並不是衡量一個公司價值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公司需要基於其經營業績來穩步提高分紅比例,這樣才能確保分紅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當然,提高分紅比例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基於良好的經營業績,並要平衡好股東、員工、投資者和存款人等利益相關者的關切。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和妥善處理好短期分紅與長遠發展的關係。畢竟,只有穩健且持續的經營才能為股東帶來更長遠的回報。

興業證券的研報表示,此前,我國境內上市銀行的分紅頻率多為每年1次,上市銀行陸續新增中期分紅方案、將分紅頻率提升至1年2次是積極響應新“國九條”對於加強分紅的要求。商業銀行分紅的比例以及頻次與自身核心業務發展、盈利能力狀況、風險防控有效性等息息相關,採取不同的分紅策略時需要平衡好股東利益與監管要求、短期與長期發展之間的平衡。

興業證券認為,從分紅頻率來看,境外銀行多採用每半年或每季度分紅1次的頻率,而我國境內上市銀行此前多採用每年分紅1次的頻率進行分紅,分紅頻率相對偏低。隨著我國銀行增加中期分紅、提升現金分紅頻率,未來我國境內銀行分紅頻率也將逐步與境外大型銀行接軌。

市場認為隨著分紅次數增加,銀行將更有“性價比”。開源證券分析師劉呈祥表示,2024年初受平滑因素信貸投放放緩,疊加高息攬儲現象持續存在,銀行經營壓力仍存;未來地方政府債及特別國債發行將緩解銀行資產荒,同時撬動信貸配套融資,監管亦對資金空轉現象嚴格監管,限制高息攬儲行為,政策加持下銀行經營環境或邊際好轉。但存量涉房業務風險仍在持續暴露階段,以經營貸置換按揭存量業務風險仍存。目前“低估值+高股息”策略仍有效,此外區域景氣度高、資負結構和客群結構占優的銀行將顯示出更好的業績韌性。

據統計,目前銀行的股息率在4.1%左右,大幅好於銀行理財,其中有4家銀行甚至高於6%。

(作者:葉麥穗 編輯:李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