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如何看待經濟週期預測中的現實與模型?

孫長忠(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研究員)孫長忠(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研究員)

2022年底到2023年初,國際上普遍預測美國經濟將會衰退,結果卻不然。問題出在哪裡呢?

預測不準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不存在先知先覺。現代全球經濟金融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準確預測更是難上加難。每到歲末年初,國際上各大機構及經濟學家們都按例作出新年經濟預測,雖然鮮有準確,但像這一次預測與結果幾乎完全相反尤為罕見。也有人分析此次預測為什麼錯得如此離譜,比如忽略了供應鏈混亂的暫時性,美國政府財政刺激政策的作用,經濟的適應性,美聯儲在收緊貨幣政策的同時為應對地區銀行危機的放水對衝,等等。這些都有道理,深入分析,可以歸納為:本輪週期的特殊性。

筆者在2022年8月的文章《世界經濟本輪週期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中簡要分析了本輪週期的特殊性:引發危機的是經濟金融之外的因素,即新冠疫情。全球疫情引發的危機及其應對,不同於過去任何一個週期,帶來了劇烈的變化,造成了經濟金融史上諸多幾十年一遇的現像甚至史上之最,也使得過去長期行之有效、習以為常的定理、模型、經驗似乎都失效了,自然給經濟預測帶來了空前的困難,也給有的國家政策製定者和經濟學家們帶來了諸多深刻教訓,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經濟現實重於理論模型

經濟金融理論是從實踐中抽像出來的客觀規律,經濟金融模型則是用數學方法表達的經濟理論,更加嚴謹和精確。理論和模型都帶有一般性,特別是經濟學和金融學基本原理確實是普遍適用的,但也正因如此,它們都是有前提和假設的,是對經濟現實的簡化和提煉,撇開了很多具體因素。經濟現實則是複雜的、多變的,很多因素是撇不開的,是不能簡單套用理論模型的,當然也不能簡單以此預測經濟,否則必然出錯。

本輪經濟週期現實與理論模型出入極大,甚至完全相反。分析其原因,在於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及其應對無法納入現有的理論模型。最普遍、最典型的預測失敗是關於2023年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測:經過40年來步伐最快的加息使利率達到20多年來的最高位,必然導致經濟衰退,這不僅是基於一個普通的經濟學理論,還基於過去的長期經驗——二戰後美國經濟都在加息後發生經濟衰退,1950—2010年的60年間發生了10次。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去年以來,美國經濟不僅沒有衰退,還保持著強勁增長。由於僅憑理論和經驗作預測,國際上的一些經濟學家們大都忽略了本輪週期的特殊性:供應鏈衝擊突如其來,之後修復也較快,加之政府大力度財政補助帶來旺盛需求,高科技條件下企業適應力增強帶來更大韌性等等,部分對衝了加息效應,使得加息只是降低了“超額需求”,有利於控製通脹而不是過多抑製正常需求,經濟由此避免衰退,保持強勁增長。

預測美國經濟衰退使用較多的另一個理論依據是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通常情況下,長期美債收益率高於短期美債收益率,因為長期通脹和利率的不確定性比短期更高,因此債券投資者傾向於要求獲得更高的收益率。2022年7月到2023年中期近一年時間里,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一直呈倒掛形態,長期美債收益率低於短期美債收益率。收益率曲線倒掛說明,投資者預期短期內利率或經濟風險會上升,因此要求獲得更多補償。自1950年代以來,每次美國經濟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線都會倒掛。道瓊斯市場數據(Dow Jones Market Data)顯示,2年期和10年期美債收益率倒掛最短7個月後經濟衰退到來,最長2年後到來,經濟學家們由此預測美國2023年將會發生經濟衰退。

這顯然是簡單套用理論和曆史經驗框定和裁剪現實。即使從理論邏輯和曆史經驗的角度分析,用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預測經濟衰退也不成立:二者存在相關性,但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每次美國經濟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線都會倒掛,但並非每次收益率曲線倒掛之後都會衰退。本輪週期的特殊性更是將其預測功能削減到幾乎為零:倒掛主要是加息和預期所致,與基本面無關,最為關鍵的是各項經濟指標並無衰退跡象,也尚無明顯衰退趨勢。在2023年1月開展的一項季度經濟預測調查中,美國71名經濟學家參與了調查。結果到了年底,名不見經傳的奧聖瑪麗大學(位於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的一所較小的天主教文科大學)經濟學副教授Belinda Román預測的準確度最高。她的預測方法就是不過於依賴數學模型,而是更重視使用移動平均數和趨勢線,並注意探究數據背後的問題。可見,觀察經濟首先要正視經濟現實,實時跟蹤經濟數據,全面掌握經濟動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將理論運用到具體現實中,而不是相反。

趨勢因素重於暫時因素

面對經濟數據,又有一個如何分析和使用的問題:同樣的數據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預測結果。人們容易受到經驗的影響,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為過去發生的,將來也會同樣發生;昨天和今天的情況,明天還會延續。比如,2021年以來美國通脹持續上漲,但2023年下半年卻超預期下降,於是人們也預期今年繼續下降,但今年第一季度的通脹卻又高於預期;這三個月的數據,自然使人們又預期通脹將持續高企,甚至發生“二次通脹”,就連前兩年一度出現的“滯脹”一說也再次浮出水面。事物的發展顯然不是簡單線性的,而是複雜曲折的,憑經驗預測未來早已證明是靠不住的。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無論多麼新的數據都是過去時,並不簡單意味著將來時。但在一段時間內,河流又有一致性。人們開展經濟預測,也只能在現有的數據和狀況中作深入分析,從中找出並剔除暫時性因素,提煉並把握趨勢性因素,運用基本原理,綜合分析研判。比如,今年3月份美國新增就業30多萬人,創下去年5月以來最大增幅,遠超預期的20萬人,表面上看是經濟過熱的表現,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就業增加主要源於勞動力總數和勞動參與率的增加,新增就業主要是兼職工作,被視為通脹壓力重要指標的平均時薪同比增速還有所下滑,就說明這主要是個暫時性現象,但也影響到了人們的預期。其實這項指標4月份就恢復正常了:美國4月非農就業增加17.5萬人,與預期(24萬人)之差為2021年12月以來最大,失業率增加0.1個百分點,平均時薪同比增速連續兩個月下降,環比增速也低於預期和前值,平均每週工時略微減少。

通脹數據也是如此。對美國3月份PCE數據作進一步分析表明,一季度高於預期的數據主要源於對1月份數據的向上修正,這說明在一季度里,1月之後的兩個月是趨於下降的,這就是一個重要的趨勢性信號,說明通脹總體趨勢還是下降的,只是不那麼明顯,也沒有反映在CPI數據中。果然,美國勞工部5月15日公佈的4月份CPI數據顯示:美國4月CPI和核心CPI增速都有下降,特別是4月核心CPI同比漲幅是2021年4月以來最低值,環比增速6個月來首次下降。這說明,今年以來高於預期的頑固通脹數據連續出現了三個月確實有點久,看似有持續之勢,但還是有相當大的季節性、暫時性因素。從4月開始,其間雖難免曲折,但總體上應該是恢復下降趨勢。由於PCE數據才是美聯儲的決策依據,而且通常要低於CPI數據,預計下一步的PCE數據或將更為明顯地呈現下降趨勢。

客觀實際重於主觀傾向

科學研究是探索真理的過程,要求研究者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先入為主,不帶任何成見,沒有感情色彩,沒有主觀傾向。但事實上,研究者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情緒情感和主觀傾向,也就難免反映到研究中,自覺不自覺地與客觀中立有所偏離,由於宏觀經濟的複雜多變,這在經濟預測中尤其如此。比如,在美國,人們總是帶著危機感和悲觀情緒看美國經濟,很多人包括經濟學家自覺不自覺地放大和突出美國經濟中的問題,並反映到經濟預測中,於是造成預測的偏差,甚至與結果相反。

比如美國“滯脹”之說,前兩年通脹升高時出現此說,今年一季度通脹頑固,又再次浮出水面。前不久美聯儲5月議息會議結束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發佈會上遇到有關滯脹的問題時說:“我不懂,現在的數據哪裡和滯脹沾邊了?(So I don’t really understand where that’s coming from?)”上世紀美國確實發生過嚴重的滯脹,於是本輪通脹發生後,一些論者自然又聯想到了它。其實曆史上也就那麼一次,也是因為滯脹的發生概率本身就很小:要麼滯,要麼脹,要麼都不是,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二者才能再次同時發生?

研究和預測客觀中立,也包含不盲目從眾。前面提到,美國國內對去年美國經濟的預測,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的經濟學副教授就超過了各路權威經濟學家。因此,上述種種偏差都不可取,儘管很難,也應儘量避免主觀影響,儘量做到客觀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