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上調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中國對全球綠色轉型發揮建設性作用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鄭青亭 北京報導 5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別增長5.0%和4.5%。與4月《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相比,這兩年的預測值均上調了0.4個百分點。
“中國的經濟增長仍將保持韌性,”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2024年中國第四條款磋商新聞發佈會上說,考慮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強勁增長及相關政策激勵,IMF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
5月16日至28日,IMF赴中國代表團與中方開展了2024年第四條磋商,與中國政府及中國人民銀行的高層官員、私人部門代表、學界人士就經濟前景、風險、改革進展以及政策應對措施交流了意見。
在訪問結束後,戈皮納特表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令人矚目,這得益於市場化改革、貿易開放以及與全球供應鏈的融合。中國在支持低收入國家債務重組、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IMF期待在這些方面與中國進一步合作。”
但她同時表示,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在當前發展階段,中國經濟也面臨諸多挑戰。根據IMF的預測,中國的通脹將會上升,但在產出低於潛在水平的環境下仍將處於低位,其中核心通脹僅將緩慢上升,2024年升至平均1%。中期內,人口老齡化和生產率增長放緩也將形成一定阻力。
“中國政府認識到這些挑戰,將工作重心放在實現高質量經濟增長上,措施包括支持創新(特別是綠色和高科技領域的創新),提升金融部門監管力度,以及出台一些政策來化解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的風險。”她說道。
IMF建議中國採取綜合全面的一系列政策,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發展,並提供充分的宏觀經濟支持,以提振國內需求並緩解下行風險。
“中國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整對引導房地產行業走上更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必要的,應當繼續。中國政府已實施多項值得肯定的措施來引導房地產市場轉型,包括最近宣佈採取政策為保障性住房提供貸款支持。更全面的一系列政策將促進中國實現高效轉型並降低轉型成本,同時防範下行風險。”戈皮納特說道。
貨幣政策仍有寬鬆空間
戈皮納特表示,中國近期宏觀經濟政策應著眼於支持國內需求和緩解下行風險。財政政策應優先為房地產行業提供一次性的中央政府財政支持。除去一次性的房地產行業一攬子政策,2024年採取中性的財政立場將在支持國內需求、化解通縮風險和控製不利債務形勢之間取得平衡。
在她看來,2024年迄今為止中國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是值得肯定的,但由於通脹低且產出低於潛在水平,仍有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的空間。提高彙率靈活性將能降低通貨緊縮風險,並有助於吸收外部衝擊。
“就中國的經濟前景而言,關鍵是確保2024年以及中期的高質量增長。”近日,IMF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Steven Barnett)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的成功將取決於經濟改革,特別是提高生產力的改革,包括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保障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除了推動經濟改革,巴奈特認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還需要更多地依靠國內消費。“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在經濟中所占比重較低。因此,確保消費增長速度持續高於GDP,將能夠提高消費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它還將使民眾生活水平的增長速度快於經濟的增長速度,並有助於實現中國的氣候目標(因為消費的汙染程度低於投資)。”他說。
巴奈特認為,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的通脹率將同比達到1.9%的漲幅。“我們預計,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拖累繼續減弱且經濟活動進一步複蘇,中國的通脹將會上升。”
各方應就產業政策展開充分溝通
近期,美西方政客在國際輿論場大肆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聲稱中國以低價在海外傾銷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品。5月14日,美方宣佈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等產品進一步加征關稅。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同日表示,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在內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立在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市場競爭之上,取得的領先地位是比較優勢和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來自所謂“補貼”。
對於美國再度挑起“關稅戰”的後果,戈皮納特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全球貿易割裂的風險不容忽視,這可能讓全球GDP在中期損失7%。
“在新冠疫情之後,貿易限制措施越來越多,各個國家也越來越依賴產業政策,其中,美國、歐盟和中國是產業政策最重要的發起方。我們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其他貿易夥伴出台報復性補貼措施的概率高達75%。因此,全球貿易更加割裂的風險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她說。
她進一步指出,去年,全球各國共施加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數量達2019年的三倍。這背後反映了很多國家對國家安全、經濟韌性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重視。當前,全球貿易體系面臨的風險在增加,貿易割裂的早期跡像已經顯現,“在地緣政治上更一致的國家之間的貿易保持得更好,而不那麼一致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就會受到影響”。
戈皮納特指出,貿易限制措施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取決於貿易割裂的程度。她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我們也看到各方之間在針對貿易問題保持積極的對話,中美和中歐之間都是如此,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緩解緊張狀態的方式。我們相信,這些國家開展對話和合作是有利於全世界的。”
此外,當被問到補貼政策在綠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時,戈皮納特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補貼政策確實對推動綠色轉型有幫助,因為這有助於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但也要意識到,不加節製的補貼可能導致資源配置不當。因此,有必要對補貼政策的力度和規模進行評估,並繼續推動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以避免扭曲效應。
與此同時,她表示,IMF一直在提倡通過碳定價推動綠色轉型。“我們認可補貼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碳定價也很重要,這背後有很多原因。首先,它能夠非常有效地向家庭和企業發出信號,表明我們正在經曆轉型。其次,考慮到部分國家和地區政府在財政上正在受到更多限制,面臨創紀錄的債務水平,碳定價可以避免讓政府承擔更多債務負擔或被迫加征其他類型的稅收。”
至於未來幾年全球對綠色技術需求的預期,戈皮納特表示,IMF沒有做對電動汽車等具體產品的估算,但這方面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的政策力度。“如果各國大力支持充電樁等充電設備,或者設定更高的碳價,那麼肯定會有更多人願意使用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