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乙類乙管”,有這些新變化

澎湃新聞記者 張成傑

2023年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

在此之前,國家衛健委網站於2022年12月26日、27日曾相繼發佈《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及包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在內的5個配套方案。

為了規範指導各地做好“乙類乙管”後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也於近日專門印發第十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

國家衛健委強調,實施“乙類乙管”,絕不是放開不管,重點是強化服務和保障。要抓實抓細醫療救治資源準備,著力保障群眾用藥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防護和救治,特別是強化老年人疫苗接種和健康管理,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實施“乙類乙管”,仍然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要繼續堅持近三年來養成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始終做好個人防護。

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開展社區全員核酸篩查

《方案》提到,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檢測策略調整為“願檢盡檢”。

社區居民根據需要“願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為保證居民檢測需求,要求社區保留一定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要充足供應抗原檢測試劑。

同時,考慮到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的場所,有關脆弱人群發生重症風險較高,一旦傳染源引入,易發生聚集性疫情,因此提出對以下幾類人群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

一是對醫療機構收治的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症狀的門急診患者、具有重症高風險的住院患者、有症狀的醫務人員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二是疫情流行期間,對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的工作人員和被照護人員,定期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三是對社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風險的社區居民、3歲及以下嬰幼兒,出現發熱等症狀後及時指導開展抗原檢測,或前往社區設置的便民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檢測;四是外來人員進入脆弱人群聚集場所時,查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並現場開展抗原檢測。

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12月27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乙類乙管”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都要收治核酸陽性患者,按照患者診療需求採取分級分類收治。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而是根據患者診療需求就醫。

“我們更加強調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積極作用,要求醫療機構落實自身功能定位。”焦雅輝說,單純的新冠無症狀感染者、輕型病例,採取居家隔離或居家自我照護。普通型病例等病情穩定的感染者,轉診至亞定點醫院治療。以新冠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轉診至定點醫院治療。以其他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其他需要到醫院就診的患者,無論核酸是否陽性,均可以到相應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就診。

焦雅輝介紹,我們已經部署醫療機構進一步調整併優化服務流程。在門診區域要劃分出核酸陽性診療區和核酸陰性診療區,分別接診相應患者。要求急診區域劃分出正常診療區和緩衝區。在住院部設置相對獨立的區域(院區、樓棟、病區或病室),收治核酸陽性患者。

“我們要求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首診負責製和急危重症搶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診,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焦雅輝說。

企事業單位陽性人員可居家辦公,學校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

根據《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防控指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提升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做好辦公室、食堂、衛生間等環境通風換氣;加強工作人員症狀監測,出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等症狀時及時進行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可居家辦公;如需到崗,應做好個人防護,減少與他人接觸。

疫情流行嚴重時,取消會議、培訓等線下聚集性活動,必須舉辦時,應減少參會人數,做好個人防護;採取彈性工作製,錯時上下班,必要時居家辦公,控製在崗人員數量,不提供堂食等措施。

學校、學前教育機構應強化師生健康教育,開展症狀監測,執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出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等症狀時,及時採取留觀等相應措施,不得帶病工作和學習。加強教學區域、學生宿舍、公共衛生間等場所的通風換氣和清潔消毒。

學校內發生疫情後,及時採取減少人際接觸、強化個人防護、短期內實施中小學校線上教學、學前教育機構臨時關停等措施。

取消入境人員全員核酸檢測,進口冷鏈食品不再抽樣檢測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2022年12月2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介紹,“乙類乙管”後,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來華人員按海關要求填寫健康申明卡,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人員可直接進入社會面。對入境物品不再採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海關總署網站2022年12月28日發佈《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後有關事項的公告》。

其中明確,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人員全員核酸檢測,所有入境人員均需向海關申報入境前48小時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海關對健康申報正常且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入境人員,放行進入社會面;對健康申報異常或出現發熱等症狀的入境人員,根據排查情況實施分類處置。

公告還提出,相關省(自治區)按程序分類推動邊境口岸有序穩妥恢復開通貨、客運。

此外,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所有進口冷鏈食品和非冷鏈物品口岸環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等措施。

恢復受理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申請普通護照

國家移民管理局2022年12月27日發佈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優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有序恢復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恢復辦理內地居民旅遊、商務赴港簽注;恢復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恢復簽發邊境地區出入境通行證等。

公告提及,國家移民管理局將恢復受理審批外國人申請普通簽證延期、換發、補發,停留證件簽發、換發、補發,居留證件簽發、延期、換發、補發;申請人確有緊急需求的,可循加急程序辦理。恢復口岸簽證簽發,恢復執行24/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

國家移民管理局還將逐步恢復陸路口岸(通道)客運通關,有序恢復陸路口岸、邊民通道旅客、邊民出入境,邊民通道按照有關規定恢復開通,依法實施出入境邊防檢查。恢復毗鄰港澳口岸邊檢快捷通道,持內地居民往來港澳通行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等符合條件的出入境人員可經邊檢快捷通道通關。

此外,水運口岸客運通關也將逐步恢復,允許符合條件的水運口岸恢復客運班輪旅客出入境;國際郵輪旅客出入境將試點恢復,依法簽發登輪、搭靠證件,對符合入境條件的外國籍船員依法簽發臨時入境許可。取消“不登陸、不登輪、不搭靠”管理措施。

繼續運行空港口岸重點貨運航班“綠色通道”、陸路口岸和邊境檢查站重點物資車輛“快速通道”、水運口岸“邊檢登輪碼”網上自助辦理等便利措施。

對涉疫輕微刑事案件,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

2023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海關總署聯合出台《關於適應新階段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依法妥善辦理相關刑事案件的通知》。

《通知》指出,隨著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綜合考慮妨害疫情防控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因素,需要對相關法律適用作出及時調整,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妥善處理相關刑事案件。

《通知》明確,自2023年1月8日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之日起,對違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預防、控製措施和國境衛生檢疫規定的行為,不再以刑法第三百三十條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第三百三十二條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定罪處罰。目前正在辦理的相關案件,依照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及時妥善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於被羈押狀態的,各辦案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解除羈押強製措施;涉案財物被查封、扣押、凍結的,應當依法及時解除。

《通知》強調,要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侵犯醫務人員人身安全、擾亂正常醫療秩序和嚴重妨害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重點機構防控秩序,對涉疫藥品、檢測試劑等製假售假、走私販私、哄抬物價等危害嚴重、性質惡劣等犯罪行為,依法從嚴懲治,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涉疫輕微刑事案件,重在疏導和化解矛盾,統籌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把注重溯源治理、恢復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融入司法辦案。

本期編輯 鄒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