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降價!你降價!我免費! 三巨頭,3小時,殺瘋了……

文 | 新浪科技 張俊

昨天的科技圈有些熱鬧。

原以為電商平台們要在618上演一場龍爭虎鬥,誰料真正開戰的卻是另幾家巨頭——短短3小時內,字節跳動、阿里雲、百度等先後就大模型展開“價格戰”。

率先出招的是字節:宣稱大模型定價降至0.0008元/千Tokens!

阿里雲緊隨其後:0.0005元/千tokens!

百度更是直接掀桌子:兩款主力模型全面免費!

…………

大模型的價格戰,是否能促進行業發展?

目前分為正反兩派:一方認為是好事,此舉降低了門檻,有利於加速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另一方認為是壞事,價格戰將壓縮利潤空間,缺少資金就不能吸引更多人才,有礙技術進步,模型的進化將直接受損,長此以往更不利發展,甚至一批中小型初創企業將被淘汰。

巨頭掀起價格戰:他降價!你降價!我免費!

實際上,在此之前,國內大模型企業就出現了降價行為。比如DeepSeek-V2價格做到了每百萬tokens1元,智譜AI也把glm3-turbo價格調整到每百萬tokens 1元。

而引發這波大規模的價格戰的則是字節跳動的入場。

一週前,字節跳動舉行大模型戰略發佈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激進的價格策略。字節跳動宣佈,豆包大模型將正式開啟對外服務,火山引擎總裁譚待表示:“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的定價只有0.0008元/千Tokens,0.8厘就能處理1500多個漢字,比行業便宜99.3%。”他認為,這將助力企業以極低成本使用大模型、加速大模型的應用落地。“技術驅動的極致性價比才能真正創造價值。”

一石激起千層浪。

5月21日,阿里雲宣佈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Turbo、Qwen-Plus、Qwen-Long、Qwen-Max等9款主力AI大模型宣佈全面降價。其中,Qwen-Long API輸入價格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最高直降97%。

新浪科技對比之後發現,此次降價後,通義千問的價格為0.0005元/千tokens,而此前豆包大模型降價後,其價格為0.0008元/千Tokens。這意味著在相同的tokens數量下,通義千問的價格比豆包大模型便宜。

讓火藥味兒更濃的是,火山引擎相關負責人直接回應友商降價:非常歡迎通義千問大模型降價,共同助力企業以更低成本探索AI轉型,加速大模型應用場景落地。

不過,巨頭們的價格戰並未就此結束。5月21日下午,百度文心大模型的兩款主力模型ERNIE Speed、ERNIE Lite宣佈全面免費,即刻生效。百度這一動作狙擊字節跳動和阿里雲的意圖十分明顯,也將這波價格戰引入了高潮。

支持派:降低成本,還可促進捆綁銷售

對於大模型的價格戰,業內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企業家和業內人士力挺價格戰的一派。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向新浪科技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整個行業每年降低10倍推理成本,這是可以期待的,而且是必然也應該發生的。“這是一個好消息,對整個行業都是好消息。”

一位業內人士向新浪科技表示,大模型行業也確實到了要追求落地、衡量商業化的階段,所以大家都開始考慮用更加激進的降價手段獲取客戶,價格戰是必然會發生的。他同時指出,目前降價的企業,大多是雲廠商,或者是有雲能力的大模型公司,比如豆包背靠火山引擎,文心大模型背靠百度智能雲,通義千問有阿里雲,他們也不是全系降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降價,通過這種偏營銷色彩的方式獲得市場關注。吸引客戶之後,他們體量比較大服務比較多,可以有一些捆綁銷售的行為,就能整體把利潤做起來。

他認為,中小初創型大模型企業,在價格戰中肯定會受到一些衝擊。行業已經捲起來了,總歸有些企業會死掉。“現在比拚的也不一定是誰的技術厲害,技術可能是因素之一,但還要比誰的融資能力更強,誰的商業能力更雄厚,最後才能真正地屹立不倒。”

反對派:惡性循環,與一流水平差距加大

也有很多專家對此表達了擔憂。

Lepton AI創始人、阿里巴巴原副總裁賈揚清指出,站在整個AI業界的角度,降價是個拍腦袋就可以做的簡單策略,但是真正的To B商業成功更難。“今天不是說API貴才沒有人用,而是因為,企業首先得搞清楚到底怎麼用起來產生業務價值,否則的話,再便宜也是浪費,而今天恰恰實施的這一層是缺的。”賈揚清表示,“也許不是最便宜地贏得商戰,而是最能落地地贏得利潤。”

還有觀點認為,國內廠商的模型能力如果達不到OpenAI的水平,一味拚價格並不是一個好策略。比如OpenAI日前宣佈推出GPT-4的升級版GPT-4o,實現了文本、音頻和圖像的多模態交互;Google也在I/O開發者大會上亮出了全方位的AI底牌,將AI技術深度整合進其龐大的產品生態中。而國內大模型企業一旦陷入單純的價格戰,現金流會持續承壓,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到招募AI人才、升級基礎設施等投資中去,模型進化與迭代也會受到影響,從而讓國產基座模型進入發展瓶頸期,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模型價格戰的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複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鄔江興近日指出,“AI內生安全問題是當前AI應用推廣中的最大障礙。”他表示,對當前最流行的10種大模型進行安全分析發現,90%以上的主流大模型是不可信的。

對於國內大模型企業來說,除了價格戰這個吸引關注的策略之外,同樣進一步需要在技術水平、安全性等方面下足功夫,提升綜合能力,如此才能推動行業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