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招商引資的工作

以下是今日(四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祖恒議員的提問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認為,投資推廣署於去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反映海外和內地企業對香港充滿信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投資推廣署去年表示會先集中吸引有需要「走出去」的內地中型企業來港投資,而據報內地中小微企業數量逾5 200萬家,當局就上述工作的部署為何;
 
(二)鑑於據報,有企業落戶香港時面對人才、資源配套、在港籌措資金等問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指出相關問題需要整個政府參與解決,當局有否就內地企業落戶香港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作深入研究;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二○二四年《施政報告》提出,投資推廣署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會建立機制,為在港企業提供一站式多元專業諮詢服務,協助企業「走出去」,當局有否就內地企業直接「出海」與透過香港「出海」的成效作比較分析,以掌握香港的優勢;及
 
(四)會否考慮梳理內地「出海」企業落戶香港所面對的問題,以及針對企業在產品、生產、人才,以及「出海」相關的金融服務、法律、爭議解決及其他專業服務方面的需要,加強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的跨部門協作,以制訂精準紓困政策和協助措施,例如提供更精準的人才和資金配對服務;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根據投資推廣署及政府統計處共同進行的最新年度調查,二○二四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總數達9 960間,是歷年新高。同年,香港的初創企業數目接近4 700間,同樣創歷史新高。
 
在二○二四年,投資推廣署協助了539間內地或海外企業在本港開設和擴展業務,較二○二三年全年總數增長超過四成。按比例而言,該數字已經超越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所訂的績效指標。在539間企業中,來自內地的有273間。
 
上述豐碩的招商引資成果除了充分顯示投資推廣署的工作成效,亦反映儘管受地緣政治的影響,內地和海外企業依然對香港充滿信心,並選擇香港作為其拓展亞洲區域業務的基地,善用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在協助它們拓展環球業務時可提供的商業價值。
 
就陳祖恒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全球貿易格局和地緣政治不斷變化,部分供應鏈正向「全球南方」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遷移,內地企業也積極「走出去」。據統計,現時單是珠三角和長三角便有五萬多家中型生產企業,當中不少涉及海外業務,並且都有把部分製造工序「走出去」的需要。它們在部署應對上述變化時,香港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和國際級一流的專業服務可協助它們把握商機。
 
二零二四至二五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政府的目標是構建香港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行政長官在二○二四年《施政報告》進一步要求投資推廣署和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構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吸引內地企業到香港建立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國際或區域總部,並為在港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諮詢服務。二○二四年十二月,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已建立上述機制,並正與有關「香港隊」機構積極協作,包括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聯手支援內地的在港企業「走出去」。
 
縱使這些內地企業會因應美國向不同地區加徵關稅而需在部署其供應鏈布局方面作出應對,香港憑藉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和國際級一流的專業服務,可成為這些企業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國際或區域總部,並善用香港作為跳板發展其跨國業務。一方面,投資推廣署正積極透過其派駐內地辦事處的招商引才專組舉辦以跨國供應鏈為主題的活動,以主動接觸更多內地企業,並進行投資推廣工作。截至二○二五年二月底約一年間,投資推廣署在內地不同城市舉辦和合辦了約20場相關的投資推廣活動,包括杭州、南京、廈門等地。投資推廣署會透過不同活動物色有意「走出去」的內地企業,並吸引這些企業利用香港作為它們發展海外業務及建立供應鏈的平台。
 
另一方面,貿發局會為於香港落戶的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諮詢服務。就有計劃「走出去」的企業,貿發局會透過其海外辦事處提供在地支援服務,包括協助它們建立與海外市場的聯繫、了解海外市場法規;提供涵蓋不同新興市場例如中東、中亞及拉丁美洲等地的市場調查;以及提供有關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檢測及認證、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等不同方面的資訊。此外,因應港商對海外市場的合規、勞工保障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貿發局促成企業與不同機構和業內人士合作,為拓展到海外的內地企業提供例如ESG的培訓,以幫助它們建立良好商譽,拓展市場。
 
此外,信保局會為與跨國供應鏈相關的出口服務提供信用保險,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全面的支援。為協助香港出口商拓展內地及新興經濟市場,信保局亦已將免費買家信用調查服務限額由12個增加至20個。
 
事實上,香港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優勢非常明顯和重要。除了擁有豐富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管理經驗的優質人才和網絡,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既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又擔當着「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把海外企業「引進來」的雙向跳板。香港的制度基礎,包括實行普通法、獨立的司法機構、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效透明的市場、銜接國際規則的規管制度、簡單稅制及低稅率、世界一流的專業服務,以及貨物以至人才、資金及資訊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等,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點戰略,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令香港成為全球唯一融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經濟體。
 
香港的優勢及經驗亦特別切合內地中小型企業所需。有關內地中小型企業對高增值供應鏈服務的需求,亦與投資推廣署的觀察吻合。過去一年,該署在不同的投資推廣活動中,都留意到不少內地中小型企業在了解到香港的上述優勢和可提供的專業服務後,都認同透過香港「走出去」遠較它們直接「出海」更有成效和便利,並表達有興趣以香港作為其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總部。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會透過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為這些企業提供一站式的供應鏈諮詢服務及其他相關協助。
 
為進一步加強跨局跨部門的協調,在財政司司長的支持下,投資推廣署在去年成立了由投資推廣署署長領導的跨部門/機構轉介機制(轉介機制),由署方積極留意和研究內地及海外企業在落戶香港時面對的關注和痛點,以便向相關政策局、部門或機構反映和商討適切方案。轉介機制設立大半年以來,成功處理了多項事宜以配合業界需要(例如開設銀行戶口、外來勞工的申請和工作安排、申請使用空置土地等),以便利內地及海外企業落戶香港和擴展業務。
 
展望將來,投資推廣署會承着二○二四年的良好勢頭,全力吸引更多內地和海外企業來港投資,以繼續落實二○二二年《施政報告》的績效指標。同時,該署會繼續聯同相關「香港隊」機構進一步完善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吸引及協助更多有計劃「走出去」的內地企業來港,以善用香港作為跳板發展其跨國業務,一方面可助力香港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亦有助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回應李強總理今年工作報告中對香港的期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餘,同時貢獻國家。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