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類5公司平均回報超2%,混合類第一創業表現較好,FOF類3公司虧超5%丨理財機構一季度測評之券商資管
今年一季度債市一片紅火,中證全債指數上漲2.34%,股市也探底回升,滬指上漲2.23%,那麼一季度資管機構產品管理的成績單如何?各類產品哪家公司的平均收益率更高?
21世紀資管研究院“理財機構測評”系列,本期聚焦各類資管機構主要類型產品今年一季度的收益水平以及回撤情況。本篇為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公司存續的主要類型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一季度產品整體表現。
主要結論:
1、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靠前的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公司有申港證券、財達證券、國盛證券資產管理,其中申港證券、財達證券在去年平均回報就靠前。而今年一季度此類產品平均回報靠後的公司有華金證券、上海光大證券資產管理等。
2、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第一創業證券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領先,平均回報居前的還有中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萬聯證券資產管理。平均回報靠後的公司有安信證券資產管理、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民生證券等。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均收益表現較優的公司有萬聯證券資產管理、上海光大證券資產管理、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等。
3、FOF集合資管計劃: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居前的公司有東海證券、華安證券、第一創業證券,平均回報靠後的有廣發證券資產管理、浙江浙商證券資產管理、太平洋證券等。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平均回報均靠前的公司有第一創業證券、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中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等。
一、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5家一季度平均回報超過2%,華金證券、光大資管等收益表現落後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存續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共8370只,為券商集合理財數量最多的產品類型,其中以混合債券型一級集合資管計劃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最高,達1.63%,其次是中長期純債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1.61%。

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最高的是申港證券,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2.65%,財達證券的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排第二,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2.58%,國盛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排第三,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2.12%。
今年一季度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超過2%的券商或資管子公司共有5家,除了上述3家外,還包括恒泰證券、世紀證券。
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均靠前的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公司有申港證券、財達證券、世紀證券等。
今年一季度債券型集合資管計劃收益率靠後的公司有華金證券、上海光大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
二、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最高達39.9%,安信資管、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等落後
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為數量第三多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類型(第二多的產品類型為貨幣型集合資管計劃)。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存續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共1356只。

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最高的是第一創業證券,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達39.9%,不過產品數量不多,僅6只,其中一款投資新三板的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一季度實現218.18%的收益率,此類產品雖然收益高但風險也較大,去年第4季度曾浮虧超過50%。
平均回報第二高的是中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今年一季度實現3.11%的平均回報。萬聯證券資產管理以2.06%的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排第三。
今年一季度和去年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均靠前的公司有萬聯證券資產管理(廣東)、上海光大證券資產管理、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等。
今年一季度混合型集合資管計劃平均收益率靠後的公司有安信證券資產管理、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民生證券等。
存續股票型集合資管計劃由於數量較少,並且有收益數據的存續產品較少,因此此次暫時不納入測評範圍。
三、FOF集合資管計劃:3家平均回報為正且回撤小
FOF集合資管計劃為數量排第4的集合理財產品類型,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存續FOF集合資管計劃有746只。

存續FOF集合資管計劃今年一季度平均回報最高的是東海證券,平均回報0.79%。2023年度資產管理報告顯示,東海證券多款FOF產品去年末以私募基金為主要投向。
華安證券今年一季度FOF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以0.44%排第二。第一創業證券以0.38%排第三。
今年一季度和去年FOF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靠前的公司有第一創業證券、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中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
今年一季度存續FOF集合資管計劃平均回報靠後的券商有廣發證券資產管理(廣東)、浙江浙商證券資產管理、太平洋證券等,今年一季度平均浮虧幅度超過5%。
本期測評說明:
測評對象: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公司發行的主要類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包括債券型、混合型、FOF。
統計說明:統計範圍為2024年前就成立並且2024年一季度末仍存續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數據來源於Wind,不同份額未合併統計。由於披露的原因數據缺失較多,為避免數量過少統計出來的平均收益率不具代表性,本期報告在統計管理人某類產品平均收益率時不統計有收益數據的該類產品數量在5只以下的管理人。
註:此次測評未考慮規模因素,通常規模小更容易運作出更好的業績,規模越大運作難度越大,投資者選擇時可結合規模因素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