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後不適 第十版提出三種治療方案

  1月9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簡稱“第十版診療方案”)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醫療救治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當務之急,做好診療關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是重要著力點。要推進醫療資源升級擴容,保障好設備設施和藥品配備,做好人力資源配置和人員培訓。摸清重點人群底數和情況,加強健康監測和早期干預。充分發揮醫聯體作用,暢通群眾看病就醫和轉診通道,保障重症風險患者能夠及時發現和轉運收治。堅持中西醫結合,發揮中醫藥作用,嚴格按照第十版診療方案,科學、規範開展診療工作,提高治癒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

  1 第十版診療方案有哪些調整?

  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月6日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將疾病名稱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判定“疑似病例”。

  除此之外,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在發佈會上介紹,新版診療方案核心理念就是對新冠病毒感染按照常規的“乙類乙管”傳染疾病進行管理和救治,主要對以下內容進行了調整:

  一是在收治措施方面,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離收治”。按照“乙類乙管”相關措施要求,新冠病毒感染者可根據病情救治需要,選擇居家治療或到醫療機構就診,各類醫療機構均可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為此,新版診療方案因時因勢調整收治措施,不再要求將感染者轉至定點醫院或亞定點醫院進行集中隔離收治。

  二是在出院標準方面,不再對核酸檢測結果提出要求。“乙類乙管”措施實行後,由於不再強化感染者的隔離管理,臨床醫生更多考慮的是患者病情本身的情況。為此,新版診療方案不再對感染者出院時核酸檢測結果提出要求,而是由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疾病診治要求,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基礎疾病或臨床症狀等對其治療效果進行綜合研判,來決定是否出院。

  根據新版診療方案,當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生命體徵平穩,體溫正常超過24小時,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可以轉為口服藥物治療,沒有需要進一步處理的併發症等情況時,可考慮出院。

  郭燕紅強調,即便不做核酸,感染者出院後也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居家觀察,以不參加社會面活動為妥。

  此外,新版診療方案進一步豐富了診斷和治療手段。

  在診斷標準方面,將新冠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納入其中。郭燕紅介紹,這主要考慮抗原檢測對於病毒載量較高的感染者具有較好的檢測靈敏性,隨著抗原檢測技術的不斷優化成熟,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別是病毒載量高的感染者,能夠通過抗原檢測得到及時診斷。同時抗原檢測操作簡便,方便感染者特別是居家治療感染者進行快速自我檢測。

  在臨床救治方面,新版診療方案加強關口前移;進一步規範重症救治;堅持中西醫結合;進一步強化新冠病毒感染與基礎疾病共治理念。

  2 臨床分型為何增加中型?

  新版診療方案在臨床分型中取消普通型,增加了中型。

  郭燕紅介紹,從疾病臨床表現來看,普通型一般代表了疾病最常見的典型表現。新冠病毒早期致病力較強,相當數量感染者出現典型的肺炎表現,因此,在臨床分型上採用了“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分類方式。隨著病毒不斷變異,特別是奧密克戎毒株流行以來,病毒致病力逐漸減弱,疾病特點發生了明顯變化,大多數感染者症狀較輕,發生肺炎的比例大幅降低。為更好體現疾病特點,新版診療方案對臨床分型進行了調整,主要根據感染者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型、中型、重型、危重型”,更加符合臨床實際。中型的定義是持續高熱大於3天,在靜息狀態下吸空氣的指氧飽和度要大於93%,影像學可見特徵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現,而重型氧飽和度小於93%。“臨床分型調整以後,也更加有利於臨床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疾病進行綜合研判,並根據病情給予綜合的治療措施。”郭燕紅說。

  3 重症高風險人群判定標準為何調整?

  重型和危重型高風險人群的判定標準中,年齡從第九版的大於60歲改成了第十版的大於65歲。對此,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介紹,重型和危重型高風險人群在第八版、第九版診療方案明確,60歲以上老年人,有基礎病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包括孕產婦、肥胖、吸煙的都屬於高風險人群,目的就是把這些高風險人群找出來,予以重點關注,早期干預、早期治療,避免重症甚至病亡。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65歲以上的患有基礎病、尤其沒有打疫苗的人群重症化和危重症比例更高,所以這次診療方案進行了微調。“但不管是60歲還是65歲,伴有基礎病的、沒有打疫苗的都更需要關注。我們希望在臨床實踐中將這些高風險人群納入管理,早期干預和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轉送上級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最大限度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王貴強說。

  4 醫學觀察期取消中醫治療?

  第十版診療方案取消了醫學觀察期的中醫治療。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介紹,這是適應國家防控政策做出的重要調整。此前醫學觀察期的提出有兩個原因:

  一是針對核酸篩查,能及時發現核酸陽性人群並進行隔離觀察,從中醫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群體已經有了證候的改變,但並沒有達到確診的範圍,開展中醫藥干預能夠阻斷疾病的發生,減少確診病人,也是踐行中醫治未病理論。

  二是發熱多見於感冒、流感和新冠等,出現了發熱但沒有明確診斷的人群,在疾病流行期間,同樣需要隔離觀察,進一步明確診斷,此時運用中醫治療外感疾病的方法進行臨床治療,既能夠達到隔離防傳染的目的,又能夠達到治療的目標。可以說當時設立醫學觀察期對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干預,為阻斷疾病的發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政策的調整,實行‘乙類乙管’後,已經不存在無症狀感染者和密接人群,醫學觀察期已經完成其作用,因此在第十版方案中取消了這一部分。”劉清泉說。

  5 中醫治療有何變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賈忠武介紹,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以來,特別是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了醫療救治。這次方案修訂,中醫治療部分也是按照這一要求進行的。

  一是保持了延續性。中醫專家分析,當前新冠病毒感染的中醫核心病機沒有變化,因此,本次修訂,在結構上沒有大的變化,保留了九版方案經臨床檢驗依然行之有效的主要內容,保持了診療方案的延續和基本穩定。

  二是體現了針對性。針對當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多數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出現肺部感染,以及一些恢復期患者咳嗽明顯的情況,國家中醫藥局在輕型部分增加“疫毒束表證”;在重型、危重型部分增加“陽氣虛衰,疫毒侵肺證”;在恢復期增加“寒飲鬱肺證”,更加針對當前臨床救治要求。

  三是增強了實用性。在重型、危重型部分增加“重型、危重型隨症用藥方法”,總結出多種臨床常見的症狀,針對這些症狀,提出具體的方藥,使之更加貼合臨床實際,方便臨床醫生特別是非中醫專業的臨床醫生考慮使用。

  四是堅持了嚴謹性。此次修訂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疫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和北京、廣東、四川、山東等地一線中醫專家共同完成,多次研究論證,廣泛徵求了目前仍在一線的中醫專家的意見,最終形成了第十版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治療部分,更加嚴謹,更加科學。

  6 “陽康”後不適如何治療?

  王貴強介紹,總體來看,奧密克戎毒株和德爾塔毒株、原始毒株比,致病性明顯下降。奧密克戎毒株臨床表現主要是發熱、咳嗽、乏力等,個別患者會出現肺炎。

  劉清泉介紹,每一位“陽康”後的患者都非常關注不適症狀怎麼治療,第十版方案根據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臨床特徵,提出了三種狀態的治療方案,一種是針對感染後出現的乏力,同時又伴有脾胃虛弱,比如食慾不好、腹瀉、大便不暢,同時出現吃完飯以後胃脘痞滿等情況,中藥推薦用經典的六君子湯來治療。第二種也是乏力的情況下,同時容易出汗,出現心慌、胸悶,中醫認為這是心氣不足、肺氣虛弱、氣陰兩傷的狀態,推薦沙參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進行治療,能很好緩解症狀。第三種是針對奧密克戎近期流行過程中所發現的最為常見的咳嗽、痰少、嗓子不舒服,甚至有堵塞的感覺,推薦射干麻黃湯作為代表方來進行治療。

  據央視新聞、國家衛健委官網