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1140億投入國家大基金三期

5月28日,新華社發佈經濟隨筆《“壯大耐心資本”的啟示》。文章表示,中央部署“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耐心資本”,就是引導資本做“時間的朋友”,不受短期市場波動的干擾,陪伴硬科技、科學家與創業者“長跑”。

文章稱,“耐心資本”與新質生產力都體現了經濟發展的一個道理:要有前瞻眼光,更要有戰略定力,不畏風險挑戰,堅持做正確的事,在長期投入與堅持中結出碩果。

就在5月27日,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郵儲等六大行相繼發佈公告,已簽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協議》,擬以自有資金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大基金三期”)進行投資,這也是國有六大行首次參與集成電路國家大基金投資。

企業預警通顯示,國家大基金三期已於5月24日正式成立,註冊資本達3440億元人民幣,其註冊資本已超前兩期註冊資本總和。

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梁遠浩 攝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梁遠浩 攝

一浪高一浪 三期註冊資本超前兩期總和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俗稱“國家大基金”,是中國政府為推動半導體產業自主發展而設立的專項產業基金,對加快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崛起、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瞭解,國家大基金佈局始於2014年6月。彼時由國務院批準,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發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對基金進行出資。基金實行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基金支持圍繞產業鏈佈局,重點支持集成電路製造領域,兼顧設計、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環節,推動企業提升產能水平和實行兼併重組、規範企業治理,形成良性自我發展能力。

目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已成立兩期,本次國家大基金三期的註冊資本已高於一期、二期的總和。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大基金一期)於2014年9月成立,註冊資本987.2億元,最終募集資金總額為1387億元。公開資料顯示,其投資分佈大致為集成電路製造占67%,設計占17%,封測占10%,裝備材料類占6%。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大基金二期)成立於2019年10月,註冊資本2041.5億元。主要聚焦集成電路產業鏈佈局,重點投向芯片製造及設備材料、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等產業鏈環節,支持行業內骨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國家大基金三期成立於2024年5月24日,註冊資本3440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19家機構共同出資設立,法定代表人為張新。經營範圍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服務,以私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活動。

六大行出資千億 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只有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六大行在投資公告中也表示,本次的國家大基金三期旨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多渠道融資支持,重點投向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作為國家大基金三期股東,六大行合計出資1140億元,占比33.14%。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均投資215億元,交行投資200億元,郵儲投資80億元,六大行投資預計在基金註冊成立之日起10年內完成資金實繳。

六大行均表示,本次投資是結合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是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對於推動金融業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創企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扶持,2024年3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指出,科技型企業一般會經曆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的階段,企業成長週期的不同階段,對金融需求有不同的特點。

他表示,在科技型企業成長的早期,更多需要風險投資、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的介入,目前還是一個薄弱環節;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企業風險評估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下一步需要著力補齊短板,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體系。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也指出,未來5年,銀行業保險業多層次、廣覆蓋、多樣化、可持續的“五篇大文章”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相關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產品更加豐富,服務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科技金融方面,《指導意見》提出,針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增強,對研發活動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資金和保險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持續優化,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做好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 國有大行佈局科技金融

科創企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其融資問題一直是製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這些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風險、高投入和長週期的特點。同時,科創企業在研發和市場轉化過程中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而現有的短期金融產品難以滿足其長期發展的需求。此外,金融機構對科創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以及對企業創新能力和成長潛力評估的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融資難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科創企業的研發創新和市場擴張,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整個社會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今年年初發佈的《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通知》中提出,做實專門機構,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在科技資源集聚的地區,規範建設科技金融專業或特色分支機構,專注做好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

因此,在投資國家大基金三期外,六大行還紛紛成立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1月12日,工商銀行在北京成立了科技金融中心。4月10日,中國銀行在北京成立了科技金融中心。5月16日,建設銀行在上海舉辦了“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上海)”授牌儀式。此前3月28日,建行還在深圳舉行了“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深圳)”授牌儀式。

在2023年年報中,部分大行也曬出科技金融成績單,農行介紹,已在6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城市所在分行試點建立科創金融事業部組織體系,在區域創新高地設立19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還在各地高新區、經開區、科技園等科技創新集聚地,成立200餘家科技金融專營機構。

交行介紹,已推出“交銀科創”品牌,打造涵蓋“股債貸租”四大產品體系和“鏈圈園”三大場景生態的專屬服務方案。

郵儲銀行稱,去年底,郵儲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6.94萬戶,增長28%,市場覆蓋率超過了10%,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3268億,增長38%,服務“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增速在行業中處於領先位置。

(作者:見習記者林漢垚 編輯:張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