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徵程 新偉業】財力傾斜基層 兜牢“三保”底線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簡稱“三保”)是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是推動政府履職和穩住經濟基本盤、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條件。近年來,全省財政部門始終將“三保”作為預算安排和保障的重中之重優先安排,始終堅持早謀劃、早佈置、早預警,始終堅持市級幫扶、省級兜底,千方百計增強基層“三保”能力,確保基層政權平穩運行。

織密“保障網”,高標準改善基本民生

  “縣里非常重視村衛生所的發展,不斷給俺們增添新設備,還經常組織專門針對村醫的各種業務培訓。”12月13日上午,正為患者把脈問診的平定縣東關村衛生所所長楊世剛抽出空隙告訴記者。

  等待接診的村民張世寬接過話茬說:“國家的衛生水平越來越好,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比如以前做心電圖,要到鎮衛生院或縣醫院,現在俺村衛生所就能行了。”

  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全省財政部門堅持把保障基本民生作為“三保”工作的重要一環,拿出“真金白銀”著力保障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

  10年來,省財政累計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538.7億元,127.5萬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下達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12.76億元,全省65萬名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受益;投入1.49億元完成全省殘疾篩查、搶救性康複等工作。

  與此同時,及時調整基本民生政策,努力實現各項補助補貼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漲船高”。城鎮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由1868元提高到3313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月人均水平由55.68元提高到161.52元,全省人均基本公共衛生財政補助標準由25元提高到79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580元。

  各項民生提標政策的兌現落實,促進了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的穩步提升,人民群眾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置好“穩定器”,大力度持續下沉財力

  為困難群體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是完善社會民生兜底保障的重要舉措。近日,陽泉財政局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按照每人300元標準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下達省、市財政補貼資金1454萬元,各縣(區)配套補貼資金356萬元,共惠及困難群眾5.9萬餘人。

  “今年以來省財政進一步加強資金調度,統籌開展資金月常規調度、中央直達資金單獨調撥、特殊事項緊急調度等,已向市縣調度資金1428億元,確保市縣庫款保障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基層‘三保’不出問題。”省財政廳相關人士說。

  10年來,省財政不斷加大對基層的轉移支付力度,累計安排市縣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財力性轉移支付4800億元,年均增長15.2%。

  資金分配持續向財力困難縣傾斜,有效緩解了基層財政收支壓力,增強了基層“三保”托底保障能力。

砌好“防火牆”,全流程健全工作機制

  截至今年10月底,黎城縣財政局已投入銜接資金8848.8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該局將銜接資金納入財政直達資金監管範圍,及時細化分解到具體項目單位,嚴格執行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閉環”運行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確保銜接資金及時撥付、直達施工單位、直接惠企利民。

  這是我省財政部門推動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加強直達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工作的一個縮影。

  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安曉飛表示,近年來,我省財政部門持續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三保”工作長效保障機制,不斷加強對基層財政的托底保障,及時化解潛在風險,確保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建立事前審核機制,將全省所有縣區全部納入“三保”預算審核範圍,進一步規範縣級“三保”預算編製,確保“三保”預算優先安排、足額保障、不留缺口,從源頭上防範財政運行風險。

  建立日常監控機制,按月分析縣區財政運行情況,指導督促基層財政嚴格“三保”預算執行、直達資金使用和債券資金管理,進一步規範基層預算管理行為。

  建立應急處置機制,省市財政製定應急財力保障方案,縣級財政健全應急工作機制,合力防範和處置“三保”風險。2022年,省級財政首次安排市縣困難補助資金11.8億元,預留中央留抵退稅減稅補助資金32.6億元,重點解決年底市縣可能出現的特殊困難。

  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對民生資金分配、下達、支付、發放進行全過程、全鏈條監控。2020年至今,省財政分配下達直達資金3616.2億元,涉及惠企利民項目11178個,有效發揮了直達資金精準滴灌、直接惠企利民作用。

本報記者馬永亮

(責編:馬雲梅、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