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丨為何此時回歸“乙類乙管”?新冠肺炎更名意味什麼?

26日晚,國家衛健委發佈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經國務院批準,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冠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製措施。

為何選在此時從“乙類甲管”回歸“乙類乙管”?防控措施將有哪些不同?新冠肺炎更名又意味著什麼?

專家:現已具備回歸“乙類乙管”條件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工作委員會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甲類傳染病是指發病率高,治療延誤時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間傳播速度快、波及面廣,可能危及社會安全,流行時需要採取強製性隔離、疫區封鎖或者交通衛生檢疫等措施的烈性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是指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需要採取計劃性疫苗接種,進行義務性、公眾性檢查與治療,對傳染源或者對傳播環節進行系統控製等社會性控製工程的傳染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在今年8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新冠肺炎是乙類傳染病,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今後當它不再造成嚴重損害時,我們會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

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的《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解讀問答指出,當前,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變異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趨向於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潛伏期。奧密克戎變異株成為全球流行優勢毒株,雖然感染人數多,但致病力較早期明顯下降,所致疾病將逐步演化為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向中新網表示,根據傳染病危害程度、流行強度,現在疫情防控已具備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的條件。

他介紹說,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第五款,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佈。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教授王嶽說:“病毒經過三年變異,目前它的致病率和致死率是很低的,從這個角度來評估的話,我們已經基本具備回歸條件。”

正式更名,意味著什麼?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佈1號公告稱,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基於當時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徵等特點的認識,報國務院批準同意,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製措施。

“新冠疫情很大的一個特點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當面對一個不確定的傳染病且無法將它歸為甲乙丙哪一類時,我們就會設置一個獨立的法律制度去規製。”王嶽認為,根據三年前的情況,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是有必要的。

“這三年為我們爭取了一個窗口期,讓我們避開了高死亡率的時間段。”他說。

三年後的今天,解除對新冠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胡曉翔表示,具體措施將發生變化。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條,對於甲類傳染病, 醫療機構發現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1.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2.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3.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製隔離治療措施。

對於乙類或丙類,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製傳播措施。

“也就是說,對甲類或者乙類甲控傳染病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需要強製管控。甲類傳染病病例的場所或者該場所內的特定區域的人員可以實施隔離措施。否則,就不可以隔離控製。”胡曉翔說。

如今,國家衛健委發佈的公告稱,解除對新冠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對此,胡曉翔解釋說,更名淡化了“肺炎”,意思是現在的新冠病毒主要引起的是上呼吸道感染,而非對下呼吸道的損害,感染之後更接近於感冒,“這樣,就更為‘甲管’變‘乙管’以臨床支撐,理由更充分”。

此外,公告還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胡曉翔說:“這是管控措施進一步放鬆,有利於出境、旅行、走動,以及冷鏈物品的物流暢快。”

回歸之後,應當提升疫苗接種意識

據悉,《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對接種工作再次作出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動員力度,科學評估接種禁忌,加快提高疫苗加強免疫接種覆蓋率,特別是老年人群覆蓋率。

對此,王嶽指出,回歸乙類管控之後,對於疫情防控,關鍵在於建立免疫屏障。

“病毒不可能消失,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建立免疫屏障。一方面,有些感染者可以通過自身產生抗體,建立免疫屏障;另一方面,針對脆弱人群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和醫務人員,我認為還是要採取主動免疫的方式來建立免疫屏障,也就是接種疫苗。”

從疫苗接種情況來看,他認為,目前社會對於疫苗的接種意識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看流感疫苗就知道了,每年都有流感,但一直以來我們都不太重視流感的疫苗接種。而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公眾普遍接種流感疫苗,對於整個社會群體獲益最大。”

王嶽表示,防疫應該以建立主動免疫屏障為主,因為患者通過自身感染病毒建立起的被動免疫屏障,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遠大於接種疫苗。

從整體防控來看,胡曉翔則補充說:“不管有沒有嚴格的針對新冠感染的防控措施,到了流感多發的季節,都需要注意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