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香港電台與政府新聞處的職能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何君堯議員的提問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的答覆:
香港電台與政府新聞處兩個政府部門分別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管轄。有意見認為,上述兩個部門均屬官方的傳媒機構,職能上有所重疊。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兩個部門的具體職能和人員編制為何;
(二)在量入為出、開源節流的財政理念下,會否檢視如何精簡兩個部門的架構以減低開支;及
(三)有否探討如何進一步增強兩個部門的兼容性及合併的可行性;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何君堯議員的提問,經諮詢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政府新聞處(新聞處)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香港電台(港台)作為政府部門及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貫徹落實《香港電台約章》下的公共目的及使命,包括增加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積極協助強化政府信息發放、培養市民對公民及國民身分的認同感,以及推廣體育文化和社會共融。港台現時有五條數碼電視頻道及八條AM/FM電台頻道。有別於商業廣播機構,港台所製作及播放的節目,除了服務大眾之外,亦需照顧小眾,包括少數族裔及非華語人士等。因此,港台除了發放政府資訊外,其電台及電視節目亦涵蓋不同範疇,包括新聞、時事、國民教育、體育、文化、生活及教育節目等。
至於新聞處,則負責政府的公共關係、新聞發布、宣傳及出版工作,擔當政府與報紙、電視、電台及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之間的橋樑。新聞處亦善用互聯網、以多媒體形式直接向市民發放政府新聞,讓市民更了解政府的工作,支持政府施政。此外,新聞處亦負責為政府提供專業的公共關係策略方面的意見,並善用不同傳訊平台和方式(包括港台)宣傳政府政策及服務,為香港於境內及境外建立確切的形象,說好香港故事。
由此可見,港台和新聞處雖然同為政府部門,亦同樣肩負發放政府資訊的責任,但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和新聞處主責政府公共關係各司其職,職能上沒有重疊。至於人員編制方面,在二○二四至二五年度,港台及新聞處的人手編制上限分別為762及451個職位。港台大部分公務員職位屬節目主任職系,而新聞處的公務員職位大多屬新聞主任職系,兩個職系所涉及的工作性質、技能及經驗方面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在整體運作上將兩個職能不盡相同的部門合併未必是最有效開源節流的方法。再者,無論合併的落實方法是由新聞處處長同時管理新聞處及港台,或由廣播處長同時掌管港台和新聞處,合併後的部門首長都難以兼顧兩個使命、服務範疇及運作模式等截然不同的部門的工作。相反,合併可能令公眾混淆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與新聞處宣傳政府的公關角色,反而可能為政府整體的公關工作帶來反效果。
雖然如此,因應二零二五至二六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的資源效率優化計劃,港台和新聞處均會全面檢視其人手編制和運作情況。其中,港台會在不影響港台節目及服務質素的情況下,推出適當措施包括精簡架構及善用科技製作節目等以減省人手。現時港台已致力利用人工智能發展智慧廣播。去年,港台正式啓用人工智能實驗室,引進人工智能技術以簡化製作流程,同時也採用了各種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提升工作效能,此舉既能提高節目質素,亦能使人手運用更符合效益。另外,新聞處會繼續善用政府已設立的平台,並持續留意市場發展和世界趨勢,加強及做好政策宣傳和資訊發放工作;亦會密切留意轄下項目的實行情況,並定期檢討成效,以更有效及靈活地運用資源。
雖然港台及新聞處的角色不同,不過,我們同意港台和新聞處能互相配合,發揮所長,達致更有效地宣傳政府政策及發放政府信息。就此,雙方會繼續加強合作,例如新聞處正積極計劃聯同港台製作以「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為主題的節目,透過生動且具故事性的方式推廣愛國精神。因應新聞處具有運作多元平台的優勢,港台亦會積極研究將個別節目製作透過新聞處的平台對外發放,發揮協同效應,共同說好國家和香港故事。與此同時,港台亦會繼續深化其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角色,包括致力加強與內地及其他地區不同廣播媒體機構的夥伴關係,繼續製作不同類型及主題的節目,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電台及電視節目選擇。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