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只有當中國國債成為優質的全球性資產時,人民幣國際化才有可能性

1月11日,第二十九屆(2025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隆重舉行。論壇主題為“金融強國與資本市場發展”。會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深入分析了財政與貨幣的關係,並提出財政政策要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

劉尚希表示,財政赤字、債務的功能早已超出了財政屬性,其內在的金融屬性日漸凸顯。財政要有金融思維,要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為全球提供優質的人民幣資產,其底層資產就是國債。

“財政與貨幣其實是一體兩面。”劉尚希指出,財政是現代信用的母體。在信用貨幣時代,國家信用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而財政的徵稅權支撐著國家信用。

劉尚希指出,財政收支過程即貨幣流通過程。一方面,稅收收入、非稅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財政資金進入國庫,相當於等量基礎貨幣從經濟中收回;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國庫現金等財政資金從國庫撥付,相當於等量基礎貨幣投向經濟。

劉尚希指出,財政已成為另一個隱形的“貨幣水龍頭”。財政收入對經濟中的流動性具有緊縮效應,財政支出對經濟中的流動性具有擴張效應,其淨效應取決於是財政盈餘還是財政赤字。從時間維度來看,若財政盈餘擴大,則是緊縮效應增強;若財政赤字縮小,則是擴張效應減弱,也可視為時間維度上的收縮。

劉尚希認為,財政赤字、債務的常態化,是財政金融屬性外在化的表現。赤字、債務常態化,其規模不斷擴大的事實,反映出通過財政方式來投放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種需求源自於宏觀不確定性和公共風險。

“公共風險改變了貨幣狀態。”劉尚希表示,在公共風險水平上升、大眾預期轉弱的條件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大幅度下降。“這就需要財政一方面供給貨幣,另一方面控製公共風險,為貨幣政策創造空間。”

劉尚希指出,財政赤字、債務的功能早已超出了財政屬性,其內在的金融屬性日漸凸顯。政府財政出現赤字和發行債券,不僅是滿足政府融資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為滿足貨幣需求提供新的貨幣供給機制,以及為金融市場提供無風險資產和定價基準。

他進一步指出,財政赤字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因此國債發揮了三重功能:一是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是金融定價的基準。二是作為基礎貨幣投放的載體,在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中被使用。三是作為鑄幣稅轉移和財政的載體,把與經濟需求相適應的增發貨幣轉移到國庫。

劉尚希表示,在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經濟金融化,貨幣、鑄幣稅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財政金融問題,也是一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必備條件。鑄幣稅是國家壟斷貨幣發行權獲得的收入,是財政收入來源之一。若發行國際貨幣,則還可獲得全球鑄幣稅。“為此,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財政。”

劉尚希表示,金融強國要具備的第一大核心金融要素就是強大的貨幣,這就要求人民幣逐漸成為國際貨幣。因此,財政要有金融思維,要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條件。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為全球提供優質的人民幣資產,其底層資產就是國債。“只有當中國國債成為優質的全球性資產時,人民幣國際化才有可能性。”

劉尚希表示,本國貨幣國際化,意味著可以從全球獲取鑄幣稅。貨幣國際化程度越高,獲取全球鑄幣稅也越多,金融的國際競爭力也越強。一個國家的金融競爭力代表一國在全球配置資源和分配風險的能力,這需要國債這種金融工具來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