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會道|對話晶科能源李仙德:我們發動的是不停站的直達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導

在今年5月的母親節前夕,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發了一篇“小作文”,藉著母親節的時間點,談了“創新”和“過剩”這兩個關鍵詞。

晶科能源董事長 李仙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晶科能源董事長 李仙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這也是今年光伏產業最熱的兩個詞彙。一方面,繼去年業內開啟N/P型技術升級元年後,今年各類N型技術均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突破,疊加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導入,這使得光伏的創新討論持續升溫;另一方面,光伏產業鏈價格的持續下跌,依然在反映著供需不平衡的壓力,業內卻將此視作新舊產能更替、轉化的契機,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李仙德眼中,至少從一季度的財報來看,晶科能源的表現是“優秀”的。他再次強調了,“過剩只能是因為不夠優質,不夠最優質。”

然而,相較於往年,今年的中國光伏產業除了延續“內卷”之外,來自外部的“產能過剩論”亦讓外部市場環境變得更為複雜。

“這是他們自身產業缺乏競爭力的一個藉口。”李仙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新能源產能過剩論”的討論已經脫離了產業本身。

不過他也承認,出海有風險,不出海風險更大。

“TOPCon紅利還能維持2-3年”

光伏產業鏈價格的大動盪,使得今年一季度行業的盈利格局“變天”。

以A股光伏公司為例,約三分之一的光伏企業在今年一季度虧損,三分之二淨利潤同比下滑。而產業鏈的殘酷競爭也使得部分光伏龍頭企業遭遇盈利壓力。因此,業內便有了一季度光伏企業“不虧損即是贏”的評論。

“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價格下降是導致行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因素。有些公司產品力不足,過度內耗導致訂單量不足,開工率低、產能利用率低。”李仙德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對於晶科能源而言,其盈利依然會受到整體行業狀況的影響,“但影響幅度會低一點。”

暫不論與去年同期的對比,晶科能源今年一季度的營收排在A股光伏板塊第二位,為230.84億元,緊隨特變電工;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排在第四位,為11.76億元,在同類光伏組件企業中,晶科能源的業績相對突出。

對於原因,李仙德將其歸結為,晶科能源N型產品的競爭力讓其得以維持較高的產能利用率。“晶科N型占比高,分銷市場比重大,不過分依賴少數市場。”

今年以來,國內光伏產業鏈價格尚未止住跌勢。在“買漲不買跌”的心態下,下遊裝機市場增量乏力。於是,能與去年維持相似新增裝機水平的預測已屬於較為樂觀的期待。

李仙德認為,行業的盈利有望在今年第三、四季度“好一點”。但組件價格何時能夠走出低位運行的態勢,仍與供需關係和庫存出清速度有關。“特別是P型產能出清速度。”

對於晶科能源一季度的表現,李仙德是滿意的。他進一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公司不僅僅是一季度維持高增長和合理正利潤,更重要的是公司手握訂單飽滿,為後三個季度業績表現打下基礎。”

並且,在李仙德看來,一季度晶科能源的業績表現還是一種“最好的證據”。它證明了,過剩的只能是落後的、非優質產能。

事實上,在當前N型TOPCon產能快速擴大的背景下,業內也在關注這一技術的紅利期還能維持多久。

“按照晶科的技術路線,2~3年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在生產端達到它的理論極限,這兩三年里,特別是現在這樣的成本承壓下,超車的機會更少。”李仙德認為。“2~3年以後,就直接去鈣鈦礦。”

據介紹,隨著TOPCon量產工藝和製造經驗的不斷進步,晶科能源最新組件量產效率超過24%,功率650W。

既要顛覆式創新也要連續式創新

面對“新質生產力”這一熱詞,李仙德覺得無需去爭論“這是新概念還是新語境”。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還是創新”。李仙德將創新分解為兩種:一種是追隨式創新,那就要比之前的原型更好或更便宜;一種是顛覆式創新,顛覆式創新需要顛覆式投入。

李仙德治下的晶科能源“兩者都有也兩者都要”。特別是,連續的顛覆式創新更需要連續的顛覆式投入。

談及對於TOPCon技術路線選擇,李仙德表示,在這一輪的技術研發中,晶科能源基於自身的製造能力以及基礎導向型生態鏈主的影響力,快速形成N型TOPCon產業鏈和多元化客戶群。

“目前,晶科能源TOPCon組件量產效率已經達到23.8%,並且已經出貨,且未來量產效率還將持續提升。”李仙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效率提升直接導致單瓦成本下降,再加上0BB這些工藝設計的優化。

0BB技術在TOPCon上的導入進展,目前備受外界關注。晶科能源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說明會上也曾向投資者透露,“今年公司已完成了激光輔助燒結技術的全部導入,0BB技術完成了前期測試,可較顯著提高功率和降低成本,將按照公司規劃逐步導入。”該公司還稱,“今年年底通過0BB技術和特殊網板技術的組合使用,有望降低銀漿用料至80mg/片左右。銀包銅和電鍍銅技術已同步在驗證,預計未來兩年有機會應用到生產中。”

那麼,晶科能源的TOPCon技術是否還會有下一階段?

李仙德回答記者稱,TOPCon之後直接去實現鈣鈦礦疊層。“晶科的鈣鈦礦疊層,在去年三、四季度已經可做到33%的效率了。所以這是清晰的路線,是不停站的直達車。”

由於其鈣鈦礦技術尚處於早期開發階段,因此其目前尚未談及該流程的具體特徵。但晶科能源已經在不同技術論壇的場合透露鈣鈦礦是一種全新的工藝技術,而不是TOPCon的改進或迭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年初,晶科能源曾官宣將部分N型TOPCon相關專利的使用權授予一家光伏龍頭企業。

“確切說不僅僅是一家。”李仙德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晶科能源之所以開放部分TOPCon專利,其考量是通過開放技術,讓行業重視專利,也提醒一些企業增強專利意識。“可以使用,讓大家共享技術紅利,減少重複研發,但必須合理合法使用,是我們的初衷。”

實際上,憑藉強大的研發技術,中國光伏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光伏產業鏈的鏈主角色。但其在海外市場面臨著不少風險和壓力。例如目前歐美國家鼓吹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新能源產能過剩論”。

“在一個公平自由市場機制下,優質產能和先進的技術永遠不過剩。”李仙德認為,“產能過剩論”已經脫離了產業本身的討論,它是歐美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新理由。

但李仙德認為這些都是中國光伏產業出海過程中的插曲。“碳足跡要求才是光伏企業未來在出海過程中真正要集體面對的問題。”

《能說會道》欄目,是由21世紀經濟報導推出的能源領域訪談欄目。該欄目將圍繞能源領域的熱點話題、創新舉措等方面,對話企業高管、機構投資人、專家學者,共話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欄目內容將在21財經APP、21能聞(21世紀經濟報導旗下能源類矩陣號)等內部平台以及頭條號等外部平台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