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勤“繭”致富 江西修水鄉村振興有“絲”路

中新網九江6月13日電(熊錦陽 戴詠雲 吳婷玉)13日一大早,走進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花門村龍鑫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的蠶室,只見鮮嫩的桑葉鋪滿地面,許多蠶寶寶正啃食著桑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工作人員不時用鏟子翻動著桑葉,防止發熱鬱積變質。“這批蠶再過幾天就會開始吐絲,接著晚上就會變得雪白,再過兩三天化蛹成熟後,就可以出售了。”蠶農巢文明高興地說。

蠶室內,蠶農正在為蠶寶寶提供新鮮桑葉。盧鵬攝蠶室內,蠶農正在為蠶寶寶提供新鮮桑葉。盧鵬攝

龍鑫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是由花門村領辦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吸納了村中十多戶脫貧戶通過勞務入股組建,投產以來,已解決幾十戶村民就業問題。“現在全縣春繭已經開秤收購了,今年收購價格為每公斤蠶繭52元,能給蠶農帶來滿意的收益。”花門村駐村第一書記鍾惠潤說道,“現在村上合作社每年可以養近九十張蠶種,年收入在18萬元左右。那些留在當地的村民都有事做、有錢賺,生活也有了盼頭。我們還計劃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就業致富。”

花門村是修水縣蠶桑產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修水縣圍繞桑園基地建設標準化、小蠶飼養工廠化、大蠶飼養省力化、種養分離專業化、繭絲產品優質化“五化”理念,推動蠶桑產業轉型升級,蠶桑產業已成為修水縣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修水縣地處贛西北邊陲,位於湘、鄂、贛三省九縣中心,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然條件優越,全年無霜期約300天,年平均氣溫13℃到19℃之間,宜桑地多,氣候適宜桑樹生長。無工業汙染,空氣和水體質量優良,因此發展蠶桑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種植桑樹養蠶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勞動強度低,植桑當年就可養蠶。”據修水縣蠶桑產業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盧鵬介紹,目前修水縣建有26個鄉鎮蠶桑技術服務站,並配備村級管理員,能為村民提供多方位的養殖服務。“我們已經培養了2000餘戶蠶桑產業示範戶,形成縣、鄉(鎮)、村、戶四級技術服務網絡。”

蠶蛹收購現場。盧鵬攝蠶蛹收購現場。盧鵬攝

2021年,修水縣蠶桑科技小院成立,入駐的農業專家們會定期進村辦培訓班,讓每個蠶農都能掌握栽桑養蠶的整套技術。通過培育一大批熱愛蠶桑、服務蠶桑、示範蠶桑產業的技術人才,修水縣蠶桑產業發展迅速,轉型升級迅速。

為提升蠶桑產品市場競爭力,修水縣在支持繭絲綢企業發展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桑蠶副產品加工企業,桑葚、桑果、桑枝、冬桑葉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蠶桑產業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依託“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修水縣多個村莊與蠶桑企業簽訂了發展協議,既滿足了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原料供應,又保障了農戶的經濟利益。

作為江西省目前最大的蠶桑基地縣,截至目前,修水縣全縣共有高效桑園5.5萬畝,覆蓋鄉鎮28個,惠及蠶農1.5萬餘戶,售繭收入突破4億元,綜合產值達10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