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熱潮再起下的多元資產配置展望!繆夏美深度剖析 2025 宏觀政策、資產配置與市場走勢
進入2025年,蛇年資產如何配置?海外資產的走勢會如何發展?如何看待這一波科技行情?3月7日,新浪基金對話浦銀安盛基金FOF業務部基金經理繆夏美為您解析>>視頻直播
精彩觀點:
海外資產走勢需要關注三條主線:一是特朗普引發的貿易戰;二是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三是美中俄歐四股力量之間的微妙博弈;
隨著中美博弈的拐點和資產價格變局的出現,以及美國可能出現滯脹風險和全球資金重新配置,港股,尤其是港股科技,有望迎來更多機會。
未來,科技領域仍有望迎來第二波上漲行情,將更加註重對科技含量的鑒別。
只有那些真正具備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和未來盈利能力的科技個股,才值得我們關注和持有
最近美元指數下跌,人民幣貶值壓力減輕,這為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對內操作的空間。
對於今年債券市場的整體走勢,我傾向於認為可能會呈現小幅上行或震盪的基本格局。
我們需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並密切關注經濟基本面、房價走勢、中美貿易戰以及股市情緒等因素的變化。
科技板塊有望成為今年國內股市(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的主打主題,但投資者需要保持理性,審慎選擇
作為投資人或基金經理,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覺,不斷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投資框架。當發現框架出現問題時,要及時進行修正,以確保其持續有效。
發言實錄:
新浪基金:今年各類宏觀政策還是突出穩增長,特別強調穩樓市、股市,您認為今年政策的發力空間還有哪些,經濟複蘇的拐點是否已經顯現?
繆夏美:在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今年的赤字率提高至4%,相較於往年3%,這明顯加大了財政政策的力度。此舉旨在穩定樓市和股市,並期望股市能在此基礎上有所修復,從而進一步帶動消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了促進消費的重要性,將其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以往這一位置通常被新質生產力等議題佔據。
要促進消費,首先經濟需要有所修復,居民收入也需要增加。因此,政府在財政政策上加大了力度,提高赤字率以支持經濟發展。這種政策調整在邏輯上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此外,報告還提到了2025年將圍繞貿易戰、中美人工智能競爭以及中美歐之間的微妙博弈這三條主線展開。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
在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個方面,消費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修復。然而,出口可能面臨一定的壓力,特別是受到美國加稅等政策的影響。因此需要採取措施促進國內消費,以彌補出口下降帶來的壓力。
至於經濟拐點是否已經出現,這還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雖然政府已經加大了財政政策的力度,並期望通過修復股市和穩定樓市來帶動消費,但還需要觀察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個方面的實際表現。同時,庫存週期等數據也需要進一步觀察,以確定經濟是否真的已經出現了拐點,需要保持謹慎並密切關注經濟形勢的發展。
新浪基金:今年以來海外市場波動較大,特朗普四處加關稅,不確定性較多,您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外資產的走勢會怎麼發展呢?
繆夏美:今年開年兩個月,海外市場波動較大,特別是美股在春節後出現了明顯下跌。與此同時,歐元和德國股票上漲,中國股票也表現不俗,科技股尤其亮眼。然而,與去年年底或去年四季度的預測不同,美元指數並未如預期般強勢,反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美股也進行了調整。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年需要關注三條主線:一是特朗普引發的貿易戰,這可能導致資產價格大幅波動;二是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這將對未來3到5年的科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在這一領域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並有望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三是美中俄歐四股力量之間的微妙博弈,這可能導致全球資產價格出現較大波動。
新浪基金: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您能不能將全球主要資產的投資優先級,做個簡單的預測和排序?
繆夏美:儘管黃金ETF和國際現貨金在過去一年持續上漲且調整幅度有限,但從市場的反饋來看,今年仍有一定的可能性成為表現較好的資產之一。此外,港股或恒生指數,特別是恒生科技,也被視為表現不錯的資產。港股作為外資參與中國市場的最便捷方式,其曆史跌幅較大,存在超跌反彈的機會。同時,隨著中美博弈的拐點和資產價格變局的出現,以及美國可能出現滯脹風險和全球資金重新配置,港股,尤其是港股科技,有望迎來更多機會。此外,德國今年財政政策開始擴張,有望拉動整個歐元區或歐盟的需求,進而推動德國股票和股指上漲。至於美債,由於市場看不清美國是走衰退邏輯還是通脹邏輯,因此美債可能還會經曆一些波動。最後,國內債券方面,儘管經濟是否出現拐點還需確認,但考慮到出口預期降低和地方債務化解的需要,國內債券可能會繼續維持比較樂觀的看法,但也可能在貿易戰風險上升和政策托底發力時出現波動,投資者需要在波動中尋求收益。
新浪基金:春節前後,deepseek的發佈帶動了股市的一波行情,引發了對中國資產特別是科技資產的再定價,您如何看待這一波行情?
繆夏美:自年初以來,科技領域,無論是真科技還是所謂的“假科技”,都經曆了顯著的上漲,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數以及國內的計算機行業、機械行業、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這些行業的上漲與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密切相關。計算機行業受益於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機械和汽車行業則與機器人和智能駕駛技術緊密相連,電子行業作為TMT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儘管近期這些行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這在正常範圍之內,畢竟前期的漲幅已經相當可觀。在展望後續走勢時,我們認為,一個產業若最終形成產業級別的大牛市,往往需要經曆至少三年的時間週期,正如新能源行業從2019年至2021年所展現的那樣。在此期間,我們需要看到實質性的產品推出,這些產品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如各類機器人等。
此外,儘管當前科技股經曆了一波調整,但可能並非結束。未來,科技領域仍有望迎來第二波上漲行情。然而,與第一波全面上漲不同,第二波行情將更加註重對科技含量的鑒別。真正具備高研發實力、在產業鏈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公司有望脫穎而出,成為大牛股。而那些所謂的“假科技”或只是蹭熱度的公司,則可能在調整後再難有所作為。
因此,在未來的科技股投資中,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甄別和選擇。只有那些真正具備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和未來盈利能力的科技個股,才值得我們關注和持有。科技板塊有望成為今年國內股市(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的主打主題,但投資者需要保持理性,審慎選擇。
新浪基金:近期隨著股市的火熱,債市反而出現了一定的波動,您如何看待債市後期的走勢?
繆夏美:對於今年債券市場的整體走勢,我傾向於認為可能會呈現小幅上行或震盪的基本格局。這一判斷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債券市場最怕的是經濟基本面強勁反彈和順週期股票大漲,因為這通常會導致債券走熊。然而,目前經濟是否出現拐點、順週期是否能全面複蘇仍需觀察。曆史上,如2015年TMT行業大漲時,儘管股市熱情高漲,但由於經濟基本面依舊偏弱,債券市場的跌幅有限。因此,債券市場的表現仍需關注整體經濟基本面和順週期因素的變化。
其次,房價的走勢對債券市場也構成重要影響。如果房價企穩並邊際反彈,可能會對債券構成較大壓力,因為這將限制降息空間,並可能引發購房需求回升和信貸需求增加,從而推動宏觀數據向好。然而,目前房價走勢仍需觀察,不能斷言會出現超預期反彈。
最後,雖然降息降準的預期在短期內難以實現,但今年貨幣政策有一定的空間。最近美元指數下跌,人民幣貶值壓力減輕,這為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對內操作的空間。
綜上所述,今年債券市場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和風險點,包括房價超預期反彈、短期穩增長壓力和股市資金分流等。然而,整體風險目前看並不大,且貨幣政策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因此,對於債券市場今年的表現,我們需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並密切關注經濟基本面、房價走勢、中美貿易戰以及股市情緒等因素的變化。
新浪基金: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你認為應該如何進行固收資產的配置?
繆夏美:對於純配固收資產的投資者而言,今年債券市場的格局可能與2019年有些相似。儘管有人可能會認為今年更像2016年,但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今年的情況與19年更為接近。與16年相比,今年的經濟並沒有出現像當年那樣的明顯拐點,而是更偏向於底部回暖的態勢。此外,雖然現在有新能源產業的供給側改革,但與2016年煤炭、鋼鐵等傳統週期性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相比,其影響力和範圍都有所不同。
從債券市場的表現來看,今年可能會呈現出利率債小牛、信用利差難以進一步壓縮的格局。不過,轉債市場仍有機會,尤其是TMT行業相關的轉債,可能會因為行業機會而帶動整個轉債指數的表現。對於投資者而言,配置一些稍微暴露一點轉債的1級債基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樣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厚收益,同時保持相對穩定的淨值波動。當然,轉債倉位不宜過高,以避免過大的波動風險。至於信用債的配置,由於當前靜態收益率偏低,因此可能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
綜上所述,對於純固收資產的投資者來說,今年需要更加關注債券市場的細微變化,靈活調整配置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和風險。
新浪基金:在高壓的資管行業中,您如何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能否分享您的時間管理或解壓方式?
繆夏美:在我所在的行業中,由於同行眾多,每個人的投資框架和邏輯可能都有所不同,這導致了我們在面對市場時的應對方式也存在差異。就我個人而言,入行已十幾年,每天都在接觸與投資相關的各種信息。這種日複一日的接觸和積累,對於我的投資框架和體系來說,無疑是一種持續的邊際優化。
在時間管理上,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心得。我的關注點始終在於世界局勢以及與投資相關的信息,比如特朗普的發言、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等。無論是上班時間還是下班時間,我都會關注這些信息,並試圖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有時候,我會聽多家券商或專家的解讀,然後自己去鑒別和比對,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
這種對市場的持續關注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可以說,我的生活和投資已經融為一體。然而,這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壓力主要來自於我在接觸了大量信息後,需要轉化為自己的觀點和判斷,並據此進行投資。當我的判斷或所接觸的信息與市場的實際走勢出現較大背離,且這種背離持續存在時,我會感到壓力巨大。這可能是因為我的曆史框架或投資邏輯出現了問題,需要不斷反思、修正和優化。
因此,作為投資人或基金經理,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覺,不斷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投資框架。當發現框架出現問題時,要及時進行修正,以確保其持續有效。在這個過程中,壓力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