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九題:本港店鋪的營運情況

以下是今日(六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筱魯議員的提問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近月香港市民持續北上及外遊,本地市道蕭條,本港店鋪的結業潮備受關注。有網民在社交媒體創立有關關注店鋪結業消息的群組,在短短兩周已吸引近30萬人加入。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過去三年,本港店鋪結業及開業的數目,並按業務類型(例如飲食、零售,以及個人護理服務(例如剪髮、美容))列出分項數字;
 
(二)有否統計,本年第一季及第二季的店鋪空置率,以及該等數據與疫情期間的有關數據比較為何;有否就未來季度店鋪空置率的數據作出預測;及
 
(三)有否研究,本港店鋪近期出現結業潮的原因,以及有何對策應對該情況?
 
答覆:
 
主席:
 
就問題的三個部分,經諮詢環境及生態局和政府統計處(統計處)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政府沒有就本港店鋪開業及結業的數目作出統計。
 
至於相關行業的機構單位數目,根據統計處「僱傭及職位空缺按季統計調查」的結果,截至二○二三年年底,全港餐飲服務業、零售業和美容及美體護理業(包括理髮服務)的機構單位數目分別約有17 900間、65 600間和12 300間。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以上行業的機構單位數目曾錄得下跌,但隨着疫情緩和,數目已由二○二一年年底有所回升至近年維持穩定。此外,近年陸續有新餐飲品牌食店在港開業,反映他們對本地餐飲業前景的信心。
 
至於私人商鋪的租賃情況,根據坊間房地產服務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街鋪的空置率由二○二○年第三季的18.3%(疫情期間的最高水平)改善至二○二四年第一季的6.6%。其中,一些核心區域(例如銅鑼灣和尖沙咀)的空置率甚至更低於6.6%的水平。
 
店鋪開業和結業屬商業決定,當中涉及不同的因素,包括經營環境、顧客需求的轉變,以及企業本身的營運情況等,政府沒有作出相關統計或研究。就商鋪在私人市場的租務情況而言,政府認為須由市場主導,讓私營機構因應市場的實際情況(例如商鋪的地點和空置率)作出調節。
 
近年市民及訪港旅客的消費模式不斷轉變,以及部分港人增加北上消費等因素,對經營零售業的中小企業帶來挑戰。政府一直因應經濟情況和業界需要為中小企業,包括經營零售業的中小企業,提供支援,協助它們應對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以及鼓勵它們提升競爭力和開拓更多元化市場,包括透過「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特惠低息貸款,協助它們解決資金周轉問題。截至二○二四年三月底,計劃已向經營零售業的中小企業批出接近190億元的貸款,惠及超過6 000間零售企業及接近53 000名僱員。考慮到中小企業面對的持續挑戰,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把計劃下的八成及九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兩年至二○二六年三月底,以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包括經營零售業的中小企業)解決資金流的問題。
 
同時,政府亦一直積極支援中小企業進行推廣活動和拓展業務,其中「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提供資助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出口推廣活動以擴展境外市場。由二○二一年四月三十日起至二○二六年六月三十日實施的特別措施,擴大資助範圍至包括以本地市場為目標及具規模的展覽會和網上展覽會。截至二○二四年四月底,基金已批出超過31 400宗來自批發及零售業界的申請,受惠企業超過6 800家,共涉及近七億元的資助額。
 
在過去一年,香港經濟一直穩步復蘇。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在今年首季按年錄得2.7%增長,已是連續五季錄得增長。近期部分數據顯示經濟表現大致維持正面,包括訪港旅客數字上升和出口表現繼續改善,二○二四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維持2.5%至3.5%。
 
隨着就業收入增加,近期資產市場回穩,以及訪港旅遊業進一步恢復,預計二○二四年全年旅客會比二○二三年上升35%至4 600萬人次,加上政府繼續致力推動盛事經濟和提振消費氣氛,中央政府又進一步優化「個人遊」計劃,把「個人遊」城市由49個增加至59個,涵蓋了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將為本港的零售業提供更大的復蘇動能。
 
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情況,因時制宜,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