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分紅、利率下行對股指上行支撐乏力,矛盾現象值得深入探究

1月11日,第二十九屆(2025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隆重舉行。論壇主題為“金融強國與資本市場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財經金融學院國家一級教授王國剛出席會議併發表主題演講。

王國剛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已對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進行系統佈局,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成為重中之重。談及資本市場屬性,教授指出,簡單將融資與投資比作硬幣兩面,以此理解股票二級市場存在偏差。股票二級市場主要是投資場所,並非融資之地,上市公司融資主要在一級市場完成。

王國剛指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市公司分紅家數超3800家,分紅金額達22000億元,與2009年相比近乎5倍增長。教授強調,這有力證明證監會督促上市公司分紅卓有成效。然而,分紅雖節節攀升,二級市場指數卻始終在3000點左右“徘徊”,可見分紅對指數提振作用有限。從市場性質看,理論中的“零和市場”在扣除交易成本後,2023年分紅總額為正,呈現“超零和”特徵。按常理,市場應交投活躍、指數上揚,可現實依舊是3000點“巋然不動”。對此,王國剛教授指出,這一矛盾現象值得深入探究。

此外,王國剛提到銀行利率與股價關繫緊密。自2011年至2024年7月,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從3.5%降至1.35%,降幅達60%,照理股價應大幅上漲。但實際並未發生,利率下行對股指上行支撐乏力。新股大量上市,導致老股價格下跌,破淨破發現象頻發。2023年,破淨公司超700家,破發公司達1300多家。教授指出,這種在國際股市罕見的現象,在我國卻屢見不鮮,可即便如此,破淨破發股也未成為投資熱點。

談及投資者行為,王國剛教授指出,以工商銀行2023年7月11日數據為例,股息收益率達7%,遠超銀行利率,可居民儲蓄存款卻持續增長,2021-2024年11月增長43%,且90%新增存款轉為定期,資金不願流入股市。實體企業方面,2023 – 2024年11月存款餘額減少,活期存款下降超20%,即便定期利率下降,企業仍熱衷存定期,放棄交易,影響PPI與投資。王國剛教授進一步指出,新增資產利潤率不穩定且呈下降趨勢,嚴重影響投資者預期。2007-2011年,該指標如“過山車”般起伏,負增長年份及低於3%年份眾多。加之A股公司違規、ST、退市數量增加,股市暴雷不斷,投資者紛紛“退避三舍”。就連機構投資者也未展現優勢,股票型基金份額淨值低於1的占比居高不下。

最後,王國剛教授對比中美市場結構,2024年第三季度我國總資產、利潤、市值集中於金融機構,而美國則以高科技企業為主。教授期望借此引發對上市公司質量與業績的重視,共同推動資本市場改革,助力金融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