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禾璞華基金牛俊嶺:政策組合拳驅動半導體併購潮,產業整合加速與估值重構進行時
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深圳舉行。大會主題為“新質生產力:投資中國新機遇——開放創新的深圳市場”,通過主旨演講、圓桌討論、公司路演等多種形式,展現中國資產和A股市場投資價值。元禾璞華基金合夥人牛俊嶺出席會議併發表看法。
牛俊嶺表示,從國內半導體整個發展過程來看,近十年來半導體經曆了不同時代的變革。在2017年之前,中國的半導體存量資產是比較少的,中國的投資機構主要是去海外併購,元禾璞華也是抓住了這樣的時機,看到了整個半導體產業轉移的趨勢。
到了第二個階段,2017年到2021年,在這個階段整個中國半導體存量資產在不斷增多,隨著科創板、IPO的開閘,包括註冊製等等,使半導體少數股權投資像雨後春筍不斷的風起雲湧,那時候實際上是沒法做併購的,因為大家賣的意願不太強烈。因為當時科創板上市的條件門檻不是太高,3個億的收入,大概5000萬的淨利潤就能夠,如果在細分賽道第一名第二名非常容易上市。賣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走科創板這條路,所以沒辦法做併購,估值都非常高,賣方都希望自己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人。
再往後可以看到,半導體的存量資產不斷的增大,在每個細分賽道上都出現了上市公司,尤其是模擬類的設計類的企業。在這個環境下,整個中央,包括國家,包括證監會已經看到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半導體的存量資產里的優質公司都已經上了,第三名、第四名可能競爭力就沒有第一名、第二名那麼好;第二,半導體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經增加到了200多個,在美國成熟的市場上實際上半導體的上市公司上百家,沒有超過200家。中國在短短十年發展的過程中就已經有200多家半導體上市公司,和歐美的整個發展過程不一樣。歐美的100多家上市公司里,實際上前10名的上市公司的市值都超過上萬億,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半導體在2017年以後到2021年的階段出現了內卷,他稱為半導體的內卷時代。有個特徵,毛利非常低,大家為了搶占市場,毛利都低於20%,可能有的是個位數,包括有些細分賽道個位數,基本上沒有錢可賺,更不用說達到上市的條件。2021年以後,趕上二級市場觸點回落,資本市場開始收緊,國家希望在現存的先進科技的賽道上實現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能夠進行吸收合併,能夠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的龍頭型企業。到了2021年以後,大家開始觀察政策未來還有沒有再反複、再支持上市。後來政策的導向非常明確,就是要把存量資產盤活,把存量資產和現有的上市公司能夠吸收合併,所以隨著2021年高位回落,到2023年底,基本上在這兩三年的時間之內,賣方開始從不賣到有意願去賣,同時也可以接受估值降低一半的過程。半導體發展的時代特徵影響到了非上市公司實際控製人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